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尤金·威爾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成大事之道吧。尤金·威爾森是專門為一家設計花樣的畫室推銷草圖的推銷員,對象是服裝設計師和紡織品製造商。一連3年,他每個禮拜都去拜訪紐約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從來不會拒絕我,每次接見我他都很熱情,”他說,“但是他也從來不買我推銷的那些圖紙;他總是很有禮貌地跟我談話,還很仔細地看我帶去的東西。可到了最後總是那句話,‘威爾森,我看我們是做不成這筆生意的’。”
經過了無數次的挫敗,威爾森總結了經驗,得出自己太墨守成規的結論,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銷方法,一見麵就拿出自己的圖紙,滔滔不絕地講它的構思、創意、新奇在何處,該用到什麼地方,客戶都聽得煩了,是出於禮貌才讓他說完的,威爾森認識到這種方法已太落後,需要改進。於是他下定決心,每個星期都抽出一個晚上去看處世方麵的書,思考為人處世的哲學,以及發展觀念,創造新的熱忱。
過了不久,他想出了對付那位服裝設計師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裝設計師比較自負,別人設計的東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幾張尚未完成的設計草圖來到買主的辦公室。“鮑勃先生,如果你願意的話,能否幫我一個小忙?”他對服裝設計師說,“這裏有幾張我們尚未完成的草圖,能否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如何把它們完成,才能對你有所用處呢?”那位買主仔細地看了看圖紙,發現設計人的初衷很有創意,就說:“威爾森,你把這些圖紙留在這裏讓我看看吧。”
幾天過去了,威爾森再次來到辦公室,服裝設計師對這幾張圖紙提出了一些建議;威爾森用筆記下來,然後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圖完成了。結果肯定是服裝設計師大為滿意,全部接受了。
這是9個月以前的事情了。從那時候起,威爾森總是去征求買主的意見,然後根據買主的意見製圖紙。那位買主訂購了許多圖紙非常滿意,因為這相當於他自己設計的。威爾森從中賺了不少的傭金。“我現在才明白,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和他不能做成買賣,”威爾森若有所思地說,“我在以前總是催促他快來買,還告訴他這是他應該買的,買了對他很有用。而他卻不以為然,認為這裏不合適,那裏不新穎。而現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覺得是他自己創造的,實際上還有別人的功勞。這樣就滿足了他內心中那種渴望——自己的優越感,他再也不能拒絕‘他自己的’東西了。這就變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銷,工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自作聰明的人有四種反應傾向:
想當然——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隱私。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隻有接受或不接受。
秘籍:聰明反被聰明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