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科學探索百科

追蹤曆史真相科學探索百科

追蹤曆史真相洪荒時期的文明之謎

按照通常的規律,文明的呈現是複合的整體。這意思是說,複活節島上不應當僅僅隻有這些巨石人像,而應當包括宗教信仰、神話傳說,以及文字等文明產物。

據羅格文等的回憶錄介紹,當他們登上複活節島時,曾在石人像附近發現大量刻滿奇異象形文字的木板。

這種象形文字的確非常奇怪,它不同於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也不同於印度、埃及的古象形文字。它的象形圖案更超於符號特征。它的筆觸的粗細、深淺,似乎都表示著某種含意,而且整個如同密碼似的書寫排列方式,都仿佛表現出某種波動般的節律感。

由於後來西方傳教士的到來,這種為複活節島所特有的木板文字被大批燒毀。這些傳教士說木板文字是“魔鬼的咒語”。這種愚昧絕頂的行為,使今天的研究者們大感遺憾。因為迄今為止收藏於世界各博物館中的這種木板文字,總共不超過10塊。其書寫的內容,各國科學家運用了包括電子計算機在內的先進手段,都未能解讀。

複活節島這個遠離大陸的火山岩堆成的孤島,似乎不可能有大陸文明光臨過它,島上居民居然能創造出令今人還難以破譯的古怪文字,這不能不讓人們感到奇怪。按常規來理解,一個能創造出文字的民族,它應當具備伴隨文字出現的其他文明來,可惜除了難以解釋的巨石人像之外,誰也找不出與創造文字相適應的其他文明的痕跡。

島上居民的膚色還頗複雜。說明這是個多民族混居的小島。可是羅格文記述這些見聞的時候,島上總共才有數百人口。數百人口又混雜著許多種族的人,真是讓人疑竇叢生。

現代研究太平洋的學者認為,複活節島的巨石人像應屬於波利尼西亞文化,其根據就是庫克船長說到的島上原始居民使用的語言,保留著南太平洋群嶼的音韻。說明複活節島居民的種族,應源自波利尼西亞群島。反對這種觀點的學者指出,複活節島遠離亞洲,而十分靠近南美洲。作為整體情況而言,波利尼西亞是人類較晚遷入室居的地區之一,據研究波利尼西亞的曆史不可能早於公元九世紀,而複活節島的考古調查表明,它最早在公元十四世紀之後才有人居住,而更多學者認為複活節島隻是在公元1500年或1600年之後,才有人遷入居住。這距1722年荷蘭人首次到來僅100多年時間,如此短暫的時間,島民不可能完成如此龐大的雕石工程。

這顯然太荒謬了。

的確,從人種學角度入手,似乎可以找到解開複活節島之謎的途徑。

從宗教比較方麵入手的學者們發現,複活節島上的鳥人崇拜,頗似所羅門群島上的繪畫和木雕。所羅門群島上的繪畫和木雕所表現的鳥“人”,也是鳥首人身,大而圓的眼睛,長且彎的嘴啄。同時,從生活習俗方麵加以比較,又能發現複活節島與所羅門群島的相似之處。複活節島舉行慶典時,主持人必須把頭發剃光,把頭染紅。所羅門群島也有染發習俗,而且由來已久。並且相當普遍。而複活節島隻有在舉行慶典時這樣做,這部分學者因此指出,複活節島的鳥人崇拜和染發習俗,是受所羅門群島的影響。

此外,複活節島居民和所羅門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都有把耳朵拉長的習俗。羅格文就曾看見複活節島某些居民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上。這種習俗也表現在雕刻藝術上,譬如複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有不少都刻有長長的耳朵。而長耳朵的石人像在所羅門群島就更常見了。

然而,這些零星的材料並不能使人信服。因為有的學者認為複活節島上的鳥人崇拜應起源於南美大陸,拉長耳朵的習俗,在南美印加人祖先中也曾流傳。

而像托爾·海雅爾達因成功地利用原始孤舟漂流遠洋,他則堅持認為複活節島的先民應來自秘魯。

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聳立在複活節島四處的巨石像,很容易使人想到位於安第斯山脈的蒂亞瓦納科。因為那兒發現的巨石人像,其孤傲不遜的造型,麵目清苦的麵容,與複活節島上的雕像如出一轍,但兩地隔著高山和海洋,有近400公裏的路程,這種空間的阻礙如何進行文化交流呢?

公元1531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弗朗西斯科·皮紮羅,率兵進犯印加帝國(今秘魯境內),當他向當地印第安人詢問蒂亞瓦納科的情況時,他們告訴他誰也沒有見過這座燦爛的文明古城——蒂亞瓦納科毀滅之前的情形,因為它建設時,整個人類尚處在漫漫長夜的洪荒時代。

從這個殘存的線索中,不禁讓人想到一個問題,倘若複活節島的巨石人像是受蒂亞瓦納科的影響,那麼,是誰把設計藍圖,加工辦法和吊裝設備帶往遙遠的太平洋中部,一個小小的荒島?很顯然的是,原始的士著民族是不可能完成的。那麼,傳播這種文化的又是誰呢?

複活節島留給世界的是一片啞謎。

複活節島上僅生活著一千多居民,而在羅格文來到之前,小島僅有數百人,島上沒有樹木。無法以采集度日。狩獵也不可能,因為島上除了零星的鳥類之外,成群的老鼠便是島上的惟一動物。

島上的土著居民以近海捕撈為業。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視野內,除了大海、太陽、月亮以及星星之外,就別無他物了。愚昧當然和蠻荒有關係。

然而,複活節島上的居民稱自己世居的地方為“特-比托-茨-特-赫努阿”,意思是“世界的肚臍”。

多麼令人驚奇的一種叫法!

假如我們能遠離地球,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我們將驚訝地發現,島上居民對自己居住地方的叫法完全沒錯。複活節島位於太平洋中部,正是世界的中部——肚臍!

難道,島上的居民曾經從高空俯視過自己居住的地方?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肯定有人曾經從高處俯瞰過小島,並把這些告訴島上的土人。問題是這些人又是誰呢?

問題似乎已經清楚了。要離開地表,從高處俯視地球,必然要搭乘飛行器。古代人是不可能擁有飛行工具的。能擁有飛行器的隻能是那些來自外星球的智能生命。

如果人們不相信是外星球智能生命創造的話,那麼,複活節島的文明是從哪裏來的呢?他們現今又在何方呢?

改寫曆史的史前文明

位於黑海之濱的保加利亞城市瓦爾納,風光綺麗,氣候宜人。它有著連綿數裏的沙地海灘,是東歐著名的避暑勝地。這座海港城市有著悠久的曆史,過去人們一般認為它建於公元前572年。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證明,這個估計太保守了。瓦爾納的曆史確切些說,已有6000多年!這座古城重現於世的史前文化成就,把保加利亞的文明發展史大大提前,並使之可與蘇美爾、埃及、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相媲美。而世界曆史觀的這一重大變化,卻是由現實生活中一件極為偶然的小事引起的。

1972年秋天,瓦爾納城郊一家工廠的一位名叫雷科·馬裏諾夫的拖拉機駕駛員在為鋪設地下電纜挖溝時,在地下15米處意外地發現了一些亮閃閃的金屬碎片(它們各有4寸見方),和因生鏽腐蝕而呈深綠色的銅製工具,以及一堆隧石斷片。馬裏諾夫感到事關重大,他立即把這批發現物送到瓦爾納的國家博物館。經測試鑒定,其中一把銅斧是保加利亞史前時期青銅時代(約公元前5000到前3000年)的遺物,而發亮的金屬碎片是黃金打製的手鐲等裝飾品的殘物,隧石工具斷片也是史前時代的。這樣驚人的發現在保加利亞從未有過,它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瓦爾納博物館和索菲亞大學聯合組成了考古發掘隊,由年輕的優秀考古學家伊萬諾夫負責組織和指導,在不長的時間裏就探查發掘出一處史前墓穴。在墓葬物品中有許多是製作精美、用料講究的工藝品,人們看後很難相信它們竟出自於史前時期的工匠之手。經初步測定,這些墓葬品是公元前3500年的遺物。伊萬諾夫和他的同伴們為此萬分欣喜,他們自豪地認為,在瓦爾納所從事的發掘工作,其曆史價值完全可以同德國考古學家海因利希·施裏曼在19世紀中葉發現特洛伊古城遺址的意義相比。

但在發掘工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保加利亞的考古學家們注意到一個值得深究的現象,但又感到困惑不解。這就是:在出土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青銅為原料製作的工藝裝飾品。在斯塔拉·紮戈拉城附近還發現了一座古代銅礦遺址,以及熔銅的坩鍋和鑄型的石模。可見當時的居民已熟練地掌握了冶煉和翻鑄的技術。但問題在於,這種技術是保加利亞人的遠古祖先自己發明出來的,還是由其它古文明地區的外來者導入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保加利亞和其它國家的絕大多數學者傾向性的意見是:冶金術的基本技法最早是從埃及和蘇美爾產生的,其後傳到愛琴海地區。在19世紀發掘的特洛伊、邁錫尼、倫梯斯和克裏特等愛琴文化遺址中,都可以看到早期青銅時代的銅製工藝品。而保加利亞的冶煉術,則可能是從愛琴海地區傳導過去的。

但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考古學教授科林·倫弗羅,對這種觀點提出異議。1978年,他來到保加利亞做實地挖掘考察。通過對瓦爾納地區和馬裏察河穀地區墓穴隨葬品的發掘和鑒定,他提出保加利亞的青銅時代要早於愛琴海地區的同一發展階段,這裏的古代居民很早就依靠自己的力量發明了熔冶技術。這也就意味著這一古文明地區有它自身的獨立起源,而不是受到中東和愛琴海古代文明區域的影響才發展起來的。倫弗羅的觀點提出以後,立即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軒然大波。因為此說一旦成立,不僅保加利亞的曆史,而且全世界的曆史都將重新大大改寫。

與保加利亞史前文明的起源問題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這個地區的最早居民是當地的土著人還是外來移民?這些人在漫長的史前時期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結構中生活的?

經過較長時間的考察分析,多數學者認為保加利亞人的祖先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從小亞細亞和希臘半島遷移過去的,他們以小股移民的方式散居在巴爾幹地區。保加利亞的最早居民以經營農業為生,但在石器時代手工業的生產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從斯塔拉·紮戈拉城在石器時代的一個定居點遺址中,就發現了用不同顏色的海灘貝殼串連而成的項鏈和色彩斑斕的陶器製品,其產生年代約為公元前5500年。而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時,由於青銅時代冶煉業的出現促使手工業和采礦業生產獲得了重要的發展,整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麵貌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在公元前1200年後的數百年間,保加利亞古代社會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重要發展階段,即色雷斯人統治的民族部落時期。

在現今保加利亞西北部的瓦拉察一地發掘的色雷斯人部族首領的墓穴,向人們展示了當年色雷斯人的一些生活場景,它包括三外墓葬點,其中主要一處陵墓由兩間墓室組成,在前室入口處停放著一架裝飾豪畢的四輪馬車。引人注目的是,三匹拉車的馬連同銀製的馬具也成了殉葬品。在馬的骨骼旁邊還有一位女子的骨骼,肋骨間插有一把已生鏽的利矛,這顯然是當殉葬人反抗時有意加害的。主墓室內擺放著部族首領和他妻子的棺材。部族首領年為30歲,身上配有全副盔甲、短劍以及裝有70支箭鏃的箭筒。其中頭盔做工尤為精細,樣式也與隻露有兩眼的希臘式銅板頭盔不同,它依照人的五官位置雕刻成麵形圖案,甚至頭發、眉毛也清清楚楚。首領妻子的隨葬物品,其工藝精湛更是令人叫絕。其中金製的月桂樹葉花冠,恐怕隻有中國古代的皇後之冠可與之相比。但這位年約18歲的“王後”竟也死於非命,一把利刃深深地刺進了她的胸骨!據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們考察,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色雷斯人部族實行一夫多妻製,首領或武士在預感到死神將至時,命令族人殺死他們最寵愛的、也是最漂亮的一位妻子作為陪葬者。從這種非常荒謬和野蠻的規定中,人們也不難看到色雷斯人部落首領的權威性和父係氏族社會的某些特點。

奇怪的是,色雷斯人在保加利亞史前文化的舞台上做了一番頗有光彩、頗有建樹的曆史活動之後,卻不知何故地突然中斷了他們的英雄業績。有人猜測他們可能遷徙到歐洲其它地區去了。也有人推斷是外敵入侵戰禍所致。但這些說法都缺乏可信的證據。相比之下,倒是希臘大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意見,對探討這個問題有些啟發。他說:“色雷斯人是繼印度人之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如果他們由一人統治,或如果他們內部一致的話,那他們將攻無不克並無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但他們卻不能團結一致從而失去了這種可能性,這也是色雷斯人衰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