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特異性,即與特定溶質結合。這類特殊的載體蛋白主要有離子載體和通道蛋白兩種類型。
錯義突變
錯義突變是指編碼某種氨基酸的密碼子經堿基替換以後,變成編碼另一種氨基酸的密碼子,從而使多肽鏈的氨基酸種類和序列發生改變。錯義突變的結果通常能使多肽鏈喪失原有功能,許多蛋白質的異常就是由錯義突變引起的。
蟲 黴 目
蟲黴目是接合菌綱的一目。本目成員菌絲體多核。無性繁殖時,菌絲體形成隔膜,然後斷裂成蟲菌體,或是在孢子體的頂端形成單生的單核或多核孢子,待成熟時強力射出。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基物或寄主,可不立即萌發生出菌絲,而多次重複形成能再次強力射出的次生孢子。有性生殖與接合菌綱的其他種類大體相同,可形成接合孢子,也可不經過融合而形成無性接合孢子。
本目真菌大多寄生在昆蟲或其他動物上,一小部分可以寄生在植物上,或者腐生在土或糞中。
出 糖 樹
在北美溫帶地區,有一類能分泌糖液的槭樹。這種出糖槭樹以加拿大最出名,從加拿大國旗上有糖槭樹葉子便可得知了。
糖槭樹分泌液中含糖3%~5%,有的資料說含糖0.5%~7%,高的可達10%。一般15~20年的糖槭樹便可供采割糖液。在每個樹幹周圍鑽1~4個孔,孔深約46厘米,每孔一年可流樹液20加侖左右,連續采集時間可達50年以上。據說槭樹糖營養價值可與蜜糖媲美。
成 都 鱲
成都鱲屬鯉形目,鯉科,亞科,鱲屬。成都鱲體長,側扁,腹部圓。頭長與體高約相等。吻稍鈍,口端位,口裂向下傾斜,上頜骨向後延伸僅達眼前緣垂直下方;下頜前端有1顯著的突起與上頜凹陷相吻合。無須,眼較小,位於吻端。鱗小,側線鱗60~67。背、腹鰭起點相對,位於體中央;臀鰭發達,雄魚最長鰭條達尾鰭基;胸鰭尖長,末端達腹鰭。體背黑灰,腹部銀白,體側有10餘條黑橫紋,其間具紅斑點。背、尾鰭灰白,具綠斑點,其他鰭帶紅色。
叉角羚科
叉角羚科屬偶蹄目的一科,是北美洲特有的有蹄類,其起源介於牛科和鹿科之間,角也介於二者之間,似牛角分為骨心和角鞘,雌雄均有角,角不脫落,但是角卻像鹿角那樣分叉,角鞘則每年脫落。叉角羚科在史前時期是北美洲非常繁盛的有蹄類,種類繁多,現在僅存叉角羚一種,原本數量較多,後被大量捕殺,受到保護後則又有所恢複。叉角羚分布於北美洲西部的開闊地帶,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擅長奔跑,是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
叉角羚科動物曾經是史前北美食肉類動物北美獵豹、短麵熊、恐狼、美洲擬獅等動物的主要捕食對象。在美國洛杉磯著名的拉布雷瀝青坑中發現了大量的叉角羚科動物化石。
長 臂 猿
長臂猿是猿類中行動最快捷靈活的一種。我國有4種長臂猿,即白掌長臂猿、白眉長臂猿、黑長臂猿和白頰長臂猿,它們都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長臂猿的前臂特別長,身高不足一米,雙臂展開卻有150厘米,站立時手可觸地,故而得名。長臂猿生活在高大的樹林中,采用“臂行法”行動,像蕩秋千一樣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一次可跨越3米左右,加上樹枝的反彈力可以達8~9米,且速度驚人。但是它們在地麵上卻顯得十分笨拙。
長 臀 鮠
長臀鮠屬鯰形目,長臀鮠科,長臀鮠屬。長臀鮠體長,側扁,背鰭起點為體最高處。頭平扁,略呈三角形,背麵骨粗糙裸露。吻突出,鈍圓。口近端位,弧形,上頜略突出。上頜齒帶橫列,中間有裂縫;下頜齒帶明顯,分為左右兩塊;齒絨狀。兩鼻孔相隔較遠;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狀;後鼻孔有1發達的鼻須,鼻須一般伸達眼後緣,個別略超過或僅至眼中心。上頜須1對,一般伸達胸鰭刺的1/2~4/5,較小個體可達胸鰭刺的末端。下頜須2對,下頦外側須一般達胸鰭起點,下頦內側須可達峽凹部。鰓孔大,鰓膜遊離。匙骨後端尖形。體無鱗。側線直線形。背鰭很高,尖刀形,位於體背前部,硬刺的後緣和前緣的上部具弱鋸齒;脂鰭短,後端遊離;臀鰭很長,臀鰭條26~34;胸鰭位低,後伸不達腹鰭;腹鰭位於背鰭基後,伸達臀鰭;尾鰭尖叉狀,體背側橄欖色,腹側乳白色。鰭灰白,基部黃色。
長頸鹿科
長頸鹿科是偶蹄目中最獨特的一類,牙齒為原始的低冠類型,不能以草為主食,隻能以樹葉為主食,舌頭較長,可以用於取食,頭上有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膚覆蓋。長頸鹿科現存僅分布於非洲,有2種,而史前分布較廣泛,可以分成古麟亞科(古長頸鹿亞科,古羚亞科)、長頸鹿亞科和西窪獸亞科。古麟亞科是長頸鹿科的原始類型,體型較小,四肢和頸均較短,生活於森林中,史前時期分布較廣泛,我國也能見到。古麟亞科至今仍有一個代表生存,即霍加狓,分布於非洲剛果東部的熱帶雨林中,保持著很多原始特征。長頸鹿亞科是生存於稀樹草原地帶的長頸鹿,由於稀樹草原的樹木多為傘型,樹葉集中在上層,長頸鹿進化出較長的頸和四肢,可以吃到樹葉。長頸鹿亞科現存僅長頸鹿一種,廣布於非洲的稀樹草原地帶,是現存身材最高的動物,也是人們最熟悉的非洲動物之一。西窪獸亞科是比較特化的長頸鹿,體型較粗壯,角大而扁,現在已經全部滅絕。
長麥穗魚
長麥穗魚屬鯉形目,鯉科,鮈亞科,麥穗魚屬。長麥穗魚體纖細,近長圓筒形。頭小,甚尖,幾近楔形。吻尖細,平扁,口極小,上位,口裂幾近垂直。唇薄,無須,鼻孔小,近眼,眼大,位偏上。側線平直,側線鱗43~45個。背鰭起點位於體中央;其他鰭均短小。體銀灰略暗,中軸寬黑紋自吻端達尾,其上方具4條細黑縱紋,背中央1條。背、尾鰭具零散小黑點,尾鰭基具1大黑斑。
長 身 鱖
長身鱖又稱長體鱖。屬鱸形目,鮨科,長身鱖屬。長身鱖體較細長,近似圓筒形,其長為高的5倍。頭長,稍平扁。吻尖。眼中等大,臨近頭背緣。口裂大,稍傾斜,下頜明顯突出;上頜達眼下方,兩頜及犁、齶骨有尖齒,口閉合時下頜前端犬齒外露。前鰓蓋骨後緣有十多枚細鋸齒,腹緣有向前傾斜的鰓蓋骨棘2枚。鰓蓋後端有1枚扁平棘,其上端有較小的短棘1枚。鰓膜左右分離且不聯於峽部。鰓耙退化為痕粒狀。肛門近臀鰭。體披弱小的櫛鱗。頭及前腹麵無鱗。側線前端位較高,至尾柄處為側中位。幽門盲囊5~10個。背鰭條ⅩⅢ-ⅩⅣ-10-11;臀鰭條Ⅲ-7;腹鰭近胸位;偶鰭與尾鰭圓形。體黑褐色,具不規則的黑斑,腹側灰白,各鰭黃色。
長 毛 象
長毛象全身長滿了長長的黑毛,特別是脊背上的毛更長。長毛象動作迅速,性情凶猛。不像一般的大象那樣行動緩慢,性情溫順,專家認為,長毛象很可能是一種已在泰國絕跡多年的大象的後代。
長毛象是在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哺乳類動物,它們的全盛時期是從上一次冰河期到10萬年前,它們的活動範圍遍及整個北半球。這些龐然大物重約6到8噸。現代大象,無論是非洲象還是印度象,都是長毛象的“表兄弟”。不少科學家相信,人類的過量獵殺、疾病或自然災難是長毛象滅絕的原因。
長 薄 鰍
長薄鰍屬鯉形目,鰍科,沙鰍亞科,薄鰍屬。俗稱:花魚、花斑鰍、花泥鰍、花鰍、紅沙鰍鑽、火軍。
長薄鰍體長,側扁,尾柄高而粗壯。頭側扁而尖,頭長大於體高。吻圓鈍而短,口較大,亞下位,口裂呈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與頜分離,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吻須2對,口角須一對。眼很小,眼下緣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過眼後緣。鼻孔靠近眼前緣,前鼻孔呈管狀,後鼻孔較大,前後鼻孔之間有1分離的皮褶。鰓孔較小,鰓膜在胸鰭基部前緣與峽部側上方連接。背鰭和臀鰭均短小,沒有硬刺;背鰭位於體的後半部;胸、腹鰭短,胸鰭基部具有1個長形的皮褶;尾鰭深叉狀。鱗極細小,側線完全,頭部背麵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花紋,頭部側麵及鰓蓋部位為黃褐色,身體淺灰褐色。較小個體有6~7條很寬的深褐色橫紋,大個體則呈不規則的斑紋。腹部為淡黃褐色。背鰭基部及靠邊緣的地方,有兩列深褐色的斑紋,背鰭帶有黃褐色澤。胸鰭及腹鰭呈橙黃色,並有褐色斑點。臀鰭有2列褐色的斑紋;尾鰭淺黃褐色,有3~4條褐色條紋。
長薄鰍生活於江河中上遊,水流較急的河灘、溪澗。常集群在水底砂礫間或岩石縫隙中活動,為底層魚類。江河漲水時有溯水上遊的習性。是一種肉食性魚類,以底層小魚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黏附在石上孵化。
超級水稻
1960年代以來世界水稻產量增長的速度超過了亞洲人口增長的速度。在這期間,稻米的價格已下降了50%,許多人預測要發生的災難性饑荒也沒有發生。取得這樣的成功主要歸功於新的高產品種水稻。這些高產水稻品種中的第一個品種叫IR8,是國際水稻研究所於1966年推出的。國際水稻研究所是設在菲律賓的洛斯馬尼奧斯的一個獨立機構。IR8是由一種矮生的中國稻和印度尼西亞的一種水稻雜交而成的。它改變了植株的結構,它的莖較短較壯,因而在增加施用氮肥使稻穗長得較大時不致倒伏。接著又於1982年推出了IR36,它是用13種親本稻育成的,具有對15種害蟲的遺傳抗性,生長期隻有110天,而一些傳統的水稻品種則需要180天。這樣,一年就可以種三季作物。這種水稻是目前世界上種植最廣的作物品種。
IR36的培育者是古爾德夫·庫什,他是國際水稻研究所的作物育種家。他認為,在今後10年內,采用現有技術能使水稻產量增加25%至30%,根據預測,世界人口至少在今後30年內將繼續增加,到那時,全世界將有43億人以米為食。
為了養活這些人,從現在起直到今後30年這一段時間內,世界的水稻產量至少必須每年增加1 000萬噸。
庫什和他的同事們正在努力培養一種新的超級稻,它能使比較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一般的水稻有20~25個分蘖,而這種超級稻隻有3至4根分蘖。其中每根分蘖上都將長有一個異常大的圓錐花序。它將需要比較茁壯的莖稈,深綠色的稻葉具有較多的葉綠素,因此生長較好,更加發達的根係,並具有對多種病蟲害的遺傳抗性。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