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以“有度”的心態看錢以智慧的狀態賺錢(1 / 3)

做金錢的“主人”,擺脫奴役

如果你把金錢當成上帝,它便會像魔鬼一樣折磨你。

——菲爾丁

金錢是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工具。記住!隻有你真正地理解了關於金錢的正確觀念,你才會積極地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金錢。

錢鍾書,是近代一位遐邇聞名、學貫中西的文學大師,他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告訴人們該怎樣對待金錢,什麼時候該做金錢的“主人”,什麼時候該做金錢的“奴隸”。看下麵幾個故事中錢鍾書是如何看待金錢的。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邀請錢鍾書講學,開價16萬美金,並且免費提供他們在美國的一切生活費用,卻被錢鍾書拒絕了。因為在國內,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金錢並不能左右他的事業。

英國一家著名的出版社,得知錢鍾書有一本寫滿了批語的英文大辭典,於是派人遠渡重洋,找到錢鍾書,願意以重金買這本書,錢鍾書當即回絕:“不賣。”

但是有幾次,錢鍾書對金錢卻“另眼相看”。1979年冬天,錢鍾書收到四冊《管錐篇》的8000元稿費。他把錢分裝進兩個紙袋,對夫人楊絳說:“走,逛商場去!”錢老昂首挺胸,夫人楊絳宛如保鏢護駕,一邊走還一邊提醒她:“注意提防小偷。”

錢老以豁達的心態看待金錢,做金錢的主人,不隻體現在以上某些方麵。還體現在他不看重金錢,不計較得失地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錢老在擔任中國社科院院長的職務期間,一次,給他開車的司機因為撞傷行人,找到錢老借醫療費,錢老問明情況,說:“需要多少?”司機答:“2000元。”錢老說:“這樣吧,我給你1000元,不算你借,不用還了。”

許多人對錢先生不愛錢的做法很不解,向他請教。

錢老說:“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還會迷信錢這個東西嗎?”當前,為數不少的人工作掙錢並非出於對美好生活的願望,而是出於對窮困潦倒的恐懼,他們認為錢能消除對貧困的恐懼,所以,他們積累了很多的錢,可是沒多久,他們更加恐懼。恐懼會失去已得到的錢,不知不覺又回到從前的孤苦之中,甘心情願地做金錢的奴隸,永遠被金錢奴役著。在一個很大的寺院裏麵住著一個遊方化緣的和尚。有一段時期,這個廟裏的香火很盛,經常有人來上供一些好東西。這個和尚因為害怕再過以往那清貧孤苦的日子,就一改初衷,不為佛祖工作了,他要一心一意地為金錢而忙碌。

這個和尚把香客上供給佛祖的各種供品統統偷偷賣掉,積少成多,慢慢地他積攢起一大堆錢。

自從有了這些錢以後,和尚整天疑神疑鬼,無論白天黑夜,他都把這些錢抱在自己的懷裏,不敢有一時鬆懈,生怕丟失或被別人偷走了。無論白天黑夜,他都感到心神不寧,痛苦不堪,直至精神崩潰。錢是一種力量,但更有力量的是有關理財的技能,是控製金錢的能力。金錢來了又去,但如果你了解錢是如何運轉的,你就有了駕馭它的力量。正確地使用金錢,能使金錢更好地為你服務。一位提著豪華公文包的猶太老人,來到某銀行貸款部前,大模大樣地坐了下來。

“請問先生,您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效勞嗎?”貸款部經理一邊小心地詢問,一邊打量著來人的穿著:名貴的西服,昂貴的手表,高檔的皮鞋,還有鑲著寶石的領帶夾子……

“我想借點錢。”

“完全可以,您打算借多少呢?”

“1美元。”

“隻借1美元?”貸款部的經理驚愕了。

“我隻需要1美元。可以嗎?”

“當然,隻要你有擔保,借多少我們都照辦。”

“好吧。”這個猶太人從豪華的公文包裏取出一大堆股票、國債、債券等放在桌上:“這些做擔保可以嗎?”

貸款部經理清點了一下,“先生,總共50萬美元,做擔保足夠了,不過先生,您真的隻借1美元嗎?”

“是的。”猶太老人麵無表情地說。

“好吧,到那邊辦手續吧,年息為6%,隻要您付6%的利息,一年後歸還,我們就把這些作保的股票和證券還給您……”

“謝謝……”猶太富豪辦完手續,準備離去。

一直在一邊旁觀的銀行行長怎麼也弄不明白,一個擁有50萬美元的富豪,怎麼會跑到銀行來借1美元呢?

他從後麵追了上去,有些窘迫地說:“對不起,先生,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嗎?”

“你想問什麼?”

“我是這家銀行的行長,我實在弄不懂,您擁有50萬美元的家當,為什麼隻借1美元呢?要是您想借40萬美元的話,我們也會很樂意為您服務的……”

“好吧,既然你如此熱情,我不妨把實情告訴你。我到這兒來,是想辦一件事情,可是隨身攜帶的這些票券很礙事,我問過幾家金庫,要租他們的保險箱,租金都很昂貴,我知道銀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嘛,就將這些東西以擔保的形式寄存在貴行了,由你們替我保管,我還有什麼不放心呢!況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才不過6美分……”能輕鬆理財者,必能輕輕鬆鬆地控製金錢。這樣,賺錢和花錢就變成一件容易的事。不為金錢所累,輕輕鬆鬆地做金錢的主人。

放棄對金錢的貪念

大凡不親手掙錢的人,往往不貪財;親手賺錢的人才有一文想兩文。

——柏拉圖

錢濃縮著人所有的希望!人之所以在不斷創造、在不斷進取,是因為看到了錢和錢負載的力量和利益。有了錢,人就有了傾注愛的對象;若失去錢,人不隻孤單,更否定了自己。

其實,金錢是一種工具,是很有用也沒有用的資源。從古至今,金錢成就了很多人但也毀了很多人。關鍵之處在於掌握金錢的人如何對待這個身外之物。人們熟知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他出身貧寒,在創業初期,人們都誇他是個好青年。當黃金像貝斯比亞斯火山流出的岩漿似的流進他的金庫時,他變得貪婪、冷酷。同時也傷害到賓夕法尼亞州油田地帶公民的切身利益——農田被毀,生活不得安寧。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像,親手將“他”處以絞首之刑。無數充滿憎惡和詛咒的威脅信湧進他的辦公室。連他的兄弟也十分討厭他,而特意將兒子的遺骨從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園遷到其他地方,並說:“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內,我的兒子也無法安眠。”

在洛克菲勒53歲時,疾病纏身,人變得像個木乃伊,醫生們終於向他宣告了一個可怕的事實:他必須在金錢、煩惱、生命三者中選擇其一。這時,他才開始省悟到是貪婪的魔鬼控製了他的身心。他聽從了醫生的勸告,退休回家,開始學打高爾夫球,上劇院去看喜劇,還常常跟鄰居閑聊。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他開始考慮如何將龐大的財產捐給別人。

起初,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捐給教會,教會不接受,說那是腐朽的金錢。但他不顧這些,繼續熱衷於這一事業。聽說密歇根湖畔一家學校因資不抵債而被迫關閉,他立即捐出數百萬美元而促成如今國際知名的芝加哥大學的誕生。洛克菲勒還創辦了不少福利事業,幫助黑人。從那以後,人們漸漸地理解了他,開始用另一種眼光來看他。他造福社會的“天使”行為,不但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還給他帶來用錢買不到的平靜、快樂、健康加高壽,他在53歲時已瀕臨死亡,結果卻以98歲高齡辭世。

洛克菲勒曾讓金錢帶入另一個軌道,幸運的是他及時讓自己回複了神智,得到了重獲新生的機會。在他死時,隻剩下一張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生活是需要平衡的,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不能稍有偏廢。如果過分貪婪,把握不住必要的尺度,就很容易受到傷害。有一則寓言也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同樣的道理:從前有個特別愛財的國王,一天,他跟神說:“請教給我點金術,讓我把伸手所能摸到的都變成金子,我要使我的王宮到處都金碧輝煌。”

神說:“好吧。”

於是第二天,國王剛一起床,他伸手摸到的衣服就變成了金子,他高興得不得了,然後他吃早餐,伸手摸到的牛奶也變成了金子,摸到的麵包也變成了金子,這時他覺得有點不舒服了,因為他吃不成早餐,得餓肚子了。他每天上午都要去王宮裏的大花園散步,當他走進花園時,他看到一朵紅玫瑰開放得非常嬌豔,情不自禁地上前撫摸一下,玫瑰花立刻也變成了金子,他感到有點遺憾。這一天裏,他隻要一伸手,所觸摸的任何物品都變成金子,後來,他越來越恐懼,嚇得不敢伸手了,他已經餓了一天了。到了晚上,他最喜歡的小女兒來拜見他,他拚命喊著不讓女兒過來,可是天真活潑的女兒仍然像往常一樣徑直跑到父親身邊伸出雙臂來擁抱他,結果女兒變成了一尊金像。

這時國王大哭起來,他再也不想要這個點金術了,他跑到神那裏,跟神祈求:“神啊,請寬恕我吧,我再也不貪戀金子了,請把我心愛的女兒還給我吧!”

神說:“那好吧,你去河裏把你的手洗幹淨。”

國王馬上到河邊拚命地搓洗雙手,然後趕快跑去擁抱女兒,女兒又變回了天真活潑的模樣。湯瑪斯·富勒說:“滿足不在於多加燃料,而在於減少火苗,不在於積累財富,而在於減少欲念。”

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快樂,反而會讓你越活越累,何苦如此呢?放棄對金錢的貪念吧,你會因此得到更多的快樂!

欲望越少,生活越幸福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托爾斯泰

一個人如果欲望太多,他就會變得越貪婪,一個永不知足的人是無法感受到幸福的。

人,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寒而欲衣,勞而欲息。幸福與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不可分離的。人們在現實中感受或意識到的幸福,通常表現為自身需要的滿足狀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便會產生內在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狀態,植根於人的需求對象的土壤裏。

然而,很多人都是希望自己擁有的再多一些,從來沒有滿足的時候。民間流傳著一首《十不足詩》:

終日奔忙為了饑,才得飽食又思衣,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並四妾,又怕無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麵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

這首詩對那些貪心不足者的惡性發展寫得淋漓盡致。物欲太盛造成的靈魂變態就是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在陝西南部山區有一位還未脫貧的農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窯洞,頓頓吃的是玉米、土豆,家裏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個盛麵的櫃子。可他整天無憂無慮,早上唱著山歌去幹活,太陽落山又唱著山歌走回家。別人都不明白,他整天樂什麼呢?

他說:“我渴了有水喝,餓了有飯吃,夏天住在窯洞裏不用電扇,冬天熱乎乎的炕頭勝過暖氣,日子過得美極了!”

這位農民物質上並不富裕,但他卻由衷地感到幸福。這是因為他沒有太多的欲望,從不為自己欠缺的東西而苦惱的緣故。

與這個農民相反的是一個賣服裝的商人。這個商人有很多錢,但他卻終日愁眉不展,睡不好覺。細心的妻子對丈夫的鬱悶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她不忍丈夫這樣被煩惱折磨,就建議他去找心理醫生看看,於是他前往醫院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見他雙眼布滿血絲,便問他:“怎麼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服裝商人說:“是呀,真叫人痛苦不堪。”心理醫生開導他說:“別急,這不是什麼大毛病!你回去後如果睡不著就數數綿羊吧!”服裝商人道謝後離去了。

一個星期之後,他又出現在心理醫生的診室裏。他雙眼又紅又腫,精神更加頹喪了,心理醫生複診時非常吃驚地說:“你是照我的話去做的嗎?”服裝商人委屈地回答說:“當然是啊!還數到三萬多隻呢!”心理醫生又問:“數了這麼多,難道還沒有一點睡意?”服裝商人答:“本來是困極了,但一想到三萬多隻綿羊有多少毛呀,不剪豈不可惜?”心理醫生於是說:“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服裝商人歎了口氣說:“但頭疼的問題又來了,這三萬隻羊的羊毛所製成的毛衣,現在要去哪兒找買主呀?一想到這,我就睡不著了!”

這個服裝商人就是生活中高壓人群的真實寫照,他們被種種欲望驅趕著跑來跑去,疲乏至極,每天睜開眼睛想到的是金錢,閉上眼睛又謀劃著權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樣的人怎麼會享受到幸福呢?

有些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欲望是非自然而不必要的,前者包括麵包和水,後者就是指權勢欲和金錢欲等等,人不可能拋棄名利,完全滿足於清淡生活,但對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至少應當有所節製。

一個人的欲望越多,他所受到的限製就越大,一個人的欲望越少,他就會越自由、越幸福。

名利之心不能太盛

一個人光溜溜的到這個世界來,最後光溜溜的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物,隻有盡一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鄒韜奮

很多人總是把得失看得太重,把名利看得太重,期望自己位高權重,期望能擁有萬貫家財,這樣通常會備受名利折磨,輕者身心勞累,重者害人害己。

生活中,很多人擁有金錢,但卻沒有快樂,他們對金錢垂涎欲滴。整日挖空心思、千方百計想要得到它的人,恐怕永遠也不會快樂而且身心勞累。四大吝嗇鬼之一的嚴監生,都快死了,已經講不出話來了,還是大瞪著兩眼,直豎著兩根指頭不肯咽氣。像他這樣的人,絞盡了腦汁,“辛苦”經營了一輩子,掙下了萬貫的家財,本來是可以帶著“成就感”心滿意足地去了,可是他卻死活不肯咽下最後一口氣。旁邊的族人皆不明白嚴監生直豎的兩根指頭到底是什麼意思,最後還是他的小兒媳婦機靈,因為她發現嚴監生的兩眼死死地瞪著桌旁的油燈。油燈裏燃著兩根燈草,嚴監生伸著兩根指頭不就是不滿意燃著的兩根燈草嗎?按照嚴家的規矩,本著“節儉”的原則,應該熄掉一根燈草才是。於是小兒媳婦趕緊跑過去熄掉了一根燈草。這招真是靈驗,一根燈草剛熄,嚴監生就咽氣了。

世上類似於嚴監生這樣臨死還被自己無盡的貪欲折磨著的人雖然不多,但是為了名,為了利,整日處心積慮,乃至不擇手段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得到了名利也許能給你短暫的滿足和快樂,然而名利如浮雲,你能夠得到它,也會不留一絲痕跡地失去它。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就是單程旅行,沒有回頭路可走,所以,盡量使自己的靈魂沉浸在輕鬆、自在的狀態,這是最好不過的。

嚴監生還隻是小貪,胡長清之流卻是大貪。胡長清,身居副省長之要職,卻嫌副省長之名太過嚴肅,也想附庸風雅,來個青史留名。他覺得作為一個領導,到哪兒都少不了給人家題詞,這可是留下墨寶、青史留名的好機會,於是他在這方麵下起工夫來。社會上不少善於鑽營溜須拍馬之人摸透了胡長清的心思,在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討得胡副省長的“墨寶”之後讚不絕口,弄得胡長清飄飄然起來,還真以為他胡長清除了當副省長之外還應該至少當個書法家協會副理事長才行。更為可笑的是,癡於虛名到了極點的胡長清,在鋃鐺入獄之後,得知自己罪大惡極,民憤極大,不久就要被槍斃,還跪在獄警麵前,痛哭流涕地對獄警說他不想死,他願意坐牢,在牢中他會給獄警們寫書法,讓獄警們拿著他的“墨寶”去賣個好價錢。瞧,貪得無厭的胡長清,死到臨頭了還在做夢。他不知道,自他犯事之日起,他以前所有留下的“墨寶”,早不知讓別人扔到哪個垃圾堆裏去了。可歎一個胡長清,好不容易當上了副省長,卻怎麼也擺脫不了自己無盡欲望的控製,要錢不怕多,要名嫌名小,最終落得個遺臭萬年的可悲下場。

人人都有名利之心,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個人要求富貴,必須得之有道,持之有度。就生活的價值而言,如果我們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沒有虛度時光,心靈從容充實,則不管我們是貧是富皆可以滿意了。

富貴榮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如果我們看破了這一點,對於世間的榮華富貴不執著和貪戀,那麼我們的心胸自然就會平靜如水。

有些人總是費盡心機地追逐金錢和地位,一旦願望實現不了,便口出怨言,甚至生出不良之心,采用不義手段來為自己謀利,到頭來還會因此害了自己,莊子曾說過:“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這句話大意是說那些不追求官爵的人,不會因為高官厚祿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窮困潦倒、前途無望而趨炎附勢、隨波逐流,在榮辱麵前一樣達觀,所以他也就無所謂憂愁。莊子主張“至譽無譽”。在他看來,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他把榮譽看得很淡,他認為,名譽、地位、聲望都算不了什麼。盡管莊子的“無欲”、“無譽”觀有許多偏激之處,但是當我們為官爵所累、為金錢所累的時候,何不從莊子的訓喻中發掘一點值得借鑒的東西呢?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