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楊炎與盧杞同是宰相,但楊炎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理財能手,他提出的“兩稅法”為緩解當時中央政府的財政困難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的史學家評論他說:“後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可見此人確實是個幹練之才,受時人的器重和推崇。此外,楊炎一表人才,而且博學多聞,文詞雄麗,精通時政,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然而,楊炎有宰相之才,而無宰相之度。尤其是在處理與同僚關係問題上,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嫉惡如仇。對盧杞這樣的奸詐小人,他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裏,缺乏政治家應具有的圓通處世韜略。
由於盧杞不僅貌醜,而且也沒有什麼真才實學,楊炎當然瞧不起他。唐代有個製度,就是幾位丞相每天要在政事堂一起用一次餐,稱為會食。楊炎看不上盧杞,多次借故推辭。每次上朝都托說身體不好,獨自到別處休息,不齒與盧杞共商國事,盧杞也明知他不願與自己同桌進食,對楊炎切齒痛恨,必欲除之而後快,從此二人結下仇怨。可見在這一點上,楊炎與郭子儀相比確實要略遜一籌。
盧杞與楊炎結怨後,千方百計圖謀報複。他深知自己不是進士科出身,又麵醜如鬼,故極盡阿諛奉承媚主之能事,逐漸取得了唐德宗的信任。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節度使梁崇義背叛朝廷,拒不受命。德宗命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帶兵討伐。楊炎不同意重用李希烈,認為此人反複無常,極為諫阻德宗,德宗很不高興。李希烈受命掌握兵權後,正碰上連日陰雨,進軍遲緩。德宗是個急性子,就去找盧杞商量。盧杞見機會已到,就趁勢說:“李希烈之所以遷延徘徊,隻是因為楊炎還被重用。陛下何必愛惜一個楊炎而耽誤了大事呢?不如暫時免了楊炎的相位,使李希烈心情舒暢就會盡心竭力於朝廷了。事後再起用他,也沒有什麼關係。”德宗認為有理,就聽信了盧杞的話,免去了楊炎的丞相職務。就這樣,楊炎因為不願與小人同桌就餐而莫名其妙地丟掉了相位。
不久,盧杞又進讒言害死了被貶的楊炎。他向德宗上奏,詭稱楊炎建家廟的地點正是開元年間宰相蕭嵩準備立廟之地,因為玄宗曾到此地巡遊,看到此處王氣很盛,就讓蕭嵩把家廟改建在別處了。如今楊炎又在此處建家廟,必有謀反之心。近日長安城內到處傳言:“因為此處有帝王之氣,所以楊炎要據為已有,這必定是有當帝王的野心。”德宗聽後勃然大怒,下令誅殺楊炎。盧杞借助德宗之手,幹掉了自己的一個政敵。
可見,與小人結仇的結果是很可怕的。辦大事者一定要切記:不與小人結仇。
秘籍:與小人結仇,等於拿自己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