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以德報怨的吳國奸相:伯
伯嚭,春秋末期吳國大臣。姓伯,名嚭,字子餘,係楚國大夫伯州犁之孫,避難奔吳,因有功,被會為太宰,深得吳王寵信。吳亡後,投降越國,被越王殺死。
1合族遭誅,避難吳國
伯嚭之父伯郤宛,在楚國任左尹,為人正直溫和,深得國人擁護。右領鄢將師和大夫費無極陰險狡詐,妒能嫉賢,二人勾結起來,謀害伯郤宛。楚國的最高長官令尹子常,貪愛財物又輕信誣蔑別人的話。費無極抓住這個弊病,就對子常說郤宛請他喝酒。而對郤宛說子常要來他家喝酒,並告訴說令尹喜歡鎧甲武器,可以乘機獻給他。回頭對令尹子常說:“我差點兒讓您遭禍。郤宛已在門口備下了兵甲,您千萬別去。”並無中生有地捏造說:“這次吳楚潛地之戰,本來可以戰勝吳國。可是郤宛受賄退兵而回。”令尹派人打探果然看到了郤宛門前陳列的兵甲,就下令圍攻,火燒其家。郤宛自殺,全族被滅。伯嚭生性狡猾,聽到消息,逃離了楚國,在逃難的日子裏,他顛沛流離,奔走四方,但沒有人接納他,始終沒找到落腳之地。後來聽說他的同鄉伍子胥已經到了吳國,並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就急忙向吳國進發,一心撲奔伍子胥,想得到他的引薦和提攜。
伍子胥姓伍名員,字子胥。他的父親叫伍奢,當時正給楚平王的太子建做太傅,費無極做太子少傅。費無極虛偽險惡,不受太子喜歡。所以他就常常在楚平王麵前說太子建和伍奢的壞話,並構陷說:“太子結交諸侯,要率軍入都,伍奢參與其間。”伍奢義正詞嚴地揭露了費無極離間平王和太子的陰謀,但沒有用,終於連同自己的長子一道被殺害了。太子建聽到消息,逃到了宋國。
伍子胥是個有智有謀,勇而喜功的人,他沒有聽從父親的召喚,陪同去死。他想,父親被殺而不報仇,是無謀;能審時度勢擔當大事,才稱得上智慧。於是他出逃了。但是費無極要斬草除根,叫人畫影圖形,懸賞捉命;伍家的正直和冤枉,得到人們的同情。在一位老醫生的幫助下混出了昭關。得到一位老漁夫的幫助擺渡過江來到吳國。
吳王僚的哥哥公子光,認為自己應該當國王,就四處結交能人。伍子胥談吐不凡,被收為心腹。伍子胥把自己結交的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並幫助出謀劃策,用魚中藏劍的辦法刺死了吳王僚,伍子胥和公子光帶兵殺散了衛隊,占領了王宮。公子光做了吳王,改名闔閭,任命伍子胥為行人。掌管朝覲聘問,參與謀劃國事。
伯嚭一見伍子胥就放聲大哭,先是為伍奢一家的遭遇深表憤慨,接著哭訴全家遭斬的慘痛經曆,繼之大罵費無極誘惑君王,殺害忠良,經過一番眼淚和憤恨的表演,才提出看在同國同鄉同遭遇的份上,給個安身之地,向吳王舉薦一下。
伍子胥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出於對楚平王和費無極共有的憎恨,也由於相同遭遇而產生的憐憫,雖然原來與伯嚭沒有什麼私交,但還是決定向吳王引薦他。這時伍子胥的好友被離勸阻他說:“你可不要輕信這個伯嚭呀。據我觀察,這個人鷹視虎步,形貌含詐,其品性必貪婪奸佞,專擅功勞,任意殺人,切不可同他親近。今日重用他,以後必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說:“古語說的好:同病相憐,同尤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人還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在伍子胥真誠的介紹和大力推舉下,吳王闔閭也可憐伯嚭的不幸,同情他的遭遇,又聽他能說會道,見他頻頻表示的效忠盡命的決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