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對付腐敗菌和病菌侵害、預防食物中毒的辦法,就是要加強食品衛生管理,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餿、變質食物和不潔瓜果。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汙染。魚、肉、海產品等要充分煮熟,隔餐食物要加熱煮沸。發酵食品必須蒸煮、炒透30分鍾以上再吃。罐頭出現膨脹或色、香、味有改變時都不能再吃。CCC

傳感器的應用

20世紀60年代後期,計算機開始用於發酵生產過程。在微生物工程發展的過程中,像電子計算機、發酵罐等各種設備和技術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由於新技術和新設備與傳統的發酵相互結合,發酵工程才有了新的突破。為了跟蹤和控製生物反應器中的化學反應過程,1981年,日本生產出第一台生物傳感器,這是測定液化葡萄糖形成的酶的傳感器。自此以後,世界各國競相研究,由電腦控製的各種傳感器正在不斷湧現。

CT的問世

1971年,英國科學家漢斯菲爾德成功地設計出一種新型的診病機,定名為X線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機。

這種機器由X光斷層掃描裝置、微型電子計算機和電視顯示裝置組成,可以對人體各部進行檢查,發現病灶。漢斯菲爾德和一位神經放射診斷學家一起,第一次為人體進行檢查的對象是個懷疑患了腦瘤的婦女,結果在熒光屏上不僅現出了腦瘤的位置,甚至連形狀和大小都清晰地顯示出來,這一成功宣告了一個新技術的誕生。由於這個診病機的全稱過長,根據英文名簡稱為CT。

CT機投入到臨床以後,以它高分辨率、高靈敏度、多層次等優越性,發揮了有別於傳統X線檢查的巨大作用。

蟲菌體

接合菌綱的蟲黴目的許多種中,可明顯地看到菌絲分節成為一個個細胞的趨向。這些分節而形成的單個細胞稱為蟲菌體或菌絲小體。蟲菌體通過分裂或出芽進行增殖,有時生成分生孢子柄,在其頂端形成分生孢子。煙灰色蟲黴和弗雷森蟲黴中,蟲菌體彼此接合而形成接合孢子。

蟲室

蟲室亦稱蟲房。苔蘚蟲為多形性群體,其群體中普通個員的收容室,一般稱為蟲房。蟲房壁由內包和外包組成,在各屬種中具有固定的形態。表麵有否棘等附屬物和蟲房口形狀是分類學上的特征。苔蘚蟲個員還有卵房、鳥體頭、振鞭體等。

蟲熒光素酶

蟲熒光素酶亦稱發光酶,是催化生物發光的酶係的總稱。它是光物質的冷水抽提物在氧中發光時,底物蟲熒光素被消耗以後殘餘的對熱不穩定的高分子成分。現在對螢蟲相海螢以及發光細菌的蟲熒光素酶結晶物的研究得最多。它們屬於加氧酶,不含金屬和輔酶。對於發光,有的酶必須以ATP等作為輔助因子,有的則不需要。其發光機製等已了解到可因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蟲螢光素酶具有高度的特異性,一般僅作用於來自近緣種的蟲熒光素。當然,螢蟲、海螢的酶是不能互相代替引起發光的。海螢的蟲熒光素酶在幹燥狀態下相當穩定,可以保存。

出生前診斷

出生前診斷是了解子宮內胎兒狀態的方法,又可稱為子宮內診斷。在妊娠的較早時期(妊娠10~20周),進行羊水穿刺,應用浮遊在羊水中的胎兒的細胞,可以對胎兒的性別、染色體異常以及其他許多種先天性代謝異常作出診斷。在這個意義上亦可稱之為羊水診斷。

雌卵

雌卵亦稱為夏卵,是輪蟲、水蚤等進行異型有性世代交替的動物在單輪回時,於春、夏比較良好的環境條件下,由雌蟲(孤雌生殖雌蟲)進行二倍體孤雌生殖時所產的卵,發育後成為雌體。由於僅僅完成了第一次減數分裂,還未進行第二次減數分裂,所以染色體數還未減半,仍為2n,這與雄卵和冬卵染色體數為n是不同的。輪蟲一次產卵數雌卵為1~2個(但晶囊輪蟲為4~8個,水輪蟲為35~45個),雄卵為10~16個,冬卵僅1個,卵黃量的總和都大致相等,而從一個卵的大小來看,則以雄卵為最小,冬卵為最大。雌卵是橢圓形的,卵膜薄而透明,從形態上也能與雄卵和冬卵區分開來。水蚤卵巢中由4細胞群形成1個雌卵,其中1個是生殖細胞,其他3個是卵黃細胞並為前者所吸收。與此相反,冬卵則是由1條卵巢管的所有細胞形成的1個卵。

雌雄同體現象

雌雄同體現象是雌雄異體現象的反義詞。即在一個動物體中雌、雄性狀都明顯的現象。雌雄同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同時具備精巢和卵巢,另一種是具有兩性腺體。通常僅指正常的現象而言,與間性和雌雄鑲嵌現象等假雌雄同體現象是有區別的。在雌雄同體現象中,雄的機能或性狀(雄性)和雌的機能或性狀(雌性)如果同時存在,稱為常期雌雄同體現象(如蚯蚓);雄的性狀和雌的性狀如果出現的時間有先後,稱為鄰接雌雄同體現象(如牡蠣)。雌雄同體現象在各低等動物中為數很多。一般認為與雌雄異體現象相比是屬於原始的性別類型。但相反的例子也有,如軟體動物中的豉蟲,這些動物從雌雄異體再變化為雌雄同體,因此稱為次生雌雄同體現象。

雌激素與前列腺癌

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美國生理學家多伊西等人從孕婦尿中分離出雌素酮,有人給雄鼠注射雌素酮引致了乳腺癌。哈金斯在這一科學發現的鼓舞和啟發下,對前列腺癌進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發現前列腺癌的發病與血液中含有某種一定量的內分泌激素有關。

首先,他對人類精液中所含的無機磷和果糖進行研究,但因從人體中取得前列腺和精囊的分泌液很難,他就用狗做試驗,取得了滿意結果。之後,他給狗做了睾丸切除術,發現術後狗的前列腺萎縮,分泌功能消失,給予睾丸酮,情況則明顯改善。於是,哈金斯想到用雌激素來控製前列腺癌。經過反複實驗研究,他於1941年把雌激素用於臨床,對首批屬於晚期前列腺癌,而且都有轉移的患者進行治療。經用睾丸切除術,或用雌激素,或者兩者兼用,使奄奄一息的患者迅速好轉起來,腫瘤縮小,甚至消失。改善了患者的主觀症狀,疼痛減輕,食欲增進,體重增加,血漿中升高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恢複到了正常水平。用雌激素治療前列腺癌,即能控製癌細胞的生長,又能保持男性特征,既安全又可靠,因此,一直延用至今。美國醫學家查爾斯·哈金斯因在攻克前列腺癌方麵取得的卓著成就,與勞斯同獲196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金。

產孢絲

產孢絲是紅藻類果孢受精後由其直接生出的細胞絲,或從以連絡枝連接的助細胞產生的細胞絲。有的在產孢絲頂端形成果孢子,有的是構成產孢絲的全部細胞變成果孢子。從生活史來看,相當於果孢子體。

顫毛幼蟲(鉤頭幼蟲)

假葉目的某些絛蟲類(如孟氏裂頭絛蟲、闊節裂頭絛蟲),從卵殼出來的幼蟲(如六鉤幼蟲)在胚殼上密生長的纖毛,在水中自由遊泳,進入第一中間宿體內。這種特殊的六鉤幼蟲稱為顫毛幼蟲或鉤頭幼蟲。

重寄生現象

重寄生現象係指寄生物再寄生於寄生物的現象,亦稱高次寄生。根據重寄生物在其寄生食物鏈上的位置,將寄生於初次寄生物上者稱為二重寄生物,而寄生於二重寄生物上者稱為三重寄生物。昆蟲類之捕食寄生所致的重寄生中,大多隻有最高次的寄生物能繼續生存。同種寄生為重寄生之特殊類型,即同種的另外個體寄生於寄生物上之現象。眾所周知,介殼蟲總科的某些種,其雌體為介殼蟲之初次寄生物,而雄體為寄生於同種之雌性上的二重寄生物。

查爾加夫規則

英國生物化學家托德根據實驗結果得出四種核苷核的連接方式:兩個相鄰核苷酸的糖分子由一個磷酸連接著,因此,核酸分子中貫穿著一個“糖—磷酸”骨架,由這個骨架伸出嘌呤和嘧啶,每一個核苷酸都伸出一個。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核酸在遺傳中的重要作用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研究中被忽視了。一些科學家一直把蛋白質作為生物性狀表現的工具,認為核酸是通過蛋白質起作用的。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才發現核酸不但能水解而分裂成堿基片段,而且可以用一係列測定技術,根據堿基移動速度進行定量分析。1950年,美國的生物化學家查爾加夫用紙層析法分析了脫氧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發現:不同來源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嘌呤類核苷酸的總數總是與嘧啶類核苷酸的總數相等,腺嘌呤核苷酸(A)的數目總是等於胸腺嘧啶核苷酸(T)的數目,鳥嘌呤核苷酸(G)的數目等於胞嘧啶核苷酸(T)數。即A=T、G=C、A+G=T+C。這個發現被稱為查爾加夫規則。

充尾幼蟲

充尾幼蟲亦稱為實尾幼蟲,係隻需一個中間宿主的多節絛蟲類的幼蟲類型之一(囊蟲),存於中間寄主體內。它和一般囊尾幼蟲一樣沒有充滿液體的尾胞,其內翻倒懸的頭節收藏在球狀的實體中,當被寄主攝食後,則將頭節翻轉過來,吸附於寄主的腸壁上,會不斷生出新節片而長成成體。

出汗

人的汗腺最發達,人的出汗可分為兩種:

(1)溫熱性出汗是由外界溫度升高而引起的,一般除手掌和足趾以外,全身其他皮膚都會出汗,通過出汗發散熱量調節體溫。夏天坐著工作,每天的發汗量約為300克;體力勞動時可提高10倍;

(2)精神性發汗是由精神興奮或痛覺刺激等原因所引起,發汗主要見於手掌、足趾和腋窩3個部位。在恒溫動物中,山羊和兔都不出汗,貓和狗僅在足趾、牛和豬僅在鼻端出汗。這些不出汗的動物是通過淺促吸呼散熱來調節體溫的。馬、驢、騾幾乎全身都出汗;除趾球以外的汗腺都屬於頂漿分泌腺;在人類,僅限於腋窩部位有頂漿分泌腺,其他全是外分泌汗腺。動物足趾的出汗,認為在捕捉獵物時可防止滑脫,是生活上的適應現象。汗腺的分泌神經是交感神經,是膽堿能神經纖維。出汗中樞因動物而異,有的在脊髓,有的在丘腦下部(溫熱性出汗)等。人的精神性出汗中樞推測是在大腦皮層。汗液約含0.2%的氯化鈉外,還含有K+、丙酮酸、乳酸、糖、肌酸酐和氨等。

超低溫冷凍裝置

超低溫冷凍裝置是對人體內指定部位進行冷凍的裝置,可用於治療腫瘤和診斷癡呆症。此裝置為三重管構造,內管頂端裝有探頭,它將極低溫度的冷凍劑送到需要治療的部位,對病灶進行冷凍治療;內管和中管之間的環狀管用於排氣;中管與外管之間為真空絕熱構造。此裝置的工作溫度為零下190℃,用液氦作冷凍劑則可達零下260℃。這樣的低溫,足以使腫瘤細胞凍結壞死,因此可治療腫瘤。此裝置很精密,可對微小病灶進行超低溫冷凍,而對其他部位卻不產生任何影響。

超聲診斷

聲波是一種機械能的表現形式。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頻率,一般用赫茲表示,符號為Hz。頻率在20 000Hz以上的聲波即為超聲波。超聲波本身有一定的方向性;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要發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應等;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發生聲能衰減。因此超聲通過一些實質性器官,會發生形態及強度各異的反射,聲束通過腫瘤組織,聲能的吸收和衰減現象也比較明顯,由於人體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況的不同,對超聲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減各不相同,超聲診斷就是根據這些反射信號的多少、強弱、分布規律來判斷各種疾病。醫用診斷超聲波的發生與接收,均由特製的探頭來完成,它能把電能和聲能互相轉換,聲檢查法(簡稱A超),B型超聲診斷(簡稱B超),M型超聲診斷以及用於檢測人體心髒功能的超聲心動圖,超聲多普勒診斷,也叫D型超聲診斷,等等。所有這些診斷及其診斷儀對於疾病診斷無疑是帶來很大方便和科學依據,但超聲診斷也有一定限製。因之,在臨床使用當中,要結合臨床和其他診斷技術資料,綜合判斷,以期得出正確的診斷,求得正確治療並取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