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 3)

腎髒,俗稱“腰子”,是人的造尿器官,形如蠶豆,在腹後壁前方,左右各一。按中醫的說法,腎的功能是藏精、主水液、主骨生髓、主納氣等等,可見腎髒的重要。

聽到“多腎人”的消息,人們往往感到很稀奇,其實“多腎人”並不少見。據國外有關泌尿專家的統計,在51880具屍體解剖中,94人隻有1隻腎,342人有重複腎(即多腎)。換句話說,每552人中即有一單腎人,每152人中就有一多腎人。這些腎的畸形者為什麼鮮為人知呢?這是因為腎是在體內,不像耳、目、鼻等長於體外,能一目了然,他們往往是患了腎病,拍X光片或做B超時才被發現的,由於是畸形,他們中大多數人不願意外揚。更多的人雖然腎屬於畸形,但無腎病,以致連自己也不知道。

腎畸形是怎樣造成的呢?醫學專家認為,這是一個極複雜的問題。在胚胎發育期,腎的原始組織和輸尿管的母組織——一個原基,會逐步發育成一對腎和一對輸尿管。但是,要是遺傳基因有缺陷,勢必會產生差錯,有時出現兩個原基,或一個原基分裂為二,日後便形成一對以上的重複腎,或一對以上的重複輸尿管。除遺傳的因素外,有時在母體懷孕時不適當地服用某些化學藥品,也會影響腎的發育,產生“畫蛇添足”的現象。此外,諸如母體免疫功能缺陷,或某種病毒侵襲也會造成腎畸形。

人有“第三隻眼”嗎

在神話傳說中,許多神仙有3隻眼睛,除正常的一雙眼睛外,另有一隻眼睛長在額頭上,而且這隻眼格外有神力。《西遊記》中的二郎神就是用這第三隻眼看出小廟是孫悟空變的。《封神演義》中的聞太師也有3隻眼,民間傳說中的“馬王爺”同樣有3隻眼,民間不是有句“不知馬王爺,長著3隻眼”的俚語嗎?

神話歸神話,自然與現實不同。不過,也許你想不到,其實你、我、他,雖然不是神仙,卻同樣長著3隻眼!

希臘古生物學家奧爾維茨在研究大穿山甲的頭骨時,發現它兩個眼孔上方還有個小孔,成品字形,這引起他很大興趣,經反複研究,證明這是個退化的眼眶。這個發現在生物界引起了震動,各國的生物學家紛紛加入研究行列。結果發現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動物甚至人類,都有3隻眼睛。我們通常忘記了自己的第三隻眼,或是從來沒有想過它的存在,這是因為這隻額外的眼睛已離開原來的位置,深深地埋藏在大腦裏,位於丘腦上部,並有另外的名字——鬆果腺體。

在大多數脊椎動物中,例如蛙,第三眼見於顱頂部的皮膚下。蜥蜴的第三眼雖然被鱗片遮蓋著,但也能在皮下找到。科學家們發現,冷血動物把第三眼當作溫度計了,可以測量周圍的溫度。在兩棲動物中,第三眼可根據光的強弱調節皮膚顏色。而人的第三眼已經變成專門的腺體,而且很獨特,除了鬆果腺體以外,再也沒有其他腺體具有星形細胞,這不是普通的細胞,它在大腦半球中含量十分豐富。至於腺體和神經細胞為什麼如此盤根錯節地纏繞在一起,人們還不太清楚。

現在第三隻眼的功能和眼睛相比雖是“差之千裏”,但還是有點“藕斷絲連”,鬆果腺體對太陽光十分敏感,它通過神經纖維與眼睛相聯係。當太陽光十分強烈時,鬆果腺體受陽光抑製,分泌鬆果激素則少;反之,碰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鬆果腺體則分泌出較多的鬆果激素。鬆果激素有調節人體內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領,因此當陰天時,鬆果腺體分泌出較多的鬆果激素,而甲狀激素、腎上腺素的濃度相對降低,這些激素是喚起細胞工作的,若相對減少,人就顯得無精打采、萎靡不振;天氣晴朗時,鬆果腺體受到強光的抑製,體內其他激素增多,人們就顯得生氣勃勃、情緒良好。另外,通常人晚上的血壓比白天低,這也是因為晚上沒有陽光,人的鬆果激素增加,壓抑了其他激素的緣故。

在人和動物身上的實驗表明,盡管鬆果腺體的功能可能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但是從生到死,它一直在積極地起著作用。這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第三隻眼的組織中含有鈣、鎂、磷、鐵等晶體顆粒。新生兒根本沒有這種奇怪的“腦砂”,在15歲以內的孩子中也很少見,但是15歲以後,“腦砂”的數量開始逐年增加。俗語說:“眼睛裏容不得砂子。”如果眼睛裏落進小砂粒,人無法忍受。可是第三眼中有那麼一小堆砂子,竟不會影響它本身的功能,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巨人和侏儒的差別

美國人羅伯特·韋德洛是個名副其實的巨人,他1918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斯州的奧爾頓,22歲時身體長高到272米,1940年去世。而荷蘭女郎波林·馬斯特斯,19歲去世時身高不過59厘米。他們身高的懸殊實在令人驚訝,創造這種奇跡的,是他們顱腦內不過栗子大小的特殊器官——腦垂體。

腦垂體長在我們的顱骨內,在大腦下麵,顱底部蝶骨的骨腔——蝶鞍內。它是一個帶有短柄的卵圓狀的球體,與丘腦下部相連。垂體分為前葉(腺垂體)和後葉(神經垂體)兩部分。

垂體前葉可分泌兩類與人的生長、發育有直接關係的激素。一類是由嗜酸性細胞分泌的生長激素,它可以加速人體的生長;另一類是由嗜堿性細胞分泌的3種促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狀腺激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這些激素對於人的生長、發育等起著重要作用。

人在青春期當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時,如患垂體嗜酸性細胞瘤病,就會使全身過快生長,長成高達2米的巨人;假如人成年以後,垂體前葉仍分泌生長激素,就會患肢端肥大症,這種人的下巴、鼻、唇、手、腳普遍肥厚,最突出的是他的大下巴和一雙又粗又短的手。以上是垂體前葉分泌機能亢進帶來的變化。如果人在少年時期生長激素的分泌機能低下,身體就生長得很緩慢,以致到了成年期,如同孩子一樣高,這就是所謂的“侏儒症”。奇怪的是侏儒症患者的智力並不低下,有的甚至比正常人還要聰明。還有一種怪現象,患侏儒症的人往往壽命很長,美國有份資料記載,當代有10餘名侏儒症患者的壽命在百歲左右,而且他們都非常精明強幹。

垂體前葉分泌的3種促激素中,促性腺激素能夠直接影響到性的發育功能,卵巢和睾丸的發育及乳汁的分泌都與其有關。如果此種激素分泌不足,就會引起性器官萎縮;相反,兒童時期如果性激素分泌過多,則會促使兒童性早熟。另外兩種促激素,分別作用到甲狀腺和腎上腺皮質的功能活動。

垂體的另一部分——後葉,主要分泌兩種激素:一種是抗利尿素,另一種是催產素。

如抗利尿素能控製排尿量多少,從而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也能間接影響到血容量和血壓。如果垂體後葉受損,抗利尿素分泌不足,病人尿量急劇增多,就會患尿崩症。

腦垂體雖小,神通卻很廣大。人們早就懂得從動物的垂體中提取生長激素,用這種藥可以使發育緩慢的少年兒童得到正常發育,促進兒童的成長。

胸腺的作用

在人體眾多的器官中,胸腺是長期被人忽視的一種,直到1967年發生的一件事,才使人們對它刮目相看。

英國一個剛出生不久的男嬰患了一種莫名其妙的病,孩子生下後反複感染,沒有一點抵抗力,最後醫生確診是先天性胸腺不發育。醫生對他進行了胸腺植入,即從一個流產胎兒身上摘取活的胸腺,植入病嬰的腹部肌肉中,結果出現了奇跡,孩子健康地活了下來。這件事轟動一時,給研究人員帶來極大的興趣。以後各國科學家又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終於識破胸腺的“廬山真麵目”。

胸腺是位於人體胸腔縱隔上部、胸骨後方的小小腺體,生長發育很慢,在人出生時有核桃般大小,重約20克。到15歲止,充其量不過重35克左右。而到25歲以後就又迅速萎縮,到40歲時,就猶如一粒花生米大小了,再後就隻剩下一點痕跡可尋了。所以,胸腺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逐漸退化的組織,即將被人體所拋棄。

科學家們經研究後首先發現,胸腺是人體內抗擊外來致病物質侵襲的“特種部隊的培訓中心”。我們人類在一個充滿著病菌和汙染的不幹淨的環境中生活,之所以在大多數的時間裏能夠安然無恙,就是仰仗於“特種部隊”的保護。

這支“特種部隊”就是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細胞。其中數量最多、效率最高、戰鬥力最強的是T淋巴細胞(通稱“T細胞”)和B淋巴細胞(通稱“B細胞”)。它們不但能直接殺傷侵入體內的病菌、病毒以及癌細胞,而且還具有識別和記憶能力,不管致病物質如何喬裝打扮,也不管相隔多長時間再來,它們都能照殲不誤。同時它還能使人體產生足夠的抗體,增強人的體質和抗病能力。但是,這支部隊之所以能如此神通廣大,並不是生來就有的。這些胚胎造血組織或骨髓製造出來的淋巴細胞,原來是無功能的,後來隨血流到達胸腺以後,受到由胸腺分泌出的胸腺激素的作用,才將它們造就成為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胸腺加工、培訓了這支“特種部隊”,並通過它充分發揮免疫作用。一個生來就沒有胸腺的人,他的生命不會超過嬰兒期。

美國維爾蒙醫學院的厄席勒博士,從事胸腺激素對淋巴細胞影響的研究。他認為,大劑量的胸腺激素,能使老年人的淋巴細胞具有和青年人一樣的抗擊外來致病物質的能力。40歲以後的人,是癌細胞最好的寄居目標,但是倘若我們有足夠的胸腺激素的支援,就可以更有效地狙擊它們的入侵。科學家們發現,胸腺激素還有助於對癌症的治療。臨床證實,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療的同時,若能再輔以注射胸腺激素,其複發的時間間隔就可以大大延長。

科學家們還注意到,胸腺激素能刺激大腦更多地分泌由大腦控製的激素,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以及與人的感情和感覺休戚相關的快感激素等,這些激素對維係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一個人衰老程度的重要標誌。

胸腺是一個幾千年來沒有被人了解而又具有重要作用的腺體。它主宰著人體的免疫功能,抑製人體的衰老進程。胸腺的神秘麵紗一經被揭開,它的作用將會隨著研究的深入而逐漸被人認識。

血小板減少流血

看過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人,都會記得這樣一個情節:女主人公幸子不慎小腿被鐵絲紮破,流血不止,差點送掉了性命。人們不禁要問,幸子的皮膚隻不過受了一點輕傷,為什麼就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後果呢?

原來,這與幸子血小板減少有直接關係。在一次事故中,幸子受到大劑量放射性同位素鈷60的輻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血液內血小板的數量顯著減少,每立方毫米血內僅有4萬個血小板(正常人為10萬~30萬個),幸子的皮膚已出現了瘀血斑,於是皮膚受點輕傷便會流血不止,以致威脅到生命。

血小板是血液固體成分中的一種,體積很小,直徑隻有紅細胞的1/3至1/2,形狀不規則。血小板的本領很大,是血液中的“防汛部隊”,人體一旦受傷流血,它們就會湧向前去,執行“堵壩”的任務。血小板止血的本領主要來自體內含有的血小板因子。人體受傷時,血小板自動破裂,把血小板因子釋放出來,致使血漿中的凝血酶元變成凝血活酶。這種酶能使血漿裏的纖維蛋白變成許多細絲,並編織成網,因而使血液凝固成塊,將傷口堵住。同時,血小板的表麵還有一種粘著力,使血粘聚在出血的傷口處,逐漸形成血栓,將傷口封住。另外,血小板還是許多生物活性物質的攜帶者,其中與止血有關的有羥色胺、腎上腺素等,它們隨血小板攜帶到損傷的血管處並釋放出來,都能引起局部血管壁平滑肌收縮,促進止血。血中血小板的數量一旦顯著減少,便會引起血液凝固障礙而流血不止。

臨床上,除放射病之外,惡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等疾病也會引起血小板減少。醫生常通過檢查血小板的數量和形態,來幫助診斷多種血疾病。外科手術前,也要檢查血小板的數量,以防因血小板過少而造成手術中流血不止。

血小板的壽命很短,平均壽命還不到10天。但是,它的新的“接班人”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出現,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保持著相對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