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行動之前都有另一個行動,這是亙古至今的自然原理。“芳林新葉摧陳葉,流水後波逐前波”。室溫是自動控製的,但是你必須先選擇溫度才行,汽車能變速,但需在換檔之後。這個原理,同樣也適用於人的心理活動。先使自己心理平靜安祥,才能順利開展思維。
有一位幽默大師曾說:“每天最大的困難是離開溫暖的被窩,走到冰涼的房間。”他說得不錯,當你躺在床上認為起床是一件不快活的事,它就真的變成一件困難的事了。但是,你隻要準時掀開被子,形成習慣或自動反應,起床就會變得極其簡單容易了。
凡是大有作為的人物都不會等到精神好時才去做事,而是時刻按照原定目標篤行的。這是因為他們深諳“行動誘發行動”這個自然原理。製定目標之後,就要立即行動,不可一拖再拖。信息時代,是講究速度和高效的。不行動就要落後,不行動將一事無成。
“勞動創造了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一個著名的科學論斷。“人”的潛能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在勞動中逐漸被開發。如果把這個論斷用在成功學上,我們說,“行動創造了人”。科學已經證明,人的潛能幾乎是無窮的。潛能愈用(行動)愈增加,不用(行動)就減退。行動促使潛能的發展必然又帶來更大的行動。
《新約·馬太福音》第25章敘述耶穌帶領門徒向耶路撒冷行進,一路上對門徒諄諄講道。耶穌坐在橄欖山上時,給門徒們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貴族,他要出門到遠方去。臨行前,他把仆人召集起來,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後來,這個貴族回國了,就把仆人叫到身邊,了解他們經商的情況。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五千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五千兩。”貴族聽了很高興,讚賞地說:“好,善良的仆人,你既然在賺錢的事上對我很忠誠,又這樣有才能,我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第二個仆人接著說:“主人,你交給我二千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二千兩。”貴族也很高興,讚賞這個仆人說:“我也可以把一些事交給你管理。”第三個仆人來到主人麵前,打開包得整整齊齊的銀子說:“尊敬的主人,看哪,您的一千兩銀子還在這裏。我把它埋在地裏,聽說您回來,我就把它掘了出來。”貴族的臉色沉了下來。“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浪費了我的錢!”於是要回他這一千兩,給那個有一萬兩的仆人,並說:“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埋沒錢才,就是浪費,如第三個仆人的作為;不行動,也就是潛能最大的浪費。隻要不斷地行動,一個著名的科學家隻會越來越著名;一個社會關係好的人,他的社會關係隻會越來越好;一個行動能力強的人,其行動能力隻會越來越強——他們就是如此“走運”,生命力就是如此旺盛,因為,他們時刻都在行動!
拿破侖·希爾認為,要當一個成功者,必須積極地努力,積極地奮鬥。成功者從來不拖延,也不會等到“有朝一日”再去行動,而是今天就動手去幹。他們忙忙碌碌盡所能幹了一天之後,第二天又接著去幹,不斷地努力,直至成功。
要記住這句老話:“今天能做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成功者一遇到問題就馬上動手去解決。他們不花費時間去發愁,因為發愁不能解決問題,隻會不斷地增加憂慮。當成功者開始集中力量行動時,立刻就興致勃勃、幹勁十足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說,行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殺手鐧”。
秘籍: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
——拿破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