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曆來有“勤能補拙”的良訓,在此提及,不要以為是老生常談而忽視它的重要性。勤奮,乃終身受用不竭的財產,更是奠定成功的基石。當然也是成事之道。
不管什麼人做什麼事,有什麼樣條件,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隻要專心致誌,勤奮刻苦,好學多問,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做下去,自然會有功成名就的一天,所以說,勤奮是成就事業的關鍵,做生意更是如此。隻要你肯下苦功做別人不肯做不願做的事,就能做別人做不成做不來的事,穩當當地賺錢。
華人傳奇人物王永慶,15歲小學畢業後被迫輟學,隻身背井離鄉,來到台灣南部一家米店當小工。聰明伶俐的王永慶雖然年紀小,卻不滿足於當學徒,除了完成送米工作外,還悄悄觀察老板怎樣經營米店,學習做生意的本領。因為他總想:假如我也能有一家米店……
第二年,王永慶請父親幫他借了200元台幣,以此做本錢,在自己的家鄉嘉義開了家小米店。開始經營時困難重重,因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應。王永慶隻好一家家登門送貨,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幾家住戶同意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務質量比不上別人,自己的米店就要關門。於是,他特別在“勤”字上下功夫。他趴在地上把米中雜物一粒粒揀幹淨。有時為了多爭取一個用戶,多一分錢的利潤,寧願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戶家中。他的服務態度很快贏得了一部分用戶,主動替他宣傳,使業務逐漸開展起來。不久,王永慶又開設了一個小碾米廠。由於他處處留心,經營藝術日漸高超,再加上他勤快能幹,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克勤克儉,業務範圍逐漸拓寬。此後又開辦了一家製磚廠。
王永慶現在發跡成為了台灣傳奇式的人物,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王永慶本人常常提及的“一勤天下無難事”的道理。王永慶有一次在美國華盛頓企業學院演講時,談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經曆。他說:“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為奇,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之努力。”
王永慶在“勤”的業績上寫著如下記錄:
——做米店學徒時,他工作之餘,經常暗中觀察,了解老板的經營之術。
——初開米店時,他趴在地上揀米中的砂子;冒雨給用戶送米上門;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
——創辦台塑時,他事必躬親,艱苦備至,奮鬥不懈。一步也不放鬆,一點也不偷懶,對事業兢兢業業。
一勤天下無難事,人們在年輕時,就培養成“勤勉努力”的習性,並且在生活中永遠保持,不減勤勉且更努力,這種無形的財產和力量將會成為終生受用的法寶。
日本著名的鬆下幸之助,在當學徒的7年當中,在老板教導之下,勤勉從事學藝,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的習性。正是因為這一習性的養成,在他人視之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鬆下卻反而覺得快樂,在他的一生中,始終一貫地勤勉努力,他把這—習性稱之為終身不會脫離的財產。
一時勤快不難做到,但要一生任勞任怨卻不容易。勤奮使平凡變得偉大,使庸人變成豪傑。成功者的人生,無一不是勤奮創造、頑強進取的過程。
勤奮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成功的進取精神。實實在在付出心血,才會換來真正的享受。
一生之計在於勤,而一個成功人生的關鍵,更在於及時努力,在有限的時間裏努力做點什麼。說勤奮,是說人生每日都應當做點什麼,不斷地有所行動。而進取精神則是講為人在世,應當不斷地發展自己,不斷地豐富自己。在眼界上,努力求取新的知識,思考新的問題;在事業上,努力爭取年年有所變化。用現在的說法是:不斷否定自己,不斷超越自己,不斷給自己樹立新的目標。
一生之計在於勤。大衛·薩珀斯坦在小說《繭》中有這麼一句話:“勤奮是你人生遊戲的惟一名字。”雖然你輸了,但你完全不必灰心,隻要人生還在,希望就在,勤奮必有回報。
著名推銷商比爾·波特在剛剛從事推銷業時,屢受挫折,但他硬是一家一家的走下去,終於找到了第一個買家,成了一名走街串巷的英雄。如今的他,成了懷特金斯公司的招牌。比爾·波特說:“決定你在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要看到積極的一麵,沒有實現它之前要永遠勤奮下去。”
比爾出生於1932年。他媽媽生他的時候難產,大夫用鑷子助產時不慎夾碎了比爾大腦的一部分。傷害的結果導致比爾患上了大腦神經係統癱瘓,這種紊亂嚴重影響了比爾的說話、行走和對肢體的控製。比爾長大後,人們都認為他肯定在神智上還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障礙,州福利機關將他定為“不適於被雇用的人。”專家們說他永遠都不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