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頭發中的奧秘
拿破侖是法國曆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一直是個謎。據曆史記載,拿破侖死於胃潰瘍或胃癌。然而在法國,始終流傳著一種說法,即拿破侖是被人用毒藥謀害的。
20世紀60年代,瑞典牙科醫生、業餘病理學家伏素夫伍德,用現代科學技術對一根拿破侖的頭發進行了化驗,發現這根頭發每克中砷的含量竟高達1038微克,比正常人高10多倍!砷是有毒元素,它的化合物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有劇毒。難道拿破侖真是被人毒死的嗎?後來,他又對拿破侖的頭發逐段進行了檢查。由於人的頭發大約每天長03毫米,1個月約長1厘米,逐段分析後發現,拿破侖死亡前的一段時間裏,頭發中的含砷量是逐漸增加的。可見拿破侖可能不是被人毒死的,他的死亡也許是由於他遭流放時所喝的島上的水被含砷化合物汙染造成的。
科學家們十分重視對頭發的研究。人類的毛發與其他靈長動物不同,它是我們人類的一個重要外形特征。
我國古代習慣用“青絲三千”來形容頭發之多,其實“青絲”何止“三千”!一般說來,人的頭上約長著10萬多根頭發。從頭發數目看,金發的顯然要比暗色發的多。金發碧眼的歐洲人,頭發可多到14萬根左右;紅色頭發的總數不足9萬根;中國人黑發的平均數是10萬根。
每根頭發都有毛囊。毛囊底部為一乳頭狀的突起,這便是製造頭發的“工廠”,裏麵還有血管,以供給能轉換成頭發細胞的原料。在乳頭狀的表麵,新細胞將舊細胞擠出以增加頭發的長度,當頭發長到使其尖端突出頭皮毛囊時,頭發就變硬了。頭發每天都在生長,速度與年齡、健康狀況有關。健康的人,尤其是16至25歲之間者,頭發生長速度最快,1年可增長18厘米,而中年人平均每年隻增長12厘米左右。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白發三千丈”的著名詩句,那是詩人的誇張。然而把頭發留到幾米長的人還是有的。世界上頭發最長的人,是已故的印度佛路華道僧侶院院長史華美,1949年他的頭發長達793米。目前供科學研究的世界最長的頭發,是沈陽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經理王麗娟的頭發,她的頭發長達305米。
從形態上看,人的頭發可分為3種:第一種是直發,頭發又直又硬;第二種是波發,頭發像波浪一樣;第三種是卷發。亞洲中部、北部、東部的大多數居民,還有美洲印第安人,都是直發;歐洲人波發比較多,南亞和東南亞的一些居民也是波發;非洲黑人大都是卷發。這3種發型據說與氣候因素有密切的關係。
人的頭發是五顏六色的。亞洲黃種人多是黑發,非洲人也是黑發,歐洲白種人多是金黃色的頭發,美洲印第安人是紅發。
人類的頭發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不會像雞、鴨等動物有季節性的換毛。頭發有一個生滅的循環曆程,每15分鍾,頭上的頭發有90%在生長,而10%則處於休止狀態。這10%的頭發將維持到3個月以後漸漸脫落。我們每天大約都要掉落50至100根頭發。
人類的頭發,還有一個與其他動物不同的特征,就是沒有“觸覺”或“毛感”,如貓的觸須極為敏感,而人的頭發卻沒有這種功能。另外,在動物世界中,許多哺乳動物有時會使毛發豎立起來,使體積似乎比平時龐大一些,而人類缺乏這種戲劇性誇張變化的本領,所謂“怒發衝冠”不過是個形容詞而已。
人的頭發抗拉力很強,尤其中國人的黑發抗拉力就更強。雜技團的飛技表演家可用自己的頭發懸在空中表演古代仕女的飛天圖。另外人的頭發還極有彈性,在斷裂之前,可拉長20%左右。
人的頭發除保護頭部和美容上的意義外,現在還用於醫療保健。兒童缺少微量元素鋅時,會食欲不振、生長遲緩,化驗頭發可以確定鋅的含量,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治療手段。此外,頭發還可以在偵查破案中成為證據,這是很多人知道的。
人怎樣用嘴表達感情
在人體上最忙碌的部分恐怕就是嘴了。無論咬、吃、吞咽、吮吸,還是呼吸、說話、唱歌都一刻也離不開嘴。在表達感情方麵也少不了嘴,你不妨試試,笑時控製嘴角不動,能不能笑出來?
人的嘴很富有表情。嘴部肌肉運動的4種基本方式——開與合、向前向後、向上向下、抿緊放鬆組成了千變萬化的嘴部表情。
嘴部最重要的肌肉是嘴唇周圍強健有力的環形肌。環形肌收縮時,嘴就閉上。如果這時表層肌肉較為用力,嘴就喊起來;如果這時內層肌肉較為用力,嘴唇就貼緊牙齒,形成將挨揍的緊張相。其他嘴部肌肉隨著環形肌運動,努力把嘴巴向四麵八方撐開。提肌把上唇抬起時,現出哀傷或輕蔑的表情;麵頰肌把嘴角拉向後上方,展現笑容;口三角肌使嘴角往下拉,這是感傷時的表情;降肌把下唇拉低,表現不屑或嘲弄的意味;中央提肌能抬高下胯,同時使下唇向前,呈現挑釁的神態;位於頸部的頸闊肌,能配合頸部的緊張姿態而使嘴向下或左右拉,人在受痛、受驚或勃然大怒時,就會這樣。
歡快的神情有開口和閉口兩種。嘴唇向後上方挑起而不張開,形成不出聲的微笑;咧開嘴,是露出牙齒的微笑;嘴巴張開,嘴唇形成兩端向上的弧形,是開懷大笑。
憤怒的時候,嘴角向前,好像要發動攻擊一般;恐懼的時候,嘴角縮進去,好像要臨陣脫逃那樣。同樣是憤怒和恐懼兩種表情,發聲的或沉默的,嘴唇的形態變化很大,而嘴角的變化則同上麵一致。憤怒不言的時候,嘴唇抿得很緊而嘴角向前;發怒大吼時,嘴巴張大,露出兩排牙齒,嘴角還是向前,形成一個方形的窟窿;沉默的恐懼,嘴唇緊張地收縮,現出一條水平的裂縫,此時嘴角拚命後縮;因害怕發出尖叫時,嘴大張,嘴角還是縮在後麵。
另外,嘴還能和一些手勢配合,用來表達感情和意願。
人為什麼要眨眼
人們常把短促的時間稱為“一眨眼的工夫”。一個人1天平均眨眼15萬次,每次眨眼的持續時間不超過01秒。人通過眨眼可以保持眼球表麵的潔淨和明亮。但是,如此頻繁的眨眼僅僅是為了保護眼睛嗎?科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新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眨眼與心理密切相關。
世界上最早將眨眼與心理聯係在一起的是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龐德和肯尼迪。他們確認,一個人不論在戈壁灘上跋涉,還是在熱帶雨林中穿行,其眨眼的速率不變。也就是說,眨眼與氣候條件無關,但與完成的不同任務和疲勞有關。他們對從事視覺活動的人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那些在迷宮中尋找路線或在兩條平行直線之間畫另一條直線的人眨眼很少,而疲勞過度者、發怒者、興奮者的眨眼則十分頻繁。由此可以判斷,眨眼與思維存在著某種聯係。
後來,隨著心理學家和神經醫學家對眨眼的進一步探索,眨眼的奧秘逐漸被揭開。研究者使用紅外線、照相機和電極測量了各種人眼睛周圍神經和肌肉的電脈衝,發現當一個人處於警覺、厭煩、焦慮、專心致誌等不同狀態時眨眼速率及持續時間明顯不同。有趣的是,眨眼恰好發生在停止觀察和開始思考的瞬間。
研究者證實,警惕性降低了眨眼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閱讀小說的人與談話的人相比,前者每分鍾平均眨眼6次,後者為12次。在市區街道上開車的汽車司機的眨眼次數明顯少於行駛在城外高速公路上司機的眨眼次數。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如果司機意識到與一輛高速開來的車潛伏著相碰危險時,其眨眼次數幾乎為零。其次,眨眼還是焦慮的“晴雨表”。初學駕駛直升飛機的飛行員比教練員眨眼次數多;心煩意亂的婦女比內心平靜的少女眨眼次數多;麵對聲色俱厲的律師提問的證人比麵對態度溫和的律師提問的證人眨眼次數多。這些都與焦慮有關。眨眼還反映在神秘的人體記憶中。令人驚異的是,眨眼恰好發生在大腦認為不再有新信息、記憶形成的時刻。
在生活中如果稍加注意,就會發現關於眨眼的有趣現象。比如,當你的目光看到一行字的末尾,或者你還沒有看懂而返回重讀前麵的句子時,你立刻會眨眼。此時,大腦似乎命令你在各個重要“站台”暫歇,而眨眼則是這個停歇的重要標誌。於是,有人形象地稱這種眨眼為“思維標點”。他們把低空飛行的飛行員和城區汽車司機短暫而不太多的眨眼叫做“逗號”,而將持續時間長而頻繁的眨眼稱為“句號”。前者似乎把眼前移動的景物分成了可以處理的各個單元,後者則表示要對吸收的信息再進行貯存或思考。腦電波的測量也完全證實了這種假說。
由此可見,眨眼透露了人內心的豐富信息,如果進一步深入研究,也許還會發現意想不到的秘密。
“男兒有淚不輕彈”好嗎
“男兒有淚不輕彈”這是形容男子漢性格堅強的語句,因為人們曆來把眼淚同女子和弱者聯在一起。其實,人不僅在悲傷的時候流淚,在非常高興時也會流下激動的淚水,眼淚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感情的迸發,是人的一種本能。據調查,73%的男人說,他們哭後心裏會覺得好受些。
目前科學家已發現,人眼能產生3種眼淚:一是保護性眼淚,為了滋潤眼睛保護角膜而產生;二是反射性眼淚,因粉塵及煙霧等刺激而產生;三是情緒性眼淚,由悲傷或歡樂而引起。不僅女人易落淚,男人也好哭。男性哭泣的理由和女人沒有多大區別,女人之所以比男人更容易哭,不是因為感情更脆弱,而是由於男女兩性身體內部所含的荷爾蒙數量的不同。
醫學界人士認為人在悲傷時不哭是有害於人體健康的,等於是慢性自殺。他們發現男子患潰瘍病和精神分裂症的大都是強忍不哭者。有的專家還認為有一些病症就是因為病人不會從眼淚中得到解脫才嚴重起來的。
從醫學角度來看,該哭時流淚對人體健康大有好處。美國科學家費雷發現,流淚實際上是把體內由緊張而產生的化學物質排出體外的過程,可以緩解人的憂愁和悲傷。他還發現長期不流淚的人,患病率比流淚的人高1倍。可見,流淚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它不僅可以緩解人的緊張情緒,而且可以發泄隱藏在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可以使人在哭後神誌暢然,並能得到某些寬慰。
前蘇聯醫學科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還發現,哭泣甚至還能治療某種疾病。研究人員先在實驗老鼠的皮膚上造成一些輕傷,隨後把一種刺激物導入老鼠的眼裏,使其流淚。令人驚奇的是,哭泣這種簡單的行為,極大地加快了傷口的自然愈合速度,傷口結疤所需的時間比平常減少了12天。更令人驚異的是,當老鼠的淚腺被摘除後,其傷口便開始裂開,這是傷口愈合的逆反過程。據此,科學家們認為,在淚腺的分泌物中含有某些物質,它們進入血液後能對機體的某些部位產生治療效果。正如前蘇聯科學家在報告中指出的那樣,雖然這些物質還未被分離和鑒別出來,但它們至少具有調節皮膚健康狀況的作用。人們在受傷時,不應強忍傷痛,而應不加約束地哭泣,從而加快傷口自然愈合的速度。
哪隻耳朵聽得更清楚
人聽聲音時,一般都是用兩隻耳朵一起聽的,這樣可以聽得更清楚,而且聽到的是“立體聲”,並可以辨別聲音的方向和遠近。如果單用一隻耳朵,那麼哪隻耳朵聽得清楚些呢?這個問題與“左撇子”、“右撇子”還有關係呢!
在世界人口中,左撇子隻占10%,其餘的人都是右撇子。右撇子大腦的左半球接收和處理語言信息更為活躍,在他們身上可以觀測到“右耳效應”。也就是說,在輪流用左、右耳通過耳機聽詞時,右耳可更快地領悟詞義,更容易記憶單詞。
前蘇聯醫學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生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神經官能症患者情況正相反,他們左耳聽力更好。研究人員進行了臨床試驗,參加試驗的有健康人、患病期不同的神經衰弱患者。接受試驗的人輪流用左、右耳聽了數十個單詞,接著在1分鍾的時間內大聲重複他們記住的那些詞。詞按意思可分為中性詞(如桌子、爐子、鹽)和帶有情感色彩的詞(如快樂、害怕、死亡)。試驗中,研究人員對受試者進行了生理檢查——測定了他們左、右手手背上皮膚電流反應的振幅。眾所周知,在大腦左半球更為活躍工作時,左手皮膚電流反應的振幅增加,而右手則降低。所以,通過皮膚電流反應測驗,可以知道大腦皮質兩半球中哪個半球在這一時刻更為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