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可以界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並製定各個時期的目標。但如果你不篤行,還是一事無成。
苦思冥想,謀劃如何有所成就,不能代替獲得成功的實踐。不肯行動的人,隻能是在做白日夢。這種人不是懶漢,就是害怕挫敗。
成功人士都是怎麼想,就怎麼做。愛迪生是個實驗發明家,他從不怕挫折,並把每一次挫折看作一次經驗。實驗、挫折、再實驗……直至成功。他是靠孜孜以求的篤行而成為大發明家的。巴爾紮克開始寫作時經曆了嚴重的挫敗,在父母嚴厲的要求下開始其寫作生涯。在規定的兩年之內,他敗得很慘,父母斷了他的生活費,他就一邊謀生一邊寫作,雖債務纏身,仍繼續奮鬥,終以其宏篇巨作《人間喜劇》躋身於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
篤行,才是攀登人生成功巔峰的法寶。中國女排五連冠的光輝曆程,就是靠的刻苦訓練,不但練出了運動技能,而且練就了積極的心態和高情商;著名的馬家軍中長跑女子運動隊的每一次成功的記錄,也都是靠日常嚴格苦練而獲得的。
我們從小就讀過這樣一則古代寓言:“蜀之鄙有二僧”——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裕。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延著長江而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過南海的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說一尺不如行一寸。
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實到行動上。
拿破侖說:“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人生的本質在於創造,而創造就是改變人生的行動。由此可見,行動即是人生目標。
內斯美是一位出色的周末高爾夫球選手,他通常能打出90多杆。後來他有7年時間完全停止玩球。令人驚異的是,當他再回到比賽場時,又打出了漂亮的74杆。內斯美的故事說明,如果我們期望實現目標,就必須首先看到目標完成。內斯美沒有玩球的7年是在與世隔絕的俘虜收容所裏度過的,無法做正常的體能活動。頭幾個月他幾乎什麼也沒幹,後來他意識到要保持清醒頭腦並活下去,就得采取特別積極的措施。於是,他選擇了用心打高爾夫球的方法。在其心裏,他每天都堅持玩整整18個洞。他在心中打球,所花時間跟他在高爾夫球場上玩球一樣長。在7年裏,他一直在心裏玩那完美的高爾夫球,從來沒有一次漏打了球。這個例子說明,一個人要想達到目標,在達到之前,心中就要“看見目標完成”。
行動會增強自信心,猶豫隻會帶來恐懼。克服恐懼的惟一辦法就是立即行動。跳傘的人拖得越久越害怕,就越沒有信心。“等待”也能折磨人,有時會讓人變得神經質。有經驗的教師站在講台上長時間不開口也會緊張得不行。著名播音員愛德華·慕羅在麵對麥克風之前總是滿頭大汗,一開始播音以後,所有的恐懼立即“煙消雲散”了。行動可以治療恐懼,許多老演員也有這種經驗,立即進入狀態,可以解除全部的緊張,恐怖與不安。
一般人則不了解這個道理,他們應付恐懼的常用方法就是“不做”或回避。多數推銷員就經常這樣,由於恐懼而怯場,結果是越來越糟。克服恐懼的最佳辦法,就是立刻就做。不管幹什麼事,一經決定,就立刻進入狀態。
寫作、繪畫都需要創意、創造力。很多人沒有信心,他們都是強調還沒來靈感。其實,靈感必須在進入狀態之後才能產生。不寫、不畫,不進入創作狀態,哪來的靈感?一位寫了暢銷書的作家在談及他的秘訣時說:“我用‘精神力量’。我有許多東西必須按時交稿,因此無論如何不能等到有了靈感才去寫,那樣根本不行。一定要想辦法推動自己的精神力量。方法如下:我先靜下心來坐好,拿一支鉛筆亂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盡量放鬆,我的手先開始活動,用不了多久,我還沒有注意到時,便已經才思泉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