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膜學說

伯恩斯坦膜學說是伯恩斯坦闡明生物電發生的學說。神經細胞和肌肉細胞等的細胞膜是半透性膜,如隻允許細胞內某一種陽離子通過,則陽離子透出於膜外,但這時由於殘留在膜裏麵的陰離子的電的吸引,於是便產生內部為負電、外部為正電的雙電層。在損傷部位和正常部位之間之所以能看到損傷電位,說明在損傷部位由於雙層被破壞,而表現出正常部位的雙層電位;在興奮部位和非興奮部位之間能看到活動電位,說明是因為興奮部位失去了細胞膜的半透性,而變成與損傷部位同樣的狀態。另外還認為,鹽電位是由於鹽類作用使透性提高或降低造成。已經清楚,通過細胞內電極法能測定細胞內外的電位差,並被證明比靜止電位更大的活動電位,在興奮部位,處於靜止時的細胞膜的極化作用消失,進一步被極化到相反的方向,因此,對伯恩斯坦膜學說現已不能原封不動地全盤加以接受。

不等生長原理

不等生長原理是有關胚葉內局部的生長差異而形成凹陷、皺褶、膨大等形態,並產生器官原基的一種學說,是W.His在19世紀末所提倡的,是一個很普通的想法。後來通過W.Vogt的研究,認為胚葉的初期造型過程一般是由於形態形成活動引起的,並不是由不等生長造成的。不過在各種發育過程中,隨著增殖而產生的不等生長仍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不可否定的。

“編織”活性肝組織

人體內肝髒細胞需要有各種適宜的條件才能保持其活性。醫學研究人員正在想方設法研製肝髒製品,期望有朝一日能將它植入肝功能衰竭患者的體內,來代理肝髒的各種功能。

美國洛杉磯的卡第爾期·辛羅醫療中心肝保健科主任艾奇利斯·德米特裏奧和他的同事已開始了這方麵的研究。他們將大約50億個肝細胞置於外包著一種黏性蛋白的澱粉珠上,再將澱粉珠播撒在網狀織物裏,已製成了一種活性肝。將這種活性肝放在無菌容器內,使肝病患者的血液從中流過,試驗的結果表明,它不僅能排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質,還能將酶和激素釋放到這個循環係統內,具有與正常肝髒完全一樣的功能。目前,研究人員正在作動物試驗,將這種肝髒製品植入狗和豬的體內,觀察其是否會促使細胞發生癌變,網狀織物在體內消失後會不會引起其他傷害。從目前的動物試驗的情況來看,還尚未發現有癌變等傾向。

白血病病毒

白血病病毒是一類腫瘤病毒。它是骨髓性白血病或淋巴性白血病等各種白血病的病因,有許多毒株。某種病毒是否可引起特定類型的白血病尚未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各種毒株所引起的白血病卻有一定的趨向。在組織培養的細胞體係中,有時可以引起骨髓芽球和淋巴球等特定的靶細胞發生轉化,但缺乏普遍性。感染於纖維芽細胞後會發生增殖,但不引起轉化。有的毒株不僅能使原來的寄主動物發生白血病,還可引起不同種類的動物發病。同時,它和具有共同寄主的肉瘤病毒關係密切,其中的缺陷毒株(不完全病毒)可作為皰疹病毒起作用,而完全型肉瘤病毒能製備基因重組體。在同種病毒中,也有的以內在病毒的形式,處於整合到正常動物基因中的狀態,並通過生殖細胞一代代傳遞下去。

薄壁組織

薄壁組織亦稱基本組織,是成熟組織的一種,廣泛分布在植物體內,是構成植物體的一種最基本的組織,因其細胞具有薄的初生壁而得名。莖和根的皮層及髓部、葉肉、花的各部,果實的果肉和種子的胚乳等,全部或大部由其組成。薄壁組織細胞具有活的原生質體,一般為等徑多麵體形,細胞間具較發達的細胞間隙,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化較少,在發育上可塑性大。所以在植物體發育過程中,薄壁組織能進一步發育為特化程度更高的組織。薄壁組織有很強的分生潛力,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刺激下,細胞能發生反分化,恢複分生能力,轉變為分生組織,促使創傷愈合、再生,形成不定根或不定芽。薄壁組織主要與植物的營養活動有關,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貯藏養分以及各類代謝物的合成和轉化的基地,故又有“營養組織”之稱。

背部化

在脊椎動物的個體發生中,某胚區本身具有腹側發生或側麵發生的傾向,當接受來自胚區外的影響而采取背側發生的時候,就把這種基於發生方式變動而產生的背區內的變化,稱為背部化。例如一般把原腸蓋或組織者對預定外胚層的作用稱為背部化。預定外胚層之所以具有表皮分化(腹側發生方式)的傾向,是由於通過與原腸蓋接觸,從屬於背側發生方式的中樞神經、感覺器官、外胚層性中胚層的分化的緣故。對預定外胚層如用酸、堿刺激,也可得到同樣的背部化。另外,腹側中胚層對其本身的血島和體腔壁的形成具有很強的傾向,但如用氨或乳酸等進行刺激,則可抑製其血島等的分化,而產生脊索和肌節。這是明顯的背部化傾向。另外,根據情況有時把兩棲類受精後胚胎所出現的背腹性亦稱為背部化。

苯丙(A)芘

苯丙(A)芘化學性能穩定,在烹調過程中不易被破壞,經口服可導致胃癌、腺體癌、血癌等。為預防苯丙(A)芘汙染食品,首先要防止環境汙染,在空氣汙染嚴重的工業區及公路旁,不要種葉類菜及油料作物。其次,改進不合理的煙熏、火烤工藝,防止機油汙染。另外,多吃維生素A及白菜、蘿卜等十字花科植物,可防止多環芳烴毒害。

丙酮粉

丙酮粉亦稱丙酮幹製劑,是微生物或生物組織,有時是蛋白質,酶的提取物用丙酮脫水的幹製品。這是防止生物物質在水的存在下發生破壞變質的一種保存方法,而另一方麵,由於脂類物質的溶解作用,難以從生物材料中溶解分離的物質,也可以從這個製品中獲得其溶液狀態的產品,因此常常被應用於酶化學等方麵,亦稱丙酮幹製劑。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激酶縮寫式為ATP:丙酮酸-2-O-磷酸轉移酶。在糖酵解係統裏,它是催化形成第二個ATP反應的酶。EC2.7.1.40。能以磷酸烯醇丙酮酸和ADP生成丙酮酸和ATP·ΔGo1=-7.5kcal。除需要二價金屬離子外(Mg2+和Mn2+)外,還需要一價金屬離子(K+.Rb+,Cs+),在生理上起作用的大概是K+。分子量約25萬。

半縮醛

醛的水合物RCH(OH)2和2分子的醇R′OH以醚鍵結合的RCH(OR′)2稱為縮醛(acetal),與一分子醇結合的RCH(OH)OR′稱為半縮醛(semia-cetal或hemiacetal)。在戊糖以上的糖分子中,羰基和羥基結合而形成穩定的環狀半縮醛結構,較之遊離醛更為穩定。此時,可因五碳環、六碳環的形成,以及羥基的方向而產生異構體。

比較解剖學

比較解剖學是屬於各係統、各族係的生物所表現的體製以及器官形態加以比較而賦予體係的形態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比較形態學的主要分支學科,對具有多樣性特點的生物來說,進行比較觀察是不可缺少的。比較解剖學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據多數事實形成基本概念從而形成獨立的學科是在18世紀以後。創始期的學者可以列舉如居維葉、傑弗裏·聖希萊爾等一些人的名字,以後發展成所謂純形態學或觀念論形態學的流派的除聖希萊爾之外,還有梅克爾、戈耶塞、繆勒、歐文等。在達爾文創立進化論的同時,比較解剖學受到了顯著的影響。比較解剖學的資料被理解為是表明形態係統發生發展的跡象,與比較發生學、古生物學並列,已成為進化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裏斯克爾和戈登巴爾等是這個時期的代表學者。比較解剖學雖然主要適用於現代生物,但從廣義來說,對古生物也是適用的。

半纖維素

半纖維素是由幾種不同類型的單糖構成的異質多聚體,這些糖是五碳糖和六碳糖,包括木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等。半纖維素木聚糖在木質組織中占總量的50%,它結合在纖維素微纖維的表麵,並且相互連接,這些纖維構成了堅硬的細胞相互連接的網絡。

植物細胞壁構成纖維素小纖維間的間質凝膠的多糖群中除去果膠質以外的物質,是構成初生壁的主要成分。包括葡萄糖、木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等,單糖聚合體間分別以共價鍵、氫鍵、醚鍵和酯鍵連接,他們與伸展蛋白、其他結構蛋白、壁酶、纖維素和果膠等構成具有一定硬度和彈性的細胞壁,因而呈現穩定的化學結構。原來是從總纖維素中以17.5%NaOH以至24%KOH提取出來的多糖成分的總稱,而沒有相應的特定的化學結構。堿提取液用醋酸中和沉澱的部分是半纖維素A,上清液用乙醇沉澱的部分是半纖維素B。作為重要的多糖除木聚糖、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葡萄甘露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等中性多糖外。

半橋粒

在橋粒連接中如果跨膜糖蛋白的細胞外結構域同與細胞外基質相連,形態上類似半個橋粒,這種連接稱為半橋粒。與橋粒連接相比有兩點不同:首先是參與連接的跨膜蛋白不是鈣黏著蛋白而是整聯蛋白;第二是整聯蛋白的細胞外結構域不是與相鄰細胞的整聯蛋白相連而是同細胞外基質相連。半橋粒主要位於上皮細胞的底麵,作用是把上皮細胞與其下方的基膜連接在一起。

伴性遺傳

伴性遺傳是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製的性狀的遺傳方式,又稱性連鎖遺傳或性環連。1910年,摩爾根在無數野生紅眼果蠅中發現了一隻白眼雄蠅。讓這隻白眼雄蠅與野生紅眼雌蠅交配,F1全是紅眼果蠅。讓F1的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則F2果蠅中有3/4為紅眼,1/4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蠅都是雄性的。這表明,白眼這種性狀與性別相連係,祖父的性狀通過母親遺傳給兒子。這種與性別相連的性狀的遺傳方式就是伴性遺傳。摩爾根等對這種遺傳方式的解釋是:果蠅是XY型性別決定動物,控製白眼的隱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上卻沒有它的等位基因。如果這種解釋是對的,那麼,白眼雄蠅就應產生兩種精子:一種含有X染色體,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種含有Y染色體,其上沒有相應的等位基因;F1雜型合子(Ww)雌蠅則應產生兩種卵子:一種所含的X染色體,其上有紅眼基因(W);另一種所含的X染色體,其上有白眼基因(W);後者若與白眼雄蠅回交,應產生1/4紅眼雌蠅,1/4紅眼雄蠅,1/4白眼雌蠅,1/4白眼雄蠅。實驗結果與預期的一樣,表明白眼基因(W)確在X染色體上。許多生物都有伴性遺傳現象。在人類,了解最清楚的是紅綠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遺傳。它們的遺傳方式與果蠅的白眼遺傳方式相似。

敗壞食品的腐敗菌

炎熱的夏天,水果、蔬菜、魚、肉或米飯等食物,如果保存不當,很快就會變質、腐敗。這種現象,我們通常稱為“壞”了或“餿”了。

長期以來,人們為了保存食物、防止食物腐敗找出了許多辦法。然而,盡管人們想方設法來消滅和防禦病菌,狡猾的病菌總要鑽空子,找我們的麻煩。直到人們發現抗生素有防止腐敗、抗擊病菌的優越性能,病菌才開始變得馴服起來。

抗生素之所以能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主要在於它能幹擾或阻礙病菌正常的新陳代謝,使病菌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不能生長和繁殖。抗生素溶解在水裏後,接觸到食物體表麵或滲透到組織裏去,如同形成一層保護膜,腐敗菌或病菌一旦沾上,就會立即被抗生素的精良武器所擊敗。而且,使用抗生素保存蔬菜、水果等食品,對於食物的色、香、味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保持,都比采用醃製法和加熱消毒法優越得多,所以,抗生素是一種理想的保護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