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胞壁酸

3-O-α-羧乙基-D-葡萄糖胺。為D-葡萄糖胺與D-乳酸的3-O-醚,是構成細菌細胞壁的胞壁的肽聚糖的氨糖的一種。

胞苷三磷酸

胞苷三磷酸縮寫為CTP,經UTP氨化由酶催化合成,是一種在胞苷的核糖-5′-OH基上結合三分子磷酸的核苷酸。有二個高能磷酸鍵,是RNA生物合成的直接前體之一。參與某種多糖的合成,通過UTP的氨基化為酶所合成。在生物合成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等的磷脂質時,CTP與磷酸膽堿、磷酸乙醇胺作用,酶促生成胞苷二磷酸膽堿和胞苷二磷酸乙醇胺。

胞苷-磷酸-N-乙酰神經氨酸

胞苷-磷酸-N-乙酰神經氨酸簡寫為CMP-N-乙酰神經氨酸。N-乙酰神經氨酸是一種多糖,特別是其作為分泌在動物細胞表麵或細胞外的糖蛋白質和糖脂質末端的糖成分而廣泛地分布著。其末端殘基是通過總稱為唾液酸轉移酶的酶從這種CMP-N-乙酰神經氨酸轉移而來。一般具有這種機能的糖核苷酸,是糖結合到核苷二磷酸上,但僅CMP-N-乙酰神經氨酸是例外。CMP-N-乙酰神經氨酸是通過專性的焦磷酸化酶的作用從CTP和N-乙酰神經氨酸進行生物合成的。其極不穩定,即使是以幹燥的銨鹽形態在-18℃以下保存,也會逐漸分解成CMP和N-乙酰神經氨酸。

孢子體不親和性

孢子體不親和性是同型不親和性的一種類型,亦稱為整體不親和性。有關花粉親和性的性質,是受產生花粉的孢子體基因型的影響,在柱頭上由於花粉的發芽受到抑製而產生了不親和性。這是由於孢子體中已經產生的物質通過細胞質而影響配子(花粉)的結果。例如把產生花粉的親本的不親和性基因的基因型記為S1S2,把特有雌蕊的基因型記為S1S3,不論花粉的基因型是S1還是S2,在S1S3基因型的柱頭上花粉的發芽總是受到抑製。這樣,花粉所表現的性質是由形成花粉的親本基因型也就是孢子體的基因型來決定的;這種現象稱為孢子體不親和性。已知在菊科、十字花科等植物中有這種現象。

胞嘧啶核苷

胞嘧啶核苷構成核酸的嘧啶核苷之一。由胞嘧啶(堿基部分)和核糖(糖部分)組成,是通過核糖核酸水分解而成,用亞硝酸作用時,可形成尿(嘧啶核)苷。

胞狀支持組織

胞狀支持組織亦稱為軟骨樣組織,與普通軟骨比較缺乏基質,富於細胞,細胞較大,呈玻璃樣透明的小胞狀。為未分化的玻璃軟骨所具有的形態,但有時在動物成體中也能看到,例如蛙的附於跟腱的籽軟骨等。脊索和普通軟骨的發生起源是不同的,但構造上與此類似。另外,在無脊椎動物中的類似構造也同樣用此名稱。

半支蓮醛

半支蓮醛是從半支蓮葉中分離出來的物質,是蘿卜下胚軸生根的阻礙劑,是具有環狀結構的雙帖。現在也作為小豆等一些植物的失根誘導劑而被利用。

胞內胚質發生說

胞內胚質發生說是竇佛裏斯(H.De Vries)提出的假說。達爾文在其泛生論中曾假設有一種微芽或泛生粒從各體細胞進入生殖細胞並留在生殖細胞內。竇佛裏斯拋棄了泛生粒的本意,而將泛生論假想的粒子稱之為胚質。他認為胚質主要在核內增殖,並進入細胞質。在胞質內也會進行一定的增殖,而成為形成性狀的基礎。進入細胞質的胚質再不能返回核內。胚質於細胞分裂時傳遞給子細胞。竇佛裏斯的假說已是後來基因學說的重要先驅,也是對他以後的物種突變說的一種預言。竇佛裏斯對待胚質,猶如把擔負生物遺傳的整體喻為分子,而把胚質則看做是構成這個分子的原子。

胞嘧啶

胞嘧啶、4-氨基-2-羥基嘧啶;細胞堿、細胞嘧啶、胞嗪、氧胞嘧啶簡寫為C,核酸中嘧啶型堿基之一,存在於DNA和RNA中。在植物DNA中,除胞嘧啶外,還有少量的5-甲基胞嘧啶。在DNA的雙股螺旋中,一股鏈上的胞嘧啶與另一股鏈上的鳥嘌呤配對,分子間形成三個氫鍵。這種堿基互補對之間的氫鍵是DNA雙螺旋結構穩定性的重要作用力之一。胞嘧啶核苷、胞嘧啶核苷酸均可作為升高白細胞的藥物。可由二巰基尿嘧啶、濃氨水和氯乙酸為原料合成製得。

薄壁細胞弧

薄壁細胞弧存在於石炭幻化石蕨類(對葉蕨)的葉柄中柱兩側,是由薄壁組織構成的條帶,從斷麵可看到彎入木質部。中柱枝從此處向側方分歧。在葉柄下部向木質部的中心伸入,再往下部接連無葉隙莖的原生中柱的髓。這類葉即使稱為葉,也是從莖到葉的過渡型的中間體,所以從分歧狀態來看,作為葉隙的起源問題是引人注意的。

薄囊性

維管束植物的孢子囊起源於表皮細胞。種子植物一個孢子囊是來自數個表皮細胞所形成的真囊性,與此相反,大多數蕨類的一個孢子囊是來源於一個表皮細胞(在最初的同層分裂時由一個表皮細胞開始)。最早是由K.Goebel(1887)把它作為薄囊蕨類與真囊蕨類相區別的指標而提出的,但現在占蕨類植物大部分的薄囊蕨類是在白堊紀以後由於適應放散而逐漸出現的,因此認為薄囊性也是特殊化的性狀之一。

胞質逸出

有細胞壁的細胞放在低滲液中或由於某種原因使細胞的滲透壓急劇增大時,細胞由於過度吸水而膨脹,細胞壁伸張,最後超過其彈力限度而破裂,細胞內含物向細胞外溢出,此現象稱為胞質逸出。在細胞壁薄的花粉管、根毛以及藻類和菌類的細胞中均易發生這種現象。在滲透上是與質壁分離相反的現象。

胞芽杯

胞芽杯形成於地錢科(苔類)的葉狀體背麵、產生胞芽且其邊緣有鋸齒的杯狀器官,是氣室的變形物。地錢是在生長環境不良時形成胞芽杯,以行無性繁殖。

抱卵板

抱卵板亦稱育(兒)板。軟甲類的糠蝦類、熊蟲類、等足類、端足類的雌性,在生殖時期,從胸肢的底節朝向內方伸展的板狀構造,相當於副肢,左右及前後相互重疊,在腹板(胸板)之間形成空腔即育房,在那裏收納並保護受精卵。當底節在胸部愈合時,則從其體節的腹板伸出。

被動皮膚過敏反應

被動皮膚過敏反應亦稱RCA反應,是利用與同種或異種動物組織有結合性的抗體所引起的局部過敏反應,來檢驗抗體或抗原的高敏感度的方法。Prau-nitz-Kuestner反應就是利用人的抗體在正常人的皮內進行試驗的PCA反應的例子,但多數情況都是采用向豚鼠皮內注射其他動物或人的血清的方法。PCA的操作方法,一般是將血清注射於豚鼠皮內,經3~5小時後,有結合性的抗體便與組織的肥大細胞結合,而其他抗體則擴散掉。然後,向抗原液內混入伊文氏藍(Evans)等色素再注射到靜脈內,其抗原則在抗血清注射部位與附著在肥大細胞上的抗體起反應,於是組胺或其他藥物因子則遊離出來而出現局部過敏反應。在該局部,由於血管透性升高,故含色素的血漿便滲漏到組織內,使皮膚出現藍斑。測定藍斑的直徑,可作為反應強度的指標,或者進行抗體稀釋試驗,用呈現陽性的最高稀釋度的倒數來作為抗體價。抗體一定時,用種種濃度的抗原液進行試驗,亦可進行抗原的定性和定量的測試。

被食者—食者的相互作用

被食者——食者的相互作用是指某種生物的種群與吃它的生物種群間的相互作用。狹義上是指形成捕食食物鏈的動物之間的關係。從寄主被寄生者食殺這點來看,通常把這種寄生者與寄主的關係(寄主、寄生者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這個概念中。廣義說來,還包括處於吃與被吃關係的動物與植物之間的關係。洛特卡(A.J.Lotka,1925)、沃爾特雷(V.Volterra,1926)等人研究了僅由1個種組成的被捕食者—捕食者的關係,根據從純假設中推導出來的數學模式表示了二者的個體數呈現相位偏離的周期變化。後來也曾提出若幹模式,最近還曾依此進行了解析的模式化嚐試。此外還有應用實驗種群來證明周期性的相互波動的研究。但是,在自然條件下被捕食者與捕食者兩個種群的相互波動,能清楚地看到的實例是極少數。其原因有:自然界中在兩個種群的變動中,還與其他許多因素有關係,以致二者的相互依賴關係被隱蔽了;大多數的捕食者要依靠好幾種被捕食者,而被捕食者又要受到好幾種捕食者的攻擊;特定的1種對1種的相互依賴關係往往是不太緊密的,等等。對於這樣複雜的係統中被捕食者—捕食者關係的解析,目前還無多大進展。

本體反射

本體反射亦稱自己感受反射。廣義地講是由本體感受器的興奮所誘發的反射的總稱,指相對於由遠距離感受器和外感受器誘發的一般反射(外感受反射)而言。一般表現為特定的身體肌肉或肌群的持續性活動,特別是高等脊椎動物的姿勢反射多屬於本體反射。其最簡單的形式是在骨骼肌或腱伸展時,其肌肉收縮引起的牽張反射或腱反射。由於感受器和效應器均在同一肌肉上,所以亦稱為固有反射。狹義的本體反射即指此而言。固有反射係單突觸性脊髓反射。與動物直立時引起的伸肌持續收縮反射相比較,而在有延髓動物所看到的各種姿勢反射係由更複雜一些的反射通路組成,從而使各種姿勢有可能在力學上保持均衡。以頸肌牽張感受器為媒介的持續性頸反射,由內耳平衡器官活動的持續性迷路反射都屬於這種反射。反應可廣泛地表現於四肢的伸肌群。局部性和體節性的平衡反應雖也是由牽張感受器的刺激所引起的姿勢反射,但前者與腳掌的皮膚感受器等所引起的外感受反射的因素也有關。本體反射在不少昆蟲中也可看到。尤其是現已知道的蠕蟲類的匍匐和海膽棘的運動反應,其中也有牽張感受器參與活動。

表皮質

表皮質亦稱脂腈素。在昆蟲的表皮中,形成最外層上表皮的成分,認為是一種脂蛋白,以極薄的層存在於整個昆蟲的體表。對水、蠟及其他各種物質之進出昆蟲體,具有防線的重要意義。

表現型混合

當近緣的A、B二種噬菌體感染同一寄主細胞時,子代噬菌體中常出現B噬菌體外殼中包著A噬菌體的染色體(即核酸),或A噬菌體外殼中包著B噬菌體的染色體(即核酸)的情況。這種形成核酸(基因型)與由外殼決定寄主範圍等性質(表現型)不同的噬菌體粒子的現象稱為表現型混合。

別赤黴低酸

赤黴素A3的氧化產物,亦稱赤黴素B。限於與赤黴素的立體配位不同,而在相當多的例子中均呈現類似赤黴素的活性。

冰雪浮遊生物

冰雪浮遊生物是指在冰或雪的融化表層中生長的藻類。最初由R.Chodat(1902)所命名。冰雪浮遊生物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0~4℃,在高山或極地等多雪地帶,早春時即可見到。它們能通過光合作用營自養性生活,分布在雪的表麵或數厘米深的地方。為好氧性,有的具有各種色素(例如血色素),當生長茂盛時,肉眼可見紅、黃、綠等顏色,稱之為“雪華”。產生紅雪時的種類,除雪衣藻外,還有雪螺翼藻和短刺頂棘藻等;產生黃雪時的種類,為一種螺翼藻;產生綠雪的有綠纖維藻、短刺頂棘藻、雪螺翼藻等,產生褐雪的有挪氏中帶鼓藻等。這種情況在日本各處也可見到,例如在尾瀨個原附近,據報道有藍藻3種,接合藻1種,矽藻5種,綠藻10種,同時還發現有3種真菌和4種原生動物。

半合子

半合子具有二組相同的染色體組,但有一個或多個基因是單價的,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等位基因,這種合子稱為半合子。例如,果蠅雄體係由一對不同的XY性染色體所決定的,在雄果蠅中X染色體上的基因在細胞中隻有一套,所以成半合狀態。這時由於隱性基因的作用可以表現出來,所以具有一個白眼基因W的雌果蠅(W/♀)是紅眼,雄果蠅(W/♂)則是白眼。含有這種基因座位的染色體部分發生缺失的染色體在發生交換重組後也同樣呈半合狀態,這時雌果蠅隻帶一個W基因而表現為白眼。

孢蒴

孢蒴是苔蘚植物孢子體頂端產生孢子的膨大部分,一般呈球形、卵形或圓柱形。蘚綱植物(如葫蘆蘚)的孢蒴由蒴蓋、蒴壺和蒴台三部分組成。蒴蓋由一層細胞構成,覆蓋在孢蒴頂端。蒴壺構造複雜,為孢蒴的最主要部分,其內的孢原組織產生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孢子。在蒴壺口部有內外兩層蒴齒存在。蒴台為孢蒴基部與蒴柄相連的部分,表皮以內有2~3層薄壁細胞和一些排列疏鬆並含有葉綠體的薄壁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孢蒴成熟時,位於蒴蓋與蒴壺間由一圈厚壁細胞組成的環帶自行卷落,蒴蓋隨之脫落,暴露在空氣中的蒴齒隨空氣中幹濕度的變化而伸屈或變形,孢蒴中成熟孢子被蒴齒彈出。苔綱植物(如地錢)的孢蒴缺少蒴蓋和蒴齒,但蒴壺中有螺旋加厚的彈絲產生,孢蒴成熟後,其頂端不規則裂開,孢子借彈絲的屈伸運動被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