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987年春節,王選在完成Ⅲ型機微程序設計的同時,又巧妙地構思了空心、旋轉、勾邊等一係列美觀新穎的字體設計方案。
在華光Ⅲ型係統的攻堅戰中,北大漢字信息研究室的年輕一代科研人員在實踐中嶄露頭角。他們在研製數學版、化學版的軟件過程中,都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對此,王選特別高興。他說:“我們研究室裏年輕一代的崛起,比華光係統本身的成果更令人欣慰!”
1985年11月,華光Ⅱ型係統通過鑒定不過才半年的時。間,濰坊計算機公司在北大的支持下,向用戶提供下第一套華光Ⅲ型係統。
跟華光Ⅱ型係統相比,Ⅲ型係統不僅體積小,外觀小巧漂亮,而且在技術指標和功能方麵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它不但能排大小報刊和辭典,還能排那些帶有複雜數學公式、化學方程式以及各種表格的科技書刊。價格也大幅度下降,朝小型化、實用化和商品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王選認為華光係統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可以實現輸出對開的日報。但這需要有一個實踐的機會;以便進一步開發和完善華光係統編排大報的功能。
大報紙跟一般書刊可不一樣。它的日發行量高達幾十萬甚至數百萬份,萬一卡了殼——哪怕隻延誤一天,也會引起讀者的騷動。況且,用激光照排係統輸出整頁中文報紙,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日本及歐美各國當時都在加緊研製,但沒有一家獲得成功。誰敢擔當如此巨大的風險,輕易上華光係統?
“我們第一個上‘華光’!”首都報業中,第一個站出來裝備華光係統的是《經濟日報》印刷廠。1987年初,《經濟日報》印刷廠購進的兩套華光Ⅲ照排係統先後安裝調試完畢。為以防萬一,工廠仍然保留了全套鉛排工藝。
1987年5月22日,在共和國的首都,在《經濟日報》印刷廠的激光照排車間裏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整頁輸出的中文報紙!
一時間,《經濟日報》的版麵成了全國最漂亮,最富於變化的版麵。它的標題字字體之多,居全國之冠,豐富多彩,賞心悅目。
《經濟日報》的時效更是驚人。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全文達34,000多字。各大報社在收到新華社電訊稿之後,即使立即召集一批最熟練的印刷工人,也得苦戰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排版任務。隻有《經濟日報》,借助華光係統的威力,在收到電訊稿之後,僅僅用20分鍾就在照排車間完成了全部排版任務!
廠房占地麵積也大大縮小。過去擁擠不堪的廠房,現在綽綽有餘。勞動生產率更是今非昔比。原來鉛排作業的夜班需要35人,現在照排車間隻需1人排字,1人拚版。兩套班子才4個人,再加1名領班,總共5個人就夠了。
印刷廠的經濟效益也顯著提高。1988年,每天輸出成品50萬字,清樣200萬字。與此同時還承擔著33種報紙、11種期刊的編排任務。與同等任務的鉛作業相比,可減少廠房麵積68%,用人減少60%,耗電量減少687%,成本下降27%,年利潤達200萬元。1989年的日排字量達80萬字。年產值達700萬元,年利潤250萬元,人均利潤突破了萬元大關。
1988年7月,《經濟日報》印刷廠又爆出一條轟動全國的新聞:經濟日報印刷廠賣掉了鉛字,全部廢除了鉛排作業,成為中國第一個甩掉鉛字的印刷廠。人們歡呼著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歡笑著躍入電與光的時代。
從1981年王選發明激光漢字編排版係統原理性樣機(即華光Ⅰ型機),通過國家鑒定後,到1991年又相繼推出了華光Ⅱ、Ⅲ、Ⅳ型和新一代方正91電子出版係統。
王選成功的關鍵在於,在強烈的科技創新意識,發展機遇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的驅動下所作出的一係列決策。當華光Ⅰ型機問世時,他已謀劃著要實現研究成果向商品的轉化;而當華光Ⅱ型機被一片讚譽聲環繞,有入主張停下來喘口氣時,王選卻洞悉到:停頓就意味著失去市場,意味著失去發展的機遇。他沒有鬆勁,從而也就在不斷開拓進取中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
1988年投放市場的華光Ⅳ型采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字形複原速度高達710字/秒,(對於100×100點陣),是國產照排係統走向成熟的標誌。方正91係統則采用集成度更高的專用芯片,體積更小、速度更快。1993年推出的方正93係統是北大方正十多年最重要的技術突破,采用了國際標準頁麵插述語言PostSeripi2,並研製了07微米線寬的手用協處理器芯片,其複雜度為方正91芯片10倍以上。這一係統能在8~10分鍾內出四開一版分色片,在中文彩色出版物的輸出速度方麵世界領先,引起了海外中文報業和印刷業的強烈興趣,並很快進入了海外市場。1990年,6月,采用華光Ⅳ的香港新晚報成為港澳地區第一家全部版麵都用電腦編排的報紙;1992年1月,采用方正91彩色照排係統的澳門日報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彩色照片與文字合一處理的中文日報。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何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問題上,王選也是深謀遠慮的。他選擇一條科工貿一體化的道路,把科技人員、生產廠家和用戶緊密聯係在一起,這樣在開發——生產——商貿不斷良性循環過程中,他始終站在了科技的前沿,掌握著商戰的主動權,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王永民
王永民出生於中國河南南召縣。他發明“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技術,實現了漢字電腦化。
少年時,王永民在南召一中求學,聰明好學,深受老師的喜愛和同學們欽佩。他的各門成績基本保持在98~100分之間。教物理的老師曾因他自製靈巧的小火柴槍而對他另眼相看。他自製的精致小木箱除了他自己誰也打不開。那時,他常為中國人發明創造成果太少而感慨,他曾經向同學們傾吐過這樣的豪邁誓言:“翻開我們的物理、化學、代數、幾何課本,上麵印的都是外國人的頭像,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不能有偉大的發明創造?我們力爭也要把自己的頭像印在教科書上。”
遠大的理想產生強大的動力。王永民調到南陽地區科委以後,通過大量的實踐研究認識到,漢字電腦化問題隻有采取漢字編碼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漢字輸入問題。他向地區科委領導主動請纓:“請把漢字校對照排機輸入鍵盤這個任務交給我吧,我立下軍令狀,搞不出名堂誓不為人!”從此,他開始了在崎嶇山路上的攀登。
1978年王永民請求任務後,整天與天書般的《甲骨文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文字工具書作伴,對漢字的字源和構字規律作了曆史性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選取《現代漢語詞典》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密布在其中的一萬二千多個漢字,逐字拆分,反複考證,把組成每個字的“字根”一一抄錄下來,共抄了五六萬張卡片,然後再歸類統計,登錄排列。他首次發現一萬二千多個漢字是由六百多個字根像搭積木一樣搭成的構字規律。接著又花了三年時間,對六百多個字根進行歸納、合並。每減少一個字根,都要把國家標準的七千多個字重新編碼;每壓縮一個鍵位,就必須把數萬張卡片推倒重來,直至搗騰七八遍才告一段落。王永民踏著那垛豎起來足有十米局的卡片之山,把六百多個字根壓縮到140個鍵、90個鍵、75個鍵……直至鍵位達到國際上計算機通用的標準位——26個鍵,終於,他使中國漢字登上了國際電腦的殿堂。
1983年10月,王永民帶著他的“五筆字型”漢字計算機,走進了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大殿,首次參加有34家研製單位出席的中文信息處理國際研討會,並在此展覽。
兩天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會代表團的負責人,帶領一批外國專家走到“南陽”這個小牌下,要親自檢驗了。他們問道:“你一分鍾能打54個字嗎?”這是當時世界上漢字輸入法的最高水平數字。王永民的電腦操作員充滿自信地回答:“恐怕不止。”
為了避開死記硬背之嫌,測試選用外賓自帶的資料作樣本,采用準確的日本電子表計時。王永民的操作員目視文稿,手指輕盈擊鍵,熒光屏上飛快映現出一串銀白色的漢字。看表:4分10秒,數一下漢字:467個。每分鍾平均112個字!
又經過幾次檢試都沒有什麼變化,美國電機和電子工程師學會會長理查德·高思博士不由自主地翹起大拇指對王永民說:“你的方案最好!”
1984年9月,王永民接受邀請,去美國參加全美軟件展覽會。9月19日,他又應邀趕往高聳入雲的聯合國總部大廈,在那裏作了“五筆字型”的精彩表演,使聯合國在場的官員為之驚歎。1987年5月12日,在金碧輝煌的人民大會堂,有關負責人宣布“五筆字型”是我國第一個獲得美國專利的電腦中文輸入技術。
迄今為止,在海外的聯合國總部、中國駐外使館、領事館全部使用了“五筆字型”軟件;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香港的中文報紙都采用了“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技術;美國、英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的華人對“五筆字型”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並開始使用它。
現在,“五筆字型”的換代產品“王碼”已成為我國裝機最多、應用最廣的漢字輸入技術。王永民因此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李登海
1989年,全國著名育種專家李登海主持的“玉米良種選育及其推廣”科研項目榮獲國家星火獎一等獎。
隨著登海種業在中小板的上市,李登海這位與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並稱為“南袁北李”的“雜交玉米之父”第一次被資本市場衡量出身價,並以超過11億的紙上財富,超過袁隆平。
從1972年至今,李登海一直進行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的育種研究。他先後選育玉米高產新品種30多個,6次開創和刷新了我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這些新品種獲得了大麵積的推廣,最多時推廣種植麵積占到全國玉米總種植麵積的三分之一。其中“掖單13號”年推廣麵積曾超過3000萬畝。
李登海先後有10項科研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其中,1989年,“玉米良種選育及其推廣”獲國家星火科技一等獎。
在當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檔案記載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美國先鋒種子公司的創始人華萊氏,世界春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一個就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的創始者。
由於李登海一向低調,所以少為人知,但提起他培育的“掖單”係列高產玉米種子,卻是家喻戶曉。
李登海的人生與玉米是不可分割的,他研製出來的雜交玉米品種讓玉米的產量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同時,玉米也成就了李登海人生的輝煌。
1985年4月,李登海創辦起我國第一個集科研、生產、推廣、經營於一體的農業民辦科研單位,即萊州市玉米研究所。
1993年5月,萊州市研究所被升格為萊州市農業科學院,下設玉米、小麥、蔬菜、果樹4個研究所和一個負責推廣經營的遠征種子公司。遠征公司的出現,為後來的登海種業打下了基礎。
1998年,登海種業有限公司成立。隨後,登海種業就開始了一係列的並購活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農業的發展。
李登海經過20多年的攻關探索,先後5次開創和刷新了我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同時開創了小麥、玉米一年二季畝產1576公斤的世界糧食單產最高紀錄,他在我國率先確立了緊湊型玉米育種的方向,開創了我國玉米生產上應用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的新時代。
李登海先後選育出16個在我國玉米育種上被廣泛應用的具有株型緊湊、抗病、抗倒、高配合力等突出優點的骨幹自交係,特別是選育出被譽為是我國選育畝產900公斤產量水平的新品種基礎自交係478,被我國玉米育種科研單位廣泛地利用,先後育成了22個掖單係列玉米雜交種及一大批緊湊型玉米新組合。自1996年以來年推廣麵積1.3億畝,每年為國家增產糧食100億公斤以上,社會效益100億元以上。
其中,掖單13號創造了全國春玉米畝產的最高紀錄和世界夏玉米最高紀錄。掖單12號從1988年開始出口創彙,成為我國唯一連續6年打入國際市場的玉米良種。
同時,中早熟、抗病、高產夏玉米新品種登海1號在日本雄本的評比試驗中,超過其他幾個國家種子公司的品種;中晚熟、緊湊、大穗型玉米雜交種掖單22號是目前我國春夏玉米區的高產型玉米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