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3 / 3)

(1)我對於自己各種類型的朋友進行分析了嗎?

(2)我現在缺乏哪些類型的朋友,需要補充哪些類型的朋友呢?

(3)我與原來的朋友的關係穩定嗎?如果你對於以上問題覺得無從下手即無法在書麵上進行分析判斷的話,那麼下麵的這兩個圖表對你或許有些幫助。

表2—1矩陣表

序號姓名與你的關係職業社會地位經濟狀況主要活動方式人品備注

1王紅非常親密……中良好同事型好

2李山一般……中良好同事型一般

3張海親密……高富裕娛樂型好

注:表中姓名為作者杜撰,非現實中人物,下同。

你可以根據上表製定一個類似的一覽表,把你所有的朋友,以及其他人際關係列入其中。這樣,你的所有的朋友和人際關係就一目了然了。在此基礎上,你就可以進行分析:哪些朋友對你有益,在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網絡時應包括進去;哪些人人品很差,不能作親密交往或長久交往;哪些朋友應需要加深了解、鞏固關係,等等。然後把這些分析結論寫入備注欄中。

對於表2—1的橫欄內容應由你自己定,你可以再加入幾項內容,增加幾個欄目,比如增加“愛好與興趣”、“年齡”或“生日”等欄目,也可以根據需要減少某些欄目。如果你想突出某項內容,還可以把這項內容提在縱欄上。比如說你想突出“與你的關係”這一標準,你就可以把它放在縱欄中(如表2—2),其他各項也可以如此。

表2—2

序號姓名職業社會地位經濟狀況主要活動方式人品備注與你的關係

非常親密12王紅馮珊…………中差良好差同事型同事型好好

親密123張海劉平張魯川………………高中中富裕良好良好娛樂型同事型信息型好一般好一般123李山李平楊宏………………中差中良好差良好同事型同事型信息型一般好好

通過這種一覽表形式,你甚至可以根據某些欄目,進行量化而給你的每個朋友打出一個綜合分來,然後按照分數的高低將你的所有朋友的次序排列一下,具體作法如下,見表2—1。“與你的關係”一欄有三個標準,即“非常親密”、“親密”、“一般”,這三個標準對應的分數分別是3、2、1分。“社會地位”一欄三個層次“高”、“中”、“低”分別對應的分數也是3、2、1。依此類推。但是其中有些欄目無法量化,比如“職業”欄、“主要活動方式”欄,那你可以把它們略去。這樣具體計算下來,看下表。

表2—3

姓名與你的關係社會地位經濟狀況人品綜合分數名次備

注王紅

李山

張海

通過這種量化方法,你就可以更好地評價你的現有朋友的價值,就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而采取不同的策略。你不妨一試。

這樣,通過以上形式或者其他方法對你過去的朋友以及現有的人際關係網絡進行了全麵的掌握和透徹的分析之後,你就可以根據你的需要,行動起來,或結交新朋友,或鞏固與老朋友的關係,或改善某些關係,在原有人際關係網絡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更有效的人際關係網絡。

3選擇“人緣兒”

有時候你可能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某某人在單位內很受歡迎,領導也喜歡他,同事也喜歡他,換句話說就是群眾基礎好,很有人緣。而有些人則是很少有人喜歡他,而且他也不喜歡別人,他的朋友也不多,即人緣兒很差,像個社會嫌棄兒一樣。其實這就是我們所常說的“人緣兒”和“嫌棄兒”。“人緣兒”、“嫌棄兒”本是心理學中的術語,是用以表明一個組織內部某個成員被其他成員接受程度,我們把它們用來作為人際關係學的術語,也很能說明問題。一般而言,大家都比較喜歡“人緣兒”。而“人緣兒”受到大家普遍喜愛的原因則是千差萬別的:或者是因為他誠實可信,值得信賴;或者是因為他沉穩老練,辦事踏實;或者是因為他謙虛謹慎,待人和氣;或者是因為他知識豐富;或者因為他機警靈活,善處人際關係;甚至是因為他有權有勢有錢等等。總之,他有某一方麵或者許多方麵被大多數人認可或接受。

在你選擇朋友,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時,最好能選擇“人緣兒”,而且能使“人緣兒”與你之間的關係越密切越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緣兒”既然能被大多數人所喜歡,那麼他的朋友肯定也不少,他自己必然也有一個完整係統的人際關係網絡。如果某個“人緣兒”成為了你的人際關係網絡中的重要(或關鍵)人物,他與你的關係比較密切或者非常密切,那麼他的朋友很自然地也會成為你的朋友,他的人際關係網絡也會融入你的人際關係網絡,成為你的網絡中的一部分。這對於你迅速地建立或者擴大你的人際關係網絡具有巨大的作用,這是其一。其二,“人緣兒”朋友眾多,群眾基礎好,那麼他個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因為他擁有那麼多的人來支持他。一個人的朋友越多,群眾基礎越好,他的能量就越大,這是毫無置疑的,有時你也會感覺到,找“人緣兒”幫忙辦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或者“嫌棄兒”辦事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因此,能夠把“人緣兒”吸收進你的人際關係網絡,使之成為你要好的朋友,無形中就大大增加了你的人際關係網絡的能量。要是你的人際關係網絡全部都由“人緣兒”組成,那麼你的這個人際關係網絡的能量將是無比巨大的,不過全由“人緣兒”組成的可能性很小。此外,結交“人緣兒”還會使你受到啟發,學到許多如何結交朋友,贏得眾人青睞的方法。

假如你處在某一單位的領導崗位上,那麼結交“人緣兒”對你更具有特殊的意義。一般而言,由於“人緣兒”在你的單位內被大多數人所喜愛,群眾基礎好,那麼他是最容易成為你所在單位的“意見領袖”。如果他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那麼他這種“意見領袖”的作用會更大,因而無形中他身邊會聚集起一批人,甚至他還可以左右本單位的輿論。對於這種存在於正式組織(即你所處的單位)中的非正式組織,它對於正式組織的健康運行是極為不利的。作為領導者,要麼你必須瓦解它,要麼你就把他們爭取過來,而爭取他們要容易得多。爭取他們的最快捷的途徑就是與“人緣兒”結成良好的關係,最好使他成為“你的人”,那麼他的那種“意見領袖”的地位就會失去作用,非正式團體自行瓦解。或者他會使你與本單位所有的人更好地團結了起來,那麼這對你行使權力,達到一定的組織目標,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

4朋友的甄選與定格

朋友的甄選與定格是與你的社交活動有密切聯係的兩個方麵。它們也是你在建立人際關係網絡時的最關鍵的兩個步驟。朋友的甄選,也就是擇友而交。應該明確的一點是,朋友的甄選並不能單憑你感情上的好惡作為標準,因為如果你隻是憑自己喜歡與否而選擇朋友的話,那會使你失去很多有價值的朋友。有的人可能在你第一眼看上去感覺就不舒服,或者因為他(她)模樣長得怪,或者因為他(她)不衛生,或者因為他(她)語言不雅,但這隻是你的第一印象,也許在你了解他(她)以後,會覺得他(她)是你最可信賴的朋友,單憑好惡取舍朋友是一種非明智的做法。朋友的甄選是有原則可循的。如果你能理性地運用這些擇友原則,相信你會找到好朋友的。那麼擇友原則又有哪些呢?

擇友原則

(1)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

這一點在前麵論述過一些。交什麼樣的朋友,應該從你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先對自己有一個全麵地了解,再去交往朋友。不但要對自己的職業,現在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理想追求有清楚地把握;還要了解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優、缺點,了解自己的愛好、生活習慣,以及自己現有的知識、涵養及自己的整體素質,等等。總之,在對自己有一個充分地了解與把握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的需要,結合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去選擇朋友。

(2)盡可能更多地了解對方

你想在你完全了解對方以後再決定是否與他成為朋友,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你不太可能完完全全地了解某個人。但是,利用你能利用的條件和渠道,在盡可能多的了解對方的基礎上決定是否與他交友,則是完全可行的。一般而言,在你與某個人成為朋友之前,雙方隻能算是認識人,在雙方隻是彼此的認識人的期間,就是了解對方的一個有利的時機。在這個過程中,不管你采取什麼方式或方法,最好不要讓對方知道你在試圖了解他;否則的話,他會盡量遮避自己的一些情況,或者幹脆拒絕與你來往,那麼這將是一個最糟的結果。處於戀愛中的人們是深諳此道的。這樣做雖然會使你花費一些時間與精力,但相對於能讓你選擇一個好朋友,並且有可能受益終生時,這簡直算不了什麼。

(3)理性原則

這個原則無論對你選擇朋友,還是結交朋友來說,都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理性原則就是要求你在選擇朋友和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應該時刻以理性的思維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不可感情用事。理性原則用在選擇朋友方麵,就是要求你在還未盡可能多地了解對方之前,切勿因感情上的好惡而貿然作出結交還是不結交的決定。說得具體一點,就是不要因為對方給你留下了好的印象就置其他於不顧而主動去接近他(她);更不要因為對方給你留下了一個壞印象而不再與之來往。要知道,一個人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會隨著時間的增多,認識的加深而改變的。因此,要保持理性的頭腦,切勿憑一時衝動而損失一個好友或誤交一個損友。

(4)選擇人緣兒

(5)擴大交友的層次

即選擇朋友也應本著盡量擴大交友範圍的原則,前麵提到,一般而言,某個人的朋友所處的社會層次與他本人所處的社會層次是相同的。基於此,你在選擇朋友時,也應有意識地去選擇一些和你處在不同的社會層次的人交往,這樣可以擴大你的交友範圍,開闊你的視野,從而你的人際關係網絡具有更大的平衡性和能量。

朋友的定位

在選擇出朋友並交往了一段時間過後,就應當對你的朋友應處在你的人際關係網絡的何種層次、何種地位上作出適當的定位。對自己的朋友進行適當的定位,對於穩固你的人際關係網絡,促使你交往更多的朋友或者定位後采取進一步的措施,都有積極的意義。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給你的朋友進行定位,但是主要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你與你的朋友之間的關係進行定位,即按照知己型、親密型、一般型的劃分,分別把你的朋友放入不同的層次中,你也可以按你們之間的關係劃分出四個層次、五個層次或更多的層次來。二是根據你朋友在矩陣表中的綜合分數來定位(見表2—3)。或者根據綜合分數劃分出幾個層次來。如10分以上是一個層次,8到10分是一個層次,5—7分是一個層次,5分以下又是一個層次,然後按照各個朋友的綜合分數看他們分別處於什麼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