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究竟是什麼?當你考察別人是否聰明時,千萬別以為自己比別人多長一顆腦袋是最聰明的做法。如果總自以為是,這是一種極其糟糕的做人習慣!
有很多人想靠自作聰明來顯示一下自己的優勢,孰不知,此為拙劣之舉。請不要自作聰明,以為自己比別人總多一點智慧,自以為是的人永遠都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謙虛一點,聽所別人的意見,肯定會讓對方感到滿意,這樣,你就有機會影響對方了。
人都有一種表現欲。人們總是喜歡以各種形式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事實上真正的聰明人是不會輕易賣弄聰明的,而那些愚蠢的人卻自作聰明,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太平廣記》中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魯國有一個拿著長竿子進城門的人,他先是豎直拿著竿子往城門裏走,結果竿子太長比城門還高,根本進不去。於是他把竿子橫拿著進城,可竿子又太長比城門還寬,仍然進不去。他正為進不去城犯愁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老頭兒。對他說:“我呢,也不是聖人,可見過的事情多了。你幹嗎不把竿子從中截斷進城呢?”於是魯國人就聽了老頭兒的話,截斷長竿進了城門。
所謂“魯人”是喻指愚魯可笑之人,他在處理執長竿進城門這種簡單的事情上,都缺乏足夠的智慧,所以一籌莫展。魯人笨是夠笨的,但他還老實,願意聽取別人的建議,如果能有一個人告訴隻需將長竿順在手中,他便能將長竿完完整整地帶進城裏了,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個實際上同樣愚笨的老頭兒。老頭兒與魯人相比,愚笨不相上下。但他卻自為聰明,炫耀於人,出了將長竿截斷進城的“妙計”。
在生活中笨人可能會做蠢事,但自以為聰明的人有時卻會做更蠢的事。我們一是不要像“魯人”那樣對自作聰明的人不加分析便聽信,更不要也成為那種自做聰明的人。所以凡事都要想想,是不是做了“聰明”的蠢事?
凡事不論多麼明了簡單,都不要過於想當然。如能核實一下,會避免不必要的失誤。美國一個著名的撰稿人就因為想當然鬧了個笑話。
一次他被派到華盛頓工作,約翰遜總統的助手帶他參觀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當時總統不在,他便懇求在總統的椅子上坐一會兒,他全身靠在鑲皮的座椅上,雙手擱在扶手上,看見椅子前麵有4個按鈕——紅、藍、綠、白各一。他心想,這些按鈕一定是可以聯絡國防部,克裏姆林宮,英國首相宮邸的,甚或可以觸發毀滅人類的核武器。於是他寫了一篇有關這四個按鈕的緊張刺激的文章在報上發表了。事實如何呢?就在他的文章登出的那星期,《時代》雜誌發表了一則簡訊,報道了這四個按鈕的用途:白色表示要牛奶;紅色表示要咖啡;藍色表示要汽水;綠色表示要清水。
這件事是個喜劇,但卻很嚴肅地提醒我們,無論何時何地判斷與實際都不是一回事。因此應盡量減少錯誤,不要想當然。
有時候,我們在交際中雖然考慮到了很多技巧,但是操作起來仍是不盡如意,反而弄巧成拙,與談話者陷入一種僵持不下的敵對場麵,使氣氛格外緊張。在這種氛圍下談話是使人感到傷腦筋的,談話的雙方都覺得自己與對方似乎有很深的隔閡(其實根本不存在的,隻是心理上的感覺罷了),不能進行深入的溝通,感到別扭、尷尬、不舒服,甚至惱怒。這是雙方交際的失敗,然而這種場麵卻屢屢在生活中出現。
究其原因,雙方都對對方不滿意。但是雙方都不讓步,不願迎合對方。從一開始就進入了敵對狀態,劍拔弩張,哪裏還有餘地溝通。分明是像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了。因此,如果我們在談話的一開始就注意到這一點,讓這次談話有一個好的開端,讓其在緩和愉快的氣氛中展開,在融洽的氣氛中結束,這對雙方來說,都達到了目的,且增進了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