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科學家在接受試驗的健康人身上觀測到了“右耳效應”——發現他們能更好地記憶由右耳聽到的詞(這時,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的記憶效果比中性詞好)。也就是說,左半球更為活躍地加入了口頭信息處理。減弱的右手皮膚電流反應也與這相符合。

而在患有神經官能症者身上,觀測到不同情況。那些患病不到2年的人對中性詞和微弱情感詞,仍然保持著“右耳效應”,而患病期越長,“右耳效應”就越弱,“左耳效應”就表現得越清楚了。在患有約5年的神經官能症的受試者身上,不論是對強烈情感詞,還是對微弱情感詞,右半球都更為活躍地工作。患有慢性神經官能症而又疏於醫治以至患病6年多的人,左耳甚至能更好地接受中性詞。這說明,神經官能症患者的大腦右半球工作更為活躍。

這就證明,在神經官能症的病情增加時,大腦皮質左、右半球間的職能關係會發生變化,左、右半球的“義務”也進行了互換,從而影響到左、右耳聽力的變化。

人著涼後為何流鼻涕

人著涼後,就會流清水鼻涕,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講這個問題前,要先談談人鼻子的構造。鼻是呼吸道的開始部分,也是嗅覺器官,分外鼻、鼻腔和副鼻竇3部分。鼻中的腔隙叫鼻腔,鼻腔內表麵上有一層完整的粘膜,粘膜中有很多粘液腺和豐富的微血管網,平時不斷地分泌一些粘液和水分。據生理學家測定,24小時內粘液和水分的分泌量為500~1000毫升,數量多少,與空氣幹、濕程度有關。在正常情況下,鼻粘膜分泌的液體大致與空氣進出鼻腔時的水分蒸發速度相當,換言之,空氣進出鼻腔時帶走多少水分,鼻粘膜就分泌多少液體。因此,一個健康人平時一般不會流清水鼻涕。

鼻粘膜分泌的液體具有多種功能。首先,它可以濕潤進入肺部的空氣,免得空氣過於幹燥傷害肺髒;其次,它含有很粘的液體,均勻分布在鼻粘膜的表麵,使進入鼻腔的灰塵和微生物都被粘住,防止灰塵和微生物侵入肺部;另外,粘液中還含有溶菌酶,能將粘住的細菌溶解並殺死。

為什麼有時鼻粘膜分泌的液體會多得流出來呢?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當鼻粘膜不能戰勝某些微生物或異物,導致呼吸係統發生感染的初期,如患感冒、麻疹、猩紅熱或急性鼻炎時,就會流清水鼻涕,借以衝走部分微生物。第二,當天氣寒冷,穿衣較少時,鼻粘膜豐富的微血管網無法使吸入的空氣暖和到足夠的程度,隻能靠分泌大量液體來幫忙。這些液體剛分泌出來時是較暖的,而被吸入的冷空氣吸收掉熱量後就變涼了,所以流出的鼻涕是冷的。第三,當身體抵抗力降低時,鼻腔對冷氣流過敏,本能地作出反應,流出大量的清水鼻涕。

由此可見,流清水鼻涕是人體的一種防禦性生理反應。隻要積極鍛煉身體,增強身體對冷的適應能力,就能減少或治愈流清水鼻涕的現象。

左撇子好不好

在生活中,有人習慣使用右手,稱為“右利手”;有的人習慣使用左手,稱為“左利手”,也叫“左撇子”。由於右利手的人占多數,一些做父母的,就強行讓孩子糾正“左撇子”,其實這種做法毫無必要。

現代解剖學告訴我們,人腦12對神經在腦中是交叉排列的。右利手大腦左半球發達,左利手右半球發達。人的語言、邏輯、讀寫是由右半球指揮的,因此稱為“主側半球”或“優勢半球”。優勢半球應揚長,多使用左手有助於開發智力,可惜迄今人類尚未“順理成章”。

據統計,約70%的人寫字、繪畫、刷牙、掃地等習慣用右手,約有20%的人能“左右開弓”,約10%的人在生活中習慣用左手。

國外有些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左撇子似乎比經常用右手的人聰明些。

在世界名人中,左撇子比比皆是。著名的藝術家米開朗琪羅、達·芬奇、畢加索和喜劇大師卓別林都是左撇子。在奧運會上大顯神威的乒乓球和擊劍運動員中有一些也是左撇子,第二十二屆奧運會上4名擊劍冠軍中有3名是左撇子。

左撇子還有某些優勢。據法國科學家研究,人體右側神經中樞對信號傳遞比左側快。同時,若發生中風,右側肢體癱瘓大大多於左側。

一些從事幼兒醫學研究的專家發現,生來左撇子的兒童若是被父母強行“左改右”,容易產生言語不清、閱讀困難、智能發展緩慢等後果,而且成年後患神經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者,高出不改者五六倍,也比一生下來就是右利手的高出2倍。

左撇子與遺傳有關。既然左撇子處於大腦優勢半球的直控下,就理應揚長避短,若強行糾正,反而不好。

心髒善於“忙裏偷閑”

生命不息,心跳不止。人們常把“心髒停止了跳動”這句話當成死亡的代名詞。在人體器官中,人們常常認為心髒是人體中惟一不偷懶的器官。在心髒的推動下,人體裏的血液晝夜不停地流動著,把生命活動中急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送給身體的各個細胞,同時又把新陳代謝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及廢物運出體外。心髒的工作是相當繁重的。成年人在安靜的情況下,每分鍾心跳75次左右,排出大約60毫升的血液,這樣推算,一晝夜由心髒排出的血液就有6噸多重。

心髒的負擔如此繁重,有的少年朋友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心髒為什麼能不疲勞地跳動不止呢?這是因為心髒並非是隻工作不休息,而是經常在休息,隻不過休息的時間極為短暫,真正是“見縫插針”。若以每分鍾心跳75次計算,則心髒跳動1次平均所需要的時間(即一個心動周期)為08秒。根據測定,其中心房收縮占01秒,心房舒張占07秒;心室收縮占03秒,心室舒張占05秒。也就是說,心房工作01秒後,有07秒的休息時間,依此推算,心房每小時工作75分鍾,每晝夜實際隻工作3個小時,休息21個小時,休息時間為工作時間的7倍;而心室每工作03秒後,有05秒的休息時間,依此推算,心室每小時隻工作225分鍾,每晝夜實際工作時間也隻有9個小時,休息時間卻有15個小時。就整個心髒來說,如果把心房、心室的工作時間加在一起,則心髒每次收縮要持續04秒,然後有04秒的舒張期,這樣,整個心髒每晝夜也隻是工作12小時,休息12小時。

由此可見,心髒是個既很會工作又很會休息的器官。工作和休息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心髒才會不知疲勞,在“有生之年”發揮“生命之泵”的作用。

心髒也是內分泌器官嗎

大家知道,心髒是血液循環係統中的“泵站”,心肌有力的收縮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提供了動力。除此之外,心髒也是一個內分泌器官,能分泌激素!這是現代生理學領域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激素是由特定的器官分泌的特異性物質,它直接進入血液,隨血液循環運送全身,數量雖小但作用重大。由於分泌激素的器官沒有導管,因此把它們稱為“內分泌腺”。人們已知的內分泌腺有甲狀腺、胸腺、胰腺、腎上腺、垂體等。但從來沒有人想到,心髒也會是內分泌器官之一。這一重大發現,使人們重新認識心髒的功能。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學家們曾在心髒的心房細胞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顆粒——分泌顆粒,從結構上看,這種顆粒很像內分泌腺細胞質中的分泌顆粒。而在心髒的心室細胞中,則沒有發現這種特殊的顆粒。科學家們還發現,心房中這種分泌顆粒的數量會隨血液中水和電解質的含量多少而變化。

以後的20多年裏,這種特殊的心房細胞分泌顆粒並沒有引起科學家們多大的注意。但是到了1981年,事情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一項研究報告披露了一種奇特的現象:提取一些老鼠的心房組織,去除其細胞中的分泌顆粒,並把它們注入到未受過任何損傷的動物體內。結果發現,動物的尿量大為增加,並將大量的鈾離子帶往體外。

研究表明,心房細胞中這種分泌顆粒越多,動物對水和鹽的需求就越少。另外科學家們還發現,提取出來的心房組織液中含有一種物質,它能夠抑製腎小管與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阻礙腎小球濾液中的氯化鈉被反向吸收回血液中。大家知道,正是腎小球毛細血管的過濾作用使血液過濾出濾液,濾液進入腎小管和集合管後,其中99%的水分和溶質被重新吸收,剩下的才是尿,被排往體外。顯然,正是這種物質的影響,腎小管的作用減弱,才導致動物多尿和鈉離子的離失。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這種物質是一種激素,它是由心房細胞中的特殊顆粒分泌的。科學家給這種激素起名為“心房排鈉激素”。它是一種由氨基酸組成的肽,能調節腎髒和心血管係統的功能,引起血管擴張和鈉離失,控製細胞外液體的容量以及水、鹽比重的恒穩性。

令科學家們高興的是,人體中這種肽的結構與老鼠的很相似,這就為研究帶來了方便。例如,從老鼠身上提取心房抗鈉激素的抗體,用於檢驗人的血液中這種肽的含量。

研究還表明,心房的分泌顆粒首先合成的是一種多肽,這是一種由151~152種氨基酸組成的“半成品”。這種“半成品”隨後形成一種多肽激素——心髒擴張素,它也同心房抗鈉激素一樣,能夠減弱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調節血管的緊張度和血流壓力,但不引起多尿和鈉離失。目前科學家們已能夠提取這種多肽激素,並得到它的抗體。科學家們確認這種激素存在於心房、血液、大腦、腎髒、血管壁以及腎上腺中,最後,這種多肽激素發生改變在心房中形成抗鈉激素,並從那裏進入血液。

科學家們發現,當人平臥或喝下大量的水之後,人體血液中心房抗鈉激素的濃度會急劇增加。另外,在高血壓患者身上,也表現出抗鈉激素水平的提高,這可能是對血壓升高的一種補償反應。心力衰竭的病人血液中的抗鈉激素含量也高於正常人。

有關心髒分泌功能的研究正在繼續。這項研究不僅有助於對人體的了解,在臨床上也有重大意義。

為什麼稱骨骼肌為“外圍心髒”

人體肌肉根據組織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平滑肌、心肌和橫紋肌3種。平滑肌主要構成人體的內髒和血管的壁,這種肌肉收縮比較緩慢,而且不能根據人的意誌任意收縮。橫紋肌絕大多數附生在人的骨骼上,所以這種肌肉又叫“骨骼肌”。骨骼肌能隨人的意誌迅速有力地收縮,但易疲勞。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骨骼肌僅僅是血液的消耗者。人在重體力勞動時,骨胳肌對血液的需求量可增加40~60倍,無疑這對心髒是一種極大的負擔。因此,傳統看法認為使骨骼肌保持靜止狀態對心髒較有利。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臨床觀察表明,大幅度減少體力勞動對健康的心髒和患病的心髒都會帶來有害的影響。反過來說,心肌梗塞症患者如能及早恢複行動往往會更快地痊愈。

測試表明,骨骼肌的作用很像一台台小型的壓縮血泵。當骨胳肌處於靜止狀態時,從骨骼肌肉的靜脈血管流出的血液很少,血壓也較低。如強製骨骼肌進行活動,則血液流量會隨之增加,血壓也迅速增高,有時竟高達約16600~34580帕。人們在跑步或走路時,骨骼肌做有節奏的收縮;當人們支撐或背負重物時,骨胳肌處於緊張狀態。在這兩種情況下,人體中600多塊骨胳肌都在積極工作,這600多個“血泵”大大減輕了心髒的負擔。

早在17世紀,血液循環機製的發現者,英國人威廉·哈維曾經斷言,骨骼肌的活動有助於血液循環。本世紀初,俄國的著名醫生雅諾夫斯基也曾指出在血管係中存在“外圍心髒”,盡管後來在動脈係中從未找到過這種“外圍心髒”,但在某種意義上講,骨胳肌“血泵”不就是事實上的“外圍心髒”嗎?而增強“外圍心髒”活力的惟一辦法就是讓骨骼肌多活動。

4個腎的人

1990年8月29日《沈陽晚報》報道:沈陽市東陵區農業合作銀行辦公室副主任董向新經醫院檢查,發現體內長有4個腎髒。他除了正常人的2個腎髒外,在上方又長了2個腎髒。4個腎髒的大小形狀相同,上麵2個腎髒的輸尿管通向下麵2個腎髒的輸尿管。董向新在腎功能方麵沒感到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