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 3)

人體對鹽的需求,每日1~2克已足,然而現代人卻經常攝取這個數量的5~10倍!既然過量食鹽有潛在危險,人們為什麼還嗜鹽如故呢?這種有害無益的食欲又是怎麼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過程而保存下來的呢?原來,這與人類食物的構成有關。早期人類主要食素,近期肉食才占主要地位。當人食素為主時,過量食鹽並未形成問題。北美的年輕白人和年輕黑人都很嗜鹽,但後者的體內滯鹽能力明顯較強。有趣的是美國黑人的高血壓和中風發病率遠較美國白人高。

白人來到美洲之前,在北歐生活了50萬年以上,那裏雨水富含鹽分,氣候寒冷,肉食為主。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強烈的食鹽欲和滯鹽代謝趨勢都無必要。而當黑人約於400年前到達美洲時,多數人背離的是攝取和保存鹽分的壓力從未鬆弛過的赤道環境,於是原先具有高度適應性的代謝和行為準則在新環境裏明顯成為不利條件。

由此看來,為了自身的健康,人們有必要改變嗜鹽的飲食習慣,不致因追求美味而陷入具有潛在危險性的過量鹽的包圍之中。

嗜酒之習好不好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來呼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從詩中可以看出,大詩人李白是多麼喜愛飲酒。不僅李白,曆史上文人墨客中嗜酒者比比皆是。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等人都嗜酒如命,就連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也有一些關於酒的詞,她本人同樣喜歡喝酒。可以說,酒已與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那麼,文人墨客為什麼這樣偏愛“杯中物”呢?

酒,不僅它的色、香、味迷人,而且以它的藥理特性使人上癮。科學家對人體和動物的實驗證實: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它具有特殊的藥理特性,人體對酒產生耐受性、依賴性、脫癮症,這就是文人墨客嗜酒成癮的幾大個因素。耐受性是指人們在勞動之後或苦惱之時,喝上一杯酒,會有“輕鬆”、“解乏”的感覺,但時間一長,越喝越能喝,少喝不頂用了,這就是耐受性增強了;依賴性是指人對酒發生依賴關係,有了“酒癮”;脫癮症是指長期嗜酒的人,發展到嚴重時,一旦不飲酒,就會出現心情煩躁、激怒、心跳過速、失眠、惡心、嘔吐及顫抖,甚至身體各部分疼痛、精神錯亂等症狀。醫學上也叫這些為“禁酒綜合症”。

也有的資料說,當人喝下中等量的酒後,人體內的乙醛脫氫酶的水平過低,乙醛形成水平就可能提高,這樣會產生一種類似鴉片的物質,使人感到舒適,越喝越想喝,酒癮越來越大。日子一長,酒癮大得連自己也控製不住,這時將會引起一種可怕的“酒癖病”,通俗叫“酒病”。

由此可見,上述古人嗜酒是患了“酒病”的結果,那麼,人們傳說的“酒能助詩興”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酒精能使嗜酒者的腦細胞膜發生物理變化。長期飲酒,由於酒精反複作用的結果,致使腦細胞膜硬化,這種病態,要靠喝酒才能暫時恢複正常。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科學論斷,美國哈尼曼大學幾位科學家,曾經用老鼠進行實驗。經過長期喂飼酒精的老鼠,會產生慢性酒精中毒症狀,腦細胞膜在平時呈二度硬化,隻有喂飼酒精後,它的腦細胞膜才由二度硬化轉為正常的半流體(像果凍一樣的物質),但過後又呈二度硬化狀態。由此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嗜酒者一旦患上慢性酒精中毒症,就會使腦細胞膜硬化,變得反應遲鈍,這時必須喝一定量的酒,才能使腦細胞膜暫時恢複正常。李白等古人長期嗜酒如命,無疑是患上了慢性酒精中毒症,平常他們的腦細胞膜處於硬化狀態,要吟詩也困難,隻有再喝酒,使腦細胞膜暫時恢複正常,才能使其“思維敏捷,詩如泉湧”,寫出眾多佳作,流傳後世。

過量喝酒對身體有害,所以正在長身體、長知識的少年朋友們可不要去喝它!

人為什麼打嗬欠

人為什麼要打嗬欠,這似乎是個十分簡單的問題,可是要解釋清楚卻並不容易。有人說,打嗬欠是人想睡覺的象征;有人說是由於寂寞無聊造成的;還有人說心情煩悶會引起打嗬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人打嗬欠的呢?

科學家們對這種由緩慢深吸氣和迅速呼氣而構成的無法抑製的呼吸運動進行了一係列的研究。現已證實:人在打盹、疲勞、寂寞等時候,大腦的抑製過程開始戰勝興奮過程。這時身體的某些部分進入抑製狀態,而呼吸器官首當其衝。由於血管中積蓄了二氧化碳和新陳代謝的其他廢物,呼吸也開始減慢並變得更加深沉了。這影響到大腦的呼吸中樞,便使得人打起嗬欠來了。

在深沉而緩慢的吸氣中,血液裏增加了氧的含量。參與打嗬欠動作的口腔、顏麵、頸部肌肉呈現的緊張狀態,促進了頭部血管的血流速度。這就改善了大腦細胞的供血狀況,並使細胞的代謝過程變得活躍。此外,人在打嗬欠時往往要伴隨著伸懶腰(除非環境不允許),這一動作使手臂、大腿,特別是脊背的肌肉緊張起來,由此而產生的信號進入腦幹網狀結構,而腦幹網狀結構向上傳導與睡眠和覺醒生理活動有很大關係。所以說,打嗬欠確實會使大腦皮層活躍一段不太長的時間。

科學家們還觀察到更為有趣的現象,打嗬欠並非一定在人們發困、寂寞時才發生。他們在機場對飛行員與跳傘員觀察了很長時間,多次發現這些精力充沛的小夥子偏偏在他們執行飛行任務之前,有不少人開始打嗬欠,有些甚至顴骨部痙攣,原因何在呢?這時,他們之中有誰的精神狀態能和睡眠、疲困沾上邊呢?

原來,當人處在情感強烈緊張的情勢時,一種很古老的反射機製使人下意識地屏住了呼吸。同時,另一古老的機製——嗬欠(嗬欠是呼吸的原始形式,與兩棲動物和魚的吞咽式呼吸相仿佛)起了作用。此時,深吸氣使血液中的氧飽和,血液充入大腦、肌肉,為決定性行為做好準備。打嗬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人的情感上的緊張。這也許恰好可以說明上麵所提到的臨執行任務時,飛行員要打嗬欠的原因,這可能是他們以自然、簡單的方法來減輕精神緊張程度的妙法。

當人晚上打嗬欠時,借助打嗬欠可以為入睡做準備。這樣即可以清除消極情緒,可以為安眠創造放鬆、安寧的情緒。當然,這種說法尚待進一步的研究和科學論證。但是,打嗬欠與情緒無疑存在著一定的聯係。當人情緒飽滿、精力旺盛時,就不想打嗬欠;當人心情憂鬱、思想負擔沉重的時候,情況恰好相反。因此,人們有時會突然發生“神經性”的嗬欠,這也許就是心境不佳時產生的反射性解脫。不論怎麼說,現已搞清楚:打嗬欠對人體是有益的,且是必需的。

人為什麼會痛

很少有人沒有曆經痛的折磨。牙痛、頭痛、胃痛,如此種種,五花八門。痛是人生的磨難之一,據醫學專家的調查和研究,痛有1000多種。有的痛,如牙痛、動手術痛等,雖然當時很可怕,但病好了,痛也就過去了。然而有些痛卻不會過去,長年累月地折磨著人。僅在美國就大約有3600萬關節炎患者,有7000萬長期背痛患者,2000萬偏頭痛患者,還有數百萬計的其他各式各樣的長期病痛患者,最可怕的是癌症患者,隨時都在與痛為伴。

痛本來是人身上生病的一種警報係統,它可以提示人們對疾病的注意。如果生了病一點都不痛,那才是災難呢。但我國和外國都發現過沒有痛覺的孩子,這些孩子在骨折和燙傷時也不知道痛,很容易發生危險。

是什麼使痛發生?為什麼它突然來到,而事先沒有預兆?為什麼它有時不會消失?這些問題至今無人能解釋清楚。

據一位腦科專家的研究,有些痛能在神經係統中留下長遠的印象,即使致痛的原因消失了,但痛覺還會遺留下來。要消除這樣的痛,簡直同消除記憶一樣困難。在古埃及,這樣的痛被解釋為神怪和鬼魂在作祟。

近代有關痛的知識是20多年前開始被發現的。現代科學對痛的解釋是:痛的信息是由一些原本貯存或靠近神經末梢附近的某種化學物質放出的。在這些化學物質中,包含著痛的神經化學物質,它由於某種接觸,能夠將痛的信息傳到腦子裏去。

據一些專家研究,痛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經驗,痛在心理上,痛在身體上,有時很難分清。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來自美國的新兵,首次到太平洋島嶼上作戰。當一發炮彈落在他身邊爆炸時,他感到一陣巨痛。擔架把他送到醫護站,經過醫生檢查,他身上沒有一點傷,隻是身上攜帶的水壺被彈片擊破了,他又被送回前線。這時炮彈的爆炸聲更猛烈了。突然間,他又感到頭部劇痛,這次有血流出來了。第二次他被抬到醫療站,經醫生檢查,傷並不重,隻是臉上有破碎的彈片嵌入,取出和包紮後,他又回到前線。這時候,他所在的那個連的士兵幾乎全部陣亡了。第三次,他的腳被炸斷了,可是,這時他一點痛的感覺也沒有。

這個美國士兵向一位專家講了自己的經曆以後說,他感到最痛的是第一次水壺被擊中的時候,其次是臉上受了傷的時候。專家對此解釋說:“痛的程度依各人的感受而異。”恐懼、焦慮、緊張、災難的預期,有時會使疼痛加劇。但如有某種強烈動機,也可把痛感壓下去。在電影《小兵張嘎》裏,張嘎追擊敵人時,中了敵人的子彈,他卻沒有發現自己受傷,這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對於痛的治療,一般都先用簡單的鎮痛劑,如阿米諾芬。在醫治一些特別痛的病時,有許多麻醉劑可以起有效的作用。物理療法不僅可以緩和痛,而且也可以使疾病減緩。對於一些癌症病人,經常需要采取更大膽的治療方法。據專家統計,1/3的癌症患者都感到極強烈的痛。這種痛60%是由於腫瘤本身,而30%是來自治療。在大多數癌症病例中,使用藥物治療可以解除痛苦,包括嗎啡等鎮痛劑,用口服、肌肉注射或直接注射到脊髓裏。另外,采用聽音樂等辦法調節身心,也會減輕患者的疼痛。

雙頭人、雙麵人

1989年8月,《沈陽晚報》報道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產科接生了一個體重為35千克的雙頭連體女嬰。這女嬰有兩個腦袋,而且每個腦袋都五官齊全,十分相像。吃奶時,兩個腦袋上的兩張嘴各吃各的。捏她的右腿,右邊的臉啼哭;捏她的左腿,左邊的臉啼哭。

類似的畸形嬰兒以前也曾有過報道。1975年青島醫學院、1985年重慶某廠職工醫院先後報道過雙頭連體嬰兒的情況。1982年8月吉林省白城市醫院還接生過一例3頭胸腹連體嬰,隻是由於難產不得不采取碎屍術分娩……

無論是雙頭連體嬰還是3頭連體嬰,其畸形成因一般認為是一卵2胎或3胎在妊娠早期未能完全分離或分裂不完全而造成的重複畸形,與其父母的染色體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這種畸形常見於雙胎或多胎家族中,發生率為五萬至七萬分之一。

然而,更為罕見的是雙麵怪人。1974年6月1日,印度孟買30歲的產婦貝娜碧生下了一個體重達42千克的雙麵女怪嬰。這個嬰兒一生下來腦袋就有3~4歲小孩的腦袋大,上麵長著4隻眼睛,兩個鼻子,兩張嘴。但她的肩部以下都正常,隻是腦袋上多長了一張臉而已。腦袋裏有兩套腦子,分別支配著每一張臉。有時一個臉上是閉目養神,另一個臉上卻是睜眼東張西望;一個嘴張著吸牛奶,另一個嘴卻什麼東西也不想吃;有時一邊臉是哇哇地哭,另一邊臉卻在嘿嘿地笑。除此之外,她的心跳、呼吸、口、鼻、耳等一切正常。

為什麼會形成這張多餘的臉呢?這是“寄生胎”的一種類型。即母體在懷孕時懷了雙胎,由於某種原因使其中一胎發育極不正常,形成一大一小,小的隻形成一個不完整的臉部,附在大的頭部上,結果就長成一個腦袋,兩張臉。

個子的高矮

生活中許多同學認為高個子英武、瀟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高個子。誠然,在許多方麵高個子是得天獨厚的,像打籃球、排球,以及在很多田徑運動項目中,高個子自然受到青睞。進行一些勞動時,高個子也具有優勢。那麼,是不是個子越高越好,矮個子一無是處呢?答案是否定的。

從古至今,一些最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畫家和詩人等基本上都是普通個子,其中還有許多是矮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