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2邀功兵敗,伍員請赦

伍子胥為了進攻楚國,給父親哥哥報仇,把當時的大軍事家孫武推薦給吳王闔閭。孫武按著兵法訓練了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

公元前506年,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與伯嚭為副將,派自己的親兄弟公子夫概為先鋒,發兵6萬大舉伐楚,連戰連捷。這時楚於王已死,其子楚昭王無力應戰,棄城而逃,跑到了隨國。孫武、伍子胥等眾將士護衛著闔閭進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吳王貪戀楚國的土地,聽從伍子胥的意見,決定把楚國滅了,不立新君,長久在此駐兵。

楚國的大夫申包胥決意恢複楚國,連夜逃到秦國借兵,見了秦哀公訴說道:“闔閭是個貪心不足的暴君,他想並吞諸侯,獨霸天下。現在您的外孫楚昭王連命都要保不住了。求您出兵助楚複國。我們情願永遠做您的屬國。”秦哀公要保持國力,不願出兵同吳國交戰,於是推托敷衍。申包胥站在秦庭上大哭起來,一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受了感動,答應派兩員大將,帶領五百輛兵車,攻打吳軍,挽救楚國。

吳國大將孫武深明兵法,在秦兵進入楚境時,主張不與秦國交兵,而是同秦國通好,為楚國另立一個新君。因為楚國疆土遼闊,吳兵無法全部占領,且離吳國又遠,難與秦軍長久相持。伍子胥也讚同孫武的主張。他認為楚王雖逃出國外,但楚國百姓不甘亡國,人心不服,難於統治,還是修好撤兵為上策。

伯嚭心想,自從逃奔吳國以來,雖有伍子胥全力薦舉,得到了吳王的重用,但是卻沒尺寸之功。長此下去,恐怕官位難保。再說,發兵攻楚以來,五戰五捷,拔城取郢,勢如破竹,眼下正是自己獲取功勞的時候,於是忙對吳王說:“剛會秦師,尚未交戰,就收兵回國,是長秦軍的威風,滅吳國的誌氣。如此怯懦,何以稱霸諸侯!”孫武和伍子胥力陳久留楚地之害,駁斥他急功近利,邀功請賞的行為。但是急於顯示自己才能的伯嚭,以為秦軍可欺,就在吳王麵前立下軍令狀,要求撥給他1萬人馬,讓他殺退秦兵。闔閭本來就想永久占有楚國,聽到伯嚭說秦軍乃疲憊之師不堪一擊的話,又不知他到底有多大本領,於是不聽孫武和伍子胥的竭誠勸阻,同意伯嚭帶兵擊秦。

秦軍早就秣馬厲兵嚴陣以待。伯嚭是個銀樣蠟槍頭,隻會耍陰謀詭計,進讒害人,並不懂用兵之法,在不了解秦軍底細的情況下,貿然率兵進擊,結果是屢戰屢敗。秦軍佯裝撤退,伯嚭不知是計,驅兵追殺,陷入重圍,1萬大軍即將覆沒。伍子胥知驕兵必敗,立即帶軍殺退秦兵,救出伯嚭,然而伯嚭所率領的1萬吳兵卻已傷亡殆盡。伯嚭深知罪重,為表悔過之意,令軍士把自己捆綁起來,前往吳王麵前請罪,他在吳王麵前,捶胸頓足,痛哭流涕,假裝說無顏見大王,隻求速死。闔閭因為當時已同意他去交戰,現在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孫武對這種言過其實,恃勇無謀之人,極為憤慨。他看出這種隻為求功求榮的人,必是吳國之患,力主按軍令治裁,斬首示眾。伍子胥認為伯嚭入吳以來,雖無大功,亦無大過。大敵當前,不能因一次失利就斬將領。於是麵見吳王,請赦其罪。在伍子胥的勸諫下,闔閭赦免了伯嚭的誤軍之罪。

這時闔閭的弟弟夫概偷回吳國自立為王,並以五城相許請越國發兵。闔閭隻好返回吳國消滅亂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