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記住了別人的名字,卻怎麼也與人對不上號;感覺某人好麵熟,可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好不容易將名字記起,卻又不知從何談起,一聲“嗨,你好”後全無下文。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感覺尷尬。
許多朋友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備有精致的通迅錄。它在幫助你的社交上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是,通訊錄有它的局限性。通訊錄的欄目有:姓名、住址、電話、傳呼、生日等。僅有這些欄目是遠遠不夠的。為彌補不足,我們不妨再為朋友建立一份檔案。下麵是一張檔案表:
名字外貌交往情景生活事件特征與需求將你的朋友的基本情況填入表中,經常地充實它,在社交時巧妙地運用它。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多,你的交往水平將得到提高。
為什麼會列出這些項目?如何使用這些項目?看了下麵的介紹,你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1名字
名字的重要性
一般人對自己的姓名,比對其他任何人的姓名都更關心。如果有人記住了自己的名字 ,那麼便會對對方格外的注意,並產生由衷的好感。曾連任四屆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深諳此道。他認為被人喜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記住對方的姓名。
下麵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從小時候起,王麗就是個靦腆內向的女孩子。直到升入某師範大學時,性格依舊沒變。她一見生人就兩頰緋紅,手足無措。因為怕羞,很少主動對人打招呼 ,見到老師也是一低頭,就走過去了。
暑假到了,王麗參加了一行8人的“義務教育”小分隊,來到一所偏遠的山區小學,幫助其發展教育。這裏交通閉塞,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過了幾天,係領導和學校領導到小學慰問隊員們,其中係黨總支書記劉東也來了。王麗不喜歡嚴肅的劉老師,對他有一種本能的懼怕和反感。劉東老師將小分隊成員逐一介紹給學校領導。輪到王麗時,王麗感到非常緊張,因為她懷疑劉老師根本不認識她。萬一劉老師喊不出自己的名字來豈不尷尬。誰知劉老師脫口而出:“這位是王麗同學。平常不愛說話,工作起來很踏實的。”
王麗一塊石頭落了地。她有禮貌地衝學校領導點了點頭,心裏盛滿了對劉老師的感激和敬重。她感覺到一種被承認的滿足感。
從此以後,她對劉老師的認識徹底改變了。她覺得劉老師並非想象中那麼可怕,相反他對人還是很親切的。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記住別人的名字竟然可以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可見記住人名是多麼重要。
經常稱呼
記住對方的名字後,常常稱呼對方的名字,是產生親切感的重要條件之一。歐美人常喜歡提到對方的名子。
東方人則不然,往往喜歡喊他人的官銜。有這樣一個小笑話:“在一次全國性的會議中,有一位總經理介紹自己時,隻說出自己公司的名字和地址,忘記把自己的姓名告訴給聽眾。事後竟有人稱他是“公司先生。”
使用愛稱
如果相互之間能經常用愛稱或尊稱稱呼,就會下意識地產生親近的心理,如同春風融化堅冰。
富蘭克林-羅斯福喜歡用愛稱稱呼他人。在他就任美國總統的第一天,他就召見了白宮首席守門人帕特裏克-麥克納。麥克納剛一進門,總統就前去迎接,親切地稱他為“帕特”。麥克納幾乎昏了過去。他在白宮工作大約30年了,一位總統稱他為帕特還是第一次。在一個星期內,羅斯福對白宮所有的工作人員,如秘書、辦事員和服務員,都親切地稱呼他們的教名或綽號。
在一個公司裏,下極是否信賴上司,前提條件之一就在於上司能不能頻繁地親切地稱呼下級。一位日本足球教練率領的球隊曾蟬聯“九連冠”,他講了這樣一件事。他當教練時,從來不用代詞“你”稱呼運動員,總是用尊稱或愛稱稱呼,諸如“長島君”、“田中君”等等。
隻要上司親切地稱呼下級,下級心裏就會感到被上司承認和信任。熱情有禮的態度表示“我承認你的存在。”
人與人之間有許多的不同即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愛好,但在渴望被別人承認和信任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一個人往往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重視而感到快樂,從而促使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無論中外,許多想調離工作崗位的人,大都是因為他們感到受到冷落而心中不滿而辭職,僅僅因為別的單位待遇好而調離的人並不多。如果上級領導能給下級工作人員以親切、溫暖的感覺,恐怕就不至於出現或較少出現這種情況。
記住人名的訣竅
當你獲知對方的名字後,是不是轉身就忘了呢?將遺忘的責任歸結為記憶力差並非明智。建議你照下列辦法去做:
(1)在心中默記對方的名字至少三遍,與他(她)談話時經常使用他(她)的名字。如:“李紅,不知你去過北京沒有?”“李紅,你說得真棒!”
(2)把姓名與相貌結合起來記。如:何曉梅,和顏悅色麵帶笑容,“和”與“何”、“笑”與“曉”是諧音。吳鹽,這麼胖會不會是由於缺鹽所致吧。
(3)聽清人名。法國拿破侖三世,也就是拿破侖的侄子,身為皇帝,每天日理萬機,但他能記住每一個經介紹而認識的人。當他沒聽清楚對方的名字時,便會請對方再重複,直到完全聽明白為止。
(4)盡可能了解對方的事情。這樣做,有助於加深對對方的印象。
(5)充滿信心,用心記憶。記不住別人的名字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沒有用心記。有一個9歲的小男孩鮑比,帶回的成績單上麵都是“丙”。爸爸問他:“為什麼成績不好?”鮑比回答:“記不住”。
爸爸很生氣,“那好,今天晚上不要看球賽去了。等你成績好以後再說吧。”
鮑比說:“等一等,爸爸,那可不行。要知道,今晚是道奇棒球隊來演出。法拉瑞爾是隊裏最好的球手。他去年贏了21場,輸了11場,平場每次失分314分。今年共打269局。”
鮑比的記憶力怎麼樣?隻要用心記,沒有記不住的。
(6)經常記憶。俗話說:“重複是記憶之母。”經常記,反複記就能牢牢地記住對方的名字。美國有一位私立學校的校長,把記住全校每個學生的姓名做為作業,每天練習。對尚未入校的學生,他就對著照片記他們的名字。新生一入校,校長立刻就能喊出他的名字,並與他寒暄。試想,對於一位初到陌生地方,心裏忐忑不安的學生來說,能被這樣一位重要人物喊出名字,心裏能不踏實嗎?目睹這一場景的學生家長,能不放心嗎?
在這位校長任期的12年內,這所學校的學生注冊率有了增加,成為該地最負盛名的學校,注冊基金提高了6倍。當然,這所學校得以發展的原因決不止此,但它與校長的勤於記名字有關係則是肯定的。
(7)記錄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名字填在檔案中,以便以後使用。
2外貌
記住外貌
常常聽人感歎無論如何也記不住對方的外貌。能否很快地辨認出對方,固然和天賦有關,但如果運用一些方法和技巧,還是能夠提高你的辨認能力的。
要想記住對方的外貌,不進行詳細觀察是不行的。要按順序進行觀察。
首先對對方做一個整體概括:是高個子還是矮個子,是胖還是瘦,是豐滿還是苗條,體態正常還是有殘疾……
其次對局部認真觀察:
A臉型:是圓型還是鵝蛋型,是瓜子型還是國字型……
發型:是披肩長發還是短發,是嫵媚的波浪形燙發還是清純的直發……
C眼睛:眼睛較圓呢還是細長……
……
最後找出此人顯著區別於他人的細節:青痣、褐痣、酒渦、走路姿勢等都是易於同他人相區別的細節。
這時你會發現,對方的形象已深留於自己的腦海中。為慎重起見,你最好在與他(她)分開後盡快把觀察結果記錄在檔案中,以便日後回憶。
請看一些文人是如何觀察他人的。
倪海曙在《春風夏雨四十年》中,是這樣描述陳望道先生的外貌的:“先生那時已年近半百了,身穿中服,給我的印象是個子不高,身體結實 ,儀表極其莊重,臉是農民型的,顴骨很高,皮膚較黑,發型帶點兒日本味道,大概是過去在日本學習的關係。先生在年輕時練過武當拳。先生的休型是一種不論坐著和站著都好像生了根似地難以動搖的武術家的體型。”
魯迅先生對他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觀察十分詳細:“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 ,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說——我就是叫做藤野嚴九郎的……”藤野先生的形象可以說是呼之欲出。
陳望道和藤野先生在兩位作者的筆下是多麼有特點的人物。這固然和作者的寫作能力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兩位作者都有很強的觀察能力。
為提高你的觀察能力,可做以下練習:
(1)在乘坐公共汽車或火車時,看一眼你周圍的某個人,然後在心裏盡量詳細地描述他的外貌:長相如何、發型怎樣、衣著如何。然後再看一下,以檢查自己的描述是否正確。
(2)回想一下教室或辦公室或你常去的商店裏都有什麼物品,寫在紙上,等再次去時核對一下,注意那些雖然天天看見卻被你遺漏的東西。
(3)閉上眼睛回憶周圍的自然環境,從高樓大廈到一草一木,越詳細越好,然後睜開眼睛對照。如果細微之處仍然記不清,那就再重新觀察,直到細節完全清楚為止。
(4)現在請你想一想你的朋友、同事等,要非常詳細:鼻子什麼樣、嘴巴的形狀、前額有什麼特色、身高、體重等等。等再見到他時糾正錯誤之處,並且找出自己未曾觀察的地方加以注意。
不以貌取人
人們在觀察對方時,往往產生直覺。
對方相貌堂堂,筆挺的西裝,雪白的襯衫,目光敏銳,談笑風生。
直覺:這個人事業有成,胸懷坦蕩。
對方其貌不揚,尖嘴猴腮,矮胖身材,滿臉麻子。
直覺:恐怕沒什麼水平。
對方一臉凶相,嘴唇抿得緊緊,身材高大,呲著黃牙。
直覺:此人心地歹毒。
對方長得真靚,大眼睛忽閃忽閃的,黑發如緞,眉如柳葉,更有兩個迷人的酒渦。
直覺:心靈美好的姑娘。
產生這些直覺是正常的,但如果憑直覺去對待別人,那就失之偏頗了。也許瀟灑自如的人心術不正,美麗動人的那位也許水性楊花;也許其貌不揚的人才高八鬥,也許相貌凶狠的人性格善良,一隻螞蟻都舍不得踩死。
以貌取人無形中使你的交際範圍縮小,不利於社交麵的拓展。嚴重的還會使你誤上賊船,身心受到傷害。
適當修飾
認為以貌取人不可取,並不表示泯滅人們的愛美之心。畢竟愛美是人的天性。在社交中給他人以美感還是很有必要的。契訶夫說:“人們的一切都應該是美麗的:麵貌、衣服、心靈和思想。”
解放前,在南開學校有一段容止格言懸掛在鏡子上方。內容是:“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用現在的話說:要搞好個人衛生,洗淨臉,常理發。衣服要穿得整齊。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要肩平,背直。待人接物不卑不亢。神情恬淡端莊。
周恩來總理就是在這段格言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讀中學時,周恩來並不像有的闊家子弟那樣有很多衣服,他僅有可以替換的兩套衣服。但無論在什麼時候,他穿的衣服都很整潔。衣服上出現了口子,周恩來就把他縫補得齊齊整整後再穿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