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當代著名戲劇理論家阿·尼柯爾說過:“所有偉大的悲劇都是提出問題,而不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她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醜陋,即使裏麵有多少的委屈和不為人知的辛酸,殘忍的是我們隻看到因為人的虛偽貪婪讓這種傷害輪回循環,於是有人無辜,因為罪惡的水就是那麼沒有預兆地潑濺下來。
看得太多的人心會冷,張愛玲會不會覺得生活了無生趣?王安憶在《文學報》上有篇短文說,張愛玲憑著一個天才女性的直覺把人生這個東西看透了,因此而虛無,但她用一些瑣碎化解了這種虛無。用王安憶一句很精彩的原話講,就是“她在虛無的邊緣把自己打撈了上來”。她喜歡電車的聲音,喜歡麵包香,喜歡自己去買菜看人世眾相,生活的細節有淡淡的喜悅在她的心裏洋溢,是輕快的、歡躍的。自甘寂寞的人大多如此,她的眼神細膩。
低垂的眼簾,一個在時間中緩緩到來的悲涼眼神,驚怯的強作鎮靜的手,寡淡的笑容,被窮或孤寂蛀空了的“一襲生命華麗的衣袍”,以及帶有淡淡鴉片氣息的鬢發和旗袍,這是照片傳給人的氣息。何況她隻覺得自己的側麵好看,嗬,後人們為什麼不給她愛美的權利,卻要用她的作品來注釋她的生命,很好笑的穿鑿附會,她成了略帶神秘的女作家,可是人都普通,淨化心靈的方式不同罷了,了解的會意就好。
你覺得美就說出溢美之詞,不要說動機,她沒有普通人都沒有。覺得好,就靜靜地感受,我就隻覺得她好。不好,你就離開。不要和人說她有多好的理由,因為偏離而且底氣不足。李小龍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市。父親李海泉是一代粵劇名伶,日本侵華期間,他舉家從廣東逃到香港,後來再往美國繼續他的演藝生涯。母親何金棠,是一名歐亞混血兒。1941年,李海泉舉家回港。
憑借父親跟娛樂圈的關係,小龍自6歲開始就有機會正式參演,一直至17歲,共參演了十多部粵語片,包括《人之初》、《人海孤鴻》、《雷雨》等。由於他的演技突出,他成為香港小有名氣的童星和小生。
李小龍自13歲正式學武,拜得詠春派掌門葉問為師,葉問是香港武術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首次把詠春拳由中國大陸傳入香港發展。小龍對武術如饑似渴,可謂廢寢忘食,其間曾以詠春拳在香港校際西洋拳賽中,打敗過三屆冠軍得主的洋鬼子,而初嚐勝利的滋味,從此更潛心苦練。小龍除了對武術有極度狂熱的興趣外,他也喜歡跳舞,曾在香港“恰恰舞”比賽中勇奪冠軍。雖然小龍天生聰敏,但胡鬧任性的惡習一直難改,四處與人“交手”,樹敵眾多。父親不久命他遠涉重洋,前往美國念書,希望借一個新環境給他帶來一個新的開始。
李小龍在18歲的時候隻身搭乘郵輪赴美,當時他身上僅帶有100美元。他不想依靠家人或在美國的親友援助,隻想自力更生,所以在美國期間,他以半工半讀的形式來生活。他曾做過折報工、餐館的雜工等,雖然生活緊張,但他從來未疏懶於練武。由於意識到必須充實學問才可在當地立足,他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在大學二年級期間,小龍曾以校內的停車場為道場,開始教授詠春拳。他邊教邊練,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功造詣更為精深。當李小龍的武藝愈見精湛之際,他開始辦正式的武館,先後在西雅圖、奧克蘭和洛杉磯發展他的個人事業,並結束了還差一年就能畢業的大學生涯。
李小龍憑著一身技驚四座的武藝懾服了很多武林人士,許多人列入其門下,正因為這個原故,李小龍將自己的武術領域不斷擴大。同時他通過書本,錄影帶等資料不斷地進行研究,當時他把自己的武術命名為“振藩拳術”,它融合了南北螳螂拳、蔡李佛、泰拳、擊殺術等,但核心仍是詠春拳。後來經不斷地改良和發展,總結多年的經驗而自創出舉世矚目的“截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