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血型可以轉換

無影燈下,醫生正在緊張地對重傷員進行搶救。而輸血,則是搶救傷員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輸血實施起來有一定困難。隻有血型相合的人才能輸血,一旦不合,就會喪失時機。如果能有統一血型,不需交配試驗,就可以互相安全地輸血,這該有多好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人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

我們知道,人類紅細胞表麵含的抗原,亦稱為“凝集原”,根據凝集原的不同,將人類血液分為若幹型,稱為“血型”。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各國學者先後發現了一種奇異現象:1957年以來有百例以上的報告指出,白血病患者多為A型血,有些是B型和AB型,當他們病危需要緊急輸血時,複查血型,血型卻意外地變成O型。人們驚疑不止,認為是第一次檢查錯誤。經核對,原來檢查無誤,此次O型血也千真萬確。當人們困惑不解時,患者經搶救治療後,轉危為安,血型又轉為原來血型。這種奇妙現象,表明在患病過程中,血型抗原性逐漸變弱,終於成為O型;病情好轉,原來的血型細胞出現較多,又恢複了原來血型。這種變化不僅ABO血型係統有,Rh和Mn血型係統也有。

人們還觀察到老年人和惡病質的人紅細胞抗原性就變弱,致使血型變異。科學家們以上述事例,證明所謂終身不變的血型,在疾病和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是可以改變的,這為人們改變血型的探索,提供了依據。

美國紐約血液中心細胞生物化療實驗室的傑克·戈德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先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采用遺傳工程方法,從咖啡豆中提取一種a單奶糖酶,這種特殊的酶屬於“內切酶”之一,可以切割紅細胞表麵抗原的多糖體,而獲得與另一種血型基本相同的抗原,從而達到改變血型的目的。現在研究者們已成功地把B型血轉變為O型血,並在誌願者身上做了試驗,獲得令人振奮的成功。這種切割後生成的O型血輸入人體後,有95%能存活24小時以上,有50%能存活30天以上,沒發生任何輸血反應,誌願受試者無任何不良感覺。這項技術現已進入臨床實用階段。目前該研究小組的下一個目標是把A型血切割後變成O型血,預期會有90%以上的A血型轉為O型。

日本學者在研究改變血型工作中,也不謀而合,獲得了長足進展。他們已能將A型血、B型血改變為O型血。

改變血型是醫療事業的需要,也是人類探索血液奧秘獲得非凡成功的實例,它將為搶救病人的生命發揮重要作用。

正常人的體溫恒定不變嗎

無論是赤日炎炎、熱浪撲人的盛夏,還是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的嚴冬,人體的溫度總是穩定保持在37℃左右,如果體溫低於31℃或高於42℃,就將引起死亡。人體之所以能在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是因為人體存在著體溫的自動調節係統,這個係統自動地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人們常說:正常人的體溫是恒定不變的。其實,人體的溫度並不是絕對恒定的,較小的起伏也是常有的事。並且,人體各部分的溫度也並不相同,如肝髒的溫度為38℃左右,為全身最高;腦的產熱量也較多,其溫度接近38℃;腎髒及十二指腸等處溫度略低;直腸溫度就更低一些;至於人體的皮膚溫度,各部分數值相差就更大:在環境溫度為27℃時測定,腳的皮膚溫度為27℃,手的皮膚溫度為30℃,軀幹的溫度為32℃,頭的溫度為33℃。由此可以看出,四肢末端皮膚溫度最低,越近軀幹,皮膚溫度越高。皮膚溫度的高低,與局部血流量有密切關係。凡能影響皮膚血管收縮和舒張的因素,都能對皮膚的溫度產生影響。如環境溫度的變化,情緒的緊張、激動等。在寒冷的環境中,由於皮膚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這時皮膚溫度降低,因而減少了熱量的散失。情緒激動或緊張時,由於血管緊張度增加,皮膚溫度可以從30℃驟降至24℃。不少人可能有這樣的經曆,當突然受到驚嚇時,手腳一下子會變得冰涼。由此可見,人體沒有一處的溫度是絕對恒定的。在實際測量人體溫度時,一般多選用口腔、腋窩和直腸的溫度。這是因為,這幾處溫度變化較小,測量時簡單易行、方便迅速,而且對人體又無絲毫的損害。對於我國大多數正常人來說,腋窩的溫度範圍是36~374℃,口腔溫度範圍是367~377℃,直腸溫度範圍是369~379℃。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肌體溫度的變化,隻要不超過上麵的範圍,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比如說,在一晝夜之中,體溫在清晨6~7點鍾時最低,然後又逐漸上升,到傍晚5~7點鍾達最大值。晚上的體溫又開始下降,直到次日清晨達最小值。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常在1℃之間。這個變化是正常的生理變化,而不屬於病變。另外人體的溫度也與年齡的大小有關係。新生兒的代謝率較高,體溫稍高於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代謝率低,體溫就比成年人略低一些。

人體溫度的變化,與人體的活動情況關係很大。當人們從事劇烈勞動或運動時,體溫可暫時升高1~2℃,不過機體因劇烈運動而引起的溫度升高,隻是暫時的。當運動停止後,體溫就可逐漸恢複到原來的水平。

盡管人體溫度在正常情況下,可以隨著時間、年齡、性別、環境、情緒、活動等因素的不同而變化,但這個變化是很小的、暫時的,不會超過特定的範圍。如果人體溫度調節係統發生了故障,那麼將會導致體溫調節的異常,這樣,就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和安全。

人體內的戰爭

在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到處都是人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數量極其龐大,其中有許多是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病菌和病毒。這些小壞蛋飄浮在空氣中,潛伏在飲用水中,聚集在我們的皮膚和粘膜上,尋找一切機會侵入人體興風作浪,進行破壞活動。

為了對付這些入侵者,人體內組成了“多兵種”的保衛部隊,警惕地守衛在人體各部位,隨時準備消滅來犯之敵。

在進犯的敵人中,最可怕的也許要算病毒了。病毒的個體極小,全部構造也極簡單,僅僅是一個外包蛋白質殼的基因束,但它的危害卻十分嚴重,感冒等病就是它引起的。當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後,會以極快的速度增殖出千萬個相同的新病毒。大量的新病毒會把細胞撐裂,最後導致細胞死去。當它們摧毀了一個細胞後,又很快四處散開,再去侵害鄰近的細胞。

麵對病毒的大舉進犯,人體的保衛部隊迅速行動起來,首當其衝的是由骨髓誕生的白血球細胞,它們兵分3路,即分成吞噬細胞、T細胞和B細胞,各有所長,迅速趕往入侵地點。

最先趕到現場的是吞噬細胞,它是人體免疫係統中的清潔工,專門監視人體中的不正常跡象,一旦發現可疑之物就毫不客氣地吞入消化。它沒有選擇性,在肺部,吞噬細胞會吞食隨呼吸帶入的塵埃和各種汙染物微粒。要是皮膚受了傷,傷口附近的血管會擴張,引起發紅腫脹,吞噬細胞通過擴張的血管遊來,開始吞吃一切入侵的微生物。同樣,吞噬細胞碰上了被病毒撐破的細胞殘骸,也會將這殘骸連同部分病毒一起吞下。但在這場與病毒的激烈戰鬥中,僅僅靠吞噬細胞是無法全殲入侵者的,它隻能起到阻止病毒侵入鄰近細胞的作用。

巡邏部隊發現強敵後,馬上向司令部發出警報。於是,另一路稱為“巨噬細胞”的部隊馬上趕來增援,它們一邊吞噬病毒,一邊從入侵者身上采取特殊的片段——抗原,並把抗原擺在自己細胞的表麵。在體內巡遊的T細胞一見這種抗原就會警覺起來。充當輔助作用的T細胞通過化學信號把這一緊急情況傳遞給另一類殺傷型T細胞,催促它們火速繁殖成一支龐大的軍隊,衝向受感染的細胞,破細胞膜而入。每一個病毒都會被一個殺傷型T細胞緊緊嵌合在一起而被消滅。

輔助型T細胞除能招來殺傷型T細胞外,還會向集聚在淋巴結中的第三路兵馬B細胞發出警報。在這裏B細胞產生出一種被稱為“抗體”的化學武器,專門粘附在入侵者的身體表麵,使入侵者步履艱難,成為吞噬細胞的消滅目標。抗體本身也有殺傷力。

在人體內,侵略和反侵略的戰爭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其結果大多數以入侵者的失敗而告終。然而遇到細菌和病毒的突然大規模偷襲,保衛部隊一時猝不及防,我們就會患上傳染病。一旦無法組成有效的防禦戰線,就得借助藥物的幫助了。人饑餓之謎

人每天都要吃東西。吃是人的一種本能,餓了就要吃食物。饑腸轆轆的滋味實在令人難受,人會感到肚子空空,胃一陣陣痙攣,還會感到眼發花、頭發昏,四肢無力。這是文學作品中常有的描述,也是生活中許多人曾親身體驗過的經曆。那麼饑餓感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有人因病切除了胃,卻照樣有饑餓感?

從生理上講,饑餓是來自整個身體的,饑餓感是體內的熱量正在減少、不足的綜合信號。人體內儲存的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是相當少的,半天時間就會消耗光,此時必須補充食物,攝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來維持體能。如果長時間不補充食物而又在不斷消耗體能的話,人體內的血糖濃度就會下降。大腦對血糖的變化十分敏感,這時就會發出攝食的信號。在人的中樞神經中,有兩根奇特的神經,一般稱為“飽神經”和“餓神經”。在正常情況下,它們總是非常微妙地平衡著人或動物的進食和停止進食的行為。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如果把一隻老鼠的餓神經切除,那麼它再也不會進食,它將麵對豐盛的食物而活活餓死;相反,如果將老鼠的飽神經切除,這隻老鼠就會不停地吃,成為名副其實的“饕饕之徒”,它的體重會以正常老鼠的5~10倍的速度增長,最後變成過度肥胖的怪物,趴在籠子裏動彈不得。

人的食欲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的感受和體驗的結果。嬰兒隻有飽和餓的感覺,並不像成人那樣受到食欲和各種美味佳肴的影響。美味可口的食物使人在身體並不需要食物的時候也大量攝入,結果造成營養過剩,這樣很容易引起肥胖。過度的飲食也會擾亂正常的飲食神經機製。因此,為了您身體的健康,應尊重飽神經和餓神經向您發出的信號,既不要因貪吃而飲食過度,也不要為身體苗條而盲目節食。

人為什麼要吃鹽

在人類的日常飲食中,鹽是必不可少的。豈止是人類,各種動物也需要攝入鹽。家畜有人喂給鹽,而野生食草動物會舔食含鹽的土。食肉動物不必舔鹽土,因為它們捕食的動物血液中含有鹽。為什麼鹽這樣重要呢?

一種可一直追溯到寒武紀晚期的理論是:5億年前,海洋中小小的後生動物初次在體內形成封閉的液體循環係統,海水大概就成為所有動物體液的化學模型,一任周圍環境千變萬化,細胞活動總以它為基礎進行。因此,時至今日與海洋相去極遠的物種的血清仍然異常相似,它們血球周圍液體的鹽含量並無兩樣。

當遠古海生動物向陸地進發並終於登陸時,食鹽始終是保持其體內環境的關鍵成分。

各種動物的嗜鹽機製各不相同,但它們都能順利應付繁殖、溫度變化、爭奪資源等方麵的需要。在繁殖過程中,不但胎兒體內組織需要鹽,產乳也離不開鹽。

影響動物鹽平衡的另一個因素是群體密度。高密度常會導致侵擊行為,先是對腦垂體和腎上腺產生刺激,繼而因遏製了保持鹽分的激素醛甾酮的產生,從而加速了失鹽。換句話說,群體密度高的地方,個體對鹽的需求增加;反之,富鹽環境裏情況則相反。

各種動物都有保持體內鹽分平衡的共同本領。科學家對綿羊進行過試驗:抽取綿羊富含鹽分的大量唾液以破壞其體內的鹽平衡,然後喂以鹽水,它能在2~5分鍾內喝下正好補足所失鹽分的鹽水。這種適可而止的本領還是一個謎,因為在多餘的鹽水進入血液和人體組織之前,它們就停止不喝了。

人對鹽的需求沒有這麼精確,但總的來說還是按照生理需要進行調節。在烹調中,食鹽是最主要的佐料,沒有鹽,再好的美味人們也會覺得無味。

食鹽對於人類來說不可缺少,但是高血壓等疾病與食鹽有關,這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現在知道,缺鹽會使人體難以保持適當的血漿容積,食鹽過多則會使血漿容積增大,致使動脈血壓增高。動物實驗表明,個體是否會患高血壓病,主要由腎髒排除多餘鹽的能力所決定。腎功能遺傳差異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人患高血壓,而許多人雖攝取過量的鹽卻平安無事。當然,高血壓病因複雜,這隻是其中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