藝術風格

周信芳自稱是譚鑫培的私淑弟子,他的唱功基本上取法於孫菊仙、汪桂芬、汪笑儂、王鴻壽、潘月樵等前輩,他的嗓音雖顯沙啞,但演唱富有感情,挺拔蒼勁,氣出丹田。念白清晰,講究噴口,咬字頓挫富有音樂性,尤其是他吐字收聲和潤腔之技巧非一般演員所能企及。所以,他的演唱不但不以腔害字、反而有以聲傳情之妙。聽他的唱腔,酣暢樸直、蒼勁渾厚之特點十分明顯,加上起伏頓挫、錯落有序的念白,不帶偏見和常規的歧視的話,真的叫賞心悅目。周信芳敏捷利落、準確生動的做工更是有口皆碑,其灑脫洗練的身段具有一種難得的節奏感和可貴的張揚氣勢。他善於通過外部動作,表達人物內心感情和思想變化,“膛蟒”、“摔袖”、“抖髯”等表演技巧在他的運用下均能深入人物的骨髓,而少有為程式而程式的賣弄。他在打擊樂的運用以及在服裝、化妝等方麵,都在革新和創造,以其鮮明的特色彙成麒派統一的藝術風格。《四進士》《清風亭》等戲裏有名的長段白口,都感人至深。他還善於在韻白中適當地運用口語,在對白中插進語助詞,使人聽來既鏗鏘悅耳,又親切生動,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周信芳在表演中,十分注意唱念與動作的有機結合。如演《徐策跑城》,載歌載舞,唱白相間,渾然一體,把須發如銀的老相國喜悅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藝術創新

周信芳注重繼承傳統,又不受陳規舊套的束縛,鍥而不舍,勇於探索,在唱、念、做等方麵,均有自己的獨特表演風格。其弟子很多,知名者有高百歲、陳鶴峰、李如春等,通過當今的楊建忠、蕭潤增、陳少雲也可以窺見“麒派”之一二。應該說,更多的知名藝術家在他的藝術中汲取營養為我所用,從這一點來講,“麒派”是屬於周信芳的,更是屬於京劇的,甚至對整個戲曲界都舉足輕重。

處世之道

周信芳是一位具有正義感的表演藝術家。早在五四運動前後,他受新文化運動影響,演出時裝戲《宋教仁》,表現了同情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傾向;又演出《學拳打金剛》,把矛頭指向賣國賊。1927年參加南國社,在《雷雨》中飾周樸園。抗日戰爭前後,演出《洪承疇》,抨擊偽滿漢奸;演出《徽欽二帝》,激勵愛國熱情。同時他還適時演出《史可法》等戲,激起觀眾強烈的愛國熱情。隨後又繼續演出了《香妃》《董小宛》《亡蜀恨》等具有民族意識的戲;1919年以後,他參與編演新戲,移植演出了昆曲《十五貫》,創演了《義責王魁》和《海瑞上疏》等新劇目。周信芳的代表劇目還有《四進士》《徐策跑城》《蕭何月下追韓信》《清風亭》《烏龍院》等。

社會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信芳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曆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上海京劇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攝製戲曲影片有《宋士傑》和《周信芳舞台藝術》(包括《徐策跑城》《下書殺惜》)。他的論著彙編為《周信芳戲劇散論》。常演劇目編為《周信芳演出劇本選集》、《周信芳演出劇本新編》。另有藝術經驗記錄《周信芳舞台藝術》。

1965年,江青到上海京劇院“抓現代戲”,讓上海京劇院全部停下鑼鼓,單打一地搞《智取威虎山》與《海港》。周信芳嚴正指出這是勞民傷財,耽誤演員青春。此後因《海瑞上疏》被誣蔑為“大毒草”而受到迫害。1975年因長期遭受迫害,病逝於上海華山醫院。1978年平反。

徐悲鴻

徐悲鴻,江蘇宜興人。我國現代著名畫家,中國現代美術大師。他畫的奔馬已成為中國畫的一個象征。

徐悲鴻出生於江蘇宜興的一個鄉村畫師家庭。他的父親除了給人畫畫之外,還要種幾畝田地,才能維持全家的生計。由於家庭貧寒,父親無錢送愛子讀書,於是自己給孩子當老師。徐悲鴻從小悟性很高,尤其喜歡畫畫,很快成為父親的好幫手。他曾跟隨父親賣畫為生長達數年之久。

1915年,徐悲鴻來到上海,希望能夠找到學習的機會。到上海之初,徐悲鴻處處碰壁,身無分文。在走投無路的境況下,徐悲鴻差點以自殺來結束生命。在一個偶然的機遇下,徐悲鴻受到商人黃震文的資助,得以考入上海複旦大學。徐悲鴻此時已立下誌願,要去世界美術中心巴黎求學,並開始了個人奮鬥的曆程。

1917年,徐悲鴻與蔣碧薇私奔。他們來到日本東京,了解了日本美術教育體製,大量購買美術品,半年後回國。

由於此時正值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留學的願望暫時不能實現。徐悲鴻經康有為的指點,來到北平研習中國傳統文化。北大校長蔡元培特別欣賞徐悲鴻的才華,特意設立了“畫法研究會”,延請徐悲鴻擔任導師。在北京,徐悲鴻受到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魯迅、劉半農等人有過交往。同時他也結識了陳師曾、梅蘭芳等文化界人士,擴大了藝術視野。

1919年,徐悲鴻獲得官費生資格赴法國留學。夫人蔣碧薇同行,同船的還有近百名第一批到法國勤工儉學的學生。

徐悲鴻到法國後,考入國立巴黎最高美術學校。他以全部精力學習,上午上課,下午外出寫生,晚上在宿舍讀書、畫畫。每逢星期天,他帶上一塊麵包一壺水,前往盧浮宮、凡爾賽宮等處臨摹名畫。徐悲鴻的才華遭到個別法國學生的妒恨,他們辱罵中國人是蠢材,但徐悲鴻以優異的成績作了有力的駁斥。

在國外,徐悲鴻時刻關注著祖國的情況,他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連在一起。1927年,功成名就的徐悲鴻懷著變革中國美術的雄心壯誌,隻身返國。

回國初,徐悲鴻先後任教於南國藝術學院和中央大學。後來由於蔡元培的力薦,徐悲鴻在1929年出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因為不是科班出身,在當時畫壇備受歧視,徐悲鴻甫任院長,就親自登門請齊白石出山。後因保守勢力反對未能如願,徐悲鴻也因此憤然辭去僅任滿三個月的院長之職。

徐悲鴻也是一位善於發現人才的美術教育家。早在北大“畫法研究會”時期,他就收當時以拉黃包車為生的李苦禪為徒;1931年,徐悲鴻在南昌發現才氣橫溢的傅抱石,不僅登門拜訪,而且為送他出國四處奔走。這兩例成就了中國近代畫壇的兩位大師,而像這樣的例子在徐悲鴻一生中又何止幾個!

“九·一八”事變後,徐悲鴻以一個美術家的身份奔赴國難,參加拯救國家和民族的戰鬥。他創作的《田橫五百士》和《奚我後》取材中國古代典故,表達了他的愛國之情。“七七”事變後,徐悲鴻為了宣傳抗戰和賑濟災民,赴南洋舉行畫展,後來又到印度,同樣盛況空前。

在抗戰勝利之際的民主運動中,徐悲鴻投身於爭民主、反獨裁的鬥爭中。抗戰勝利後,徐悲鴻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行前,他與蔣碧薇解除了婚約,與廖靜文結合。

在北平,徐悲鴻聘請齊白石為教授,同時還聘請了大批思想進步的畫家,將北平藝專辦成了一個左派學校。他的改革中國傳統美術的思想,也被很多人理解和接受。在曆史轉換關頭,他堅定地站在共產黨、人民的一邊。解放後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新中國火熱的生活。1953年不幸因中風逝世。

徐悲鴻為了祖國、為了祖國的藝術事業,一直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精神正如他善畫的奔馬一樣,將永遠留在後人心間。張大千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季爰,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畫室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他是享譽世界的中國現代國畫大師。他在繪畫中大膽汲取西方藝術的長處,同時也將悠久的東方藝術展示在西方人麵前。

張大千的母親喜歡描畫繡花,受其影響,張大千從小也喜歡描描畫畫。張大千的二哥張善開也擅長畫畫,隻要有空,他就把張大千叫到身邊進行指導。受母親和兄長的熏陶,張大千在書畫方麵顯示出了較高的天賦。

張大千在重慶讀書期間,有一年在回家的路上被土匪綁架。匪首見他寫得一手好字,就強迫他當了師爺,三個月後才得以逃回家中。這段傳奇生活使張大千能夠更加坦然地麵對以後生活裏的風風雨雨。

在二哥張善開的安排下,張大千東渡日本,在京都學習染織美術。另一方麵,張大千有意識地考察了日本近現代繪畫的發展概況,學習日本畫的長處。這些都使他開闊了眼界,藝術修養也得到了提高。

1919年,張大千結束三年的留日生涯回到上海,受聘於基督教公學。張大千經人介紹,拜名士曾熙為師,學習書畫。在這裏,張大千學習了很多中國書畫知識,並刻苦練習書法,有了長足的進步。此後,張大千出人意料地遁入空門,“大千”就是住持為他取的法號。三個月後,張大千又因耐不住寂寞而還俗。後來,張大千又拜在李瑞清門下學習,並參加了當時上海著名文人團體“秋英會”活動。這時的張大千主要是學習清初畫家朱耷、石濤的畫法,由於他摩研深透,朝夕演習,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他的仿作被好多著名收藏家當作是石濤的真跡,因此他也獲得了“石濤第二”的美譽。

1923年起張大千定居上海,與著名畫家黃賓虹為鄰。張大千一一拜讀了黃賓虹珍藏的古畫,藝術上獲益匪淺。同時,張大千還有收藏的嗜好。他曾費盡周折收購了一幅溥儀準備賣出的名畫。還有一次,他準備買房,但是在房價談妥後不惜放棄,用重金購回了幾幅舉世名作。

1925年,張大千舉辦首次畫展。這次畫展,奠定了張大千在畫壇的地位,堅定了他以書畫藝術為職業的決心。此後,張大千在上海住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他經常與畫友們外出遊曆名山大川,以大自然為師,在自然中陶冶自己的審美情操,在祖國的壯麗河山中提高藝術修養。他先後到黃山、華山、鴨綠江等地寫生,在描繪真山真水中,融入傳統技法,形成自己的風格。張大千從上海搬出後,先後在蘇州、北平居住。“七七”事變日本占領北平後,張大千對日本侵略軍抱著不合作的態度,拒不作畫,後來設法逃脫,輾轉來到四川,定居在青城山。

1941年,張大千到敦煌莫高窟學藝。他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夜以繼日地整理、研究、臨摹古代壁畫,盡情汲取古代書畫家的豐富養料。張大千從春季開始,每天忙於為莫高窟編號,考訂壁畫年代,直到冬天不得不回內地,第二年春天又去繼續工作。張大千先後在敦煌兩年零七個月,共臨摹、繪製了大小276幅畫,同時還撰寫了《石室記》一文。敦煌藝術為張大千的藝術輸入了新血液,繪畫風格也有了明顯轉變。此後他在成都、上海舉辦畫展,觀者如潮,引起了極大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