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一書脫稿後,被翻譯成幾個國家的文字問世,風行全世界,成為當時世界上銷量最大的武術書籍之一。“武人不文,文人不武”,文武分家,古往今來,大凡如此。可李小龍卻不同,他亦文亦武,在練功之餘,潛心理論研究。他寫下了七大本武學筆記和四本著作,四本著作是《截拳道》、《功夫記錄》、《二節棍法》和《截拳道的研究》。
俗語說“樹大招風”,李小龍初露崢嶸後,有人欽佩,有人嫉妒,又有人想把他打敗以自抬身價,因而有些好勇鬥狠的人就接二連三地登門挑戰。此時,李小龍也想考驗自己的功夫,於是來者不拒,接著好幾個國家的拳師們,如日本空手道、韓國跆拳道、美國拳擊家都紛紛向他挑戰,都成了他手下敗將。有一次,他受到10個空手道高手突然襲擊,他在重重混戰中使出渾身解數,結果將他們一一打敗。他不畏名聲敢於同泰國拳王察猜公開比武,同世界空手道冠軍羅禮土·羅伯華對壘。據統計,他與各國高手實戰搏擊有300場,並保持不敗紀錄。1964年,李小龍參加在美國加福尼亞州舉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賽,當年年僅24歲的李小龍橫掃所有選手,奪得冠軍。
20世紀70年代初,一股中國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著世界。李小龍這個響亮的名字震撼全球,但美國一些電影,往往把華人寫成怯弱之人,李小龍看後十分氣憤,他說:“美國導演總要自己扮演華人歹徒,總給扮演西洋拳的男主角所打敗,我覺得十分晦氣難堪。”他還認為近年來香港、台灣拍攝的武俠片,滲透了許多神化色彩和西洋氣味,根本失去了中國傳統武術的風格和真實性。李小龍下定決心要為中國武術爭口氣,決定把中國功夫搬上銀幕,替中國武術爭光。1971年,他欣然接受香港電影公司聘請,拍《唐山大兄》,他說:“我就是要為中國出口氣,為中國武術爭光榮。”
《唐山大兄》在世界各地公演後,初露鋒芒,驚倒四座,使世界人士對中國武術刮目相看。他繼而又參加了《精武門》的拍攝,親自飾演影片中霍元甲這個角色,借以表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氣魄。影片映出後,又引起世界人士的重視,票房賣座突破四百萬張紀錄。後來他自編、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則突破五百萬張紀錄,震動了世界武壇,也震動了世界影壇。世界拳王阿裏還專程登門拜訪他,極為讚譽中國武功。他拍另一部《死亡遊戲》,但隻完成了約15分鍾的武打片段,因同時與好萊塢的華納兄弟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拍攝《龍爭虎鬥》,而將《死亡遊戲》暫時擱置,結果他憑著這部國際級的電影躋身世界影壇,成為首位打入國際影壇的東方明星。
但是,在《龍爭虎鬥》公映前一個月,即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卻突然撒手塵寰,享年32歲。其死因定為“大腦水腫”,但由於整個過程疑點頗多,而且事出突然,於是一直眾說紛紜,也令他成為傳奇中的人物,《死亡遊戲》更是成為他最後一部未完成的遺作。
李小龍是第一個闖入國際影壇的中國功夫巨星。他以自己特有的功夫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為當時並不強大的中國樹立了堅強不屈、自尊必勝的形象。他那光芒四射又神秘短暫的一生,影響和激勵了整整一代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