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DNA測序技術

DNA的序列分析是進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礎。目前用於測序的技術主要有Sanger等(1977)發明的雙脫氧鏈末端終止法與Gilbert(1977)發明的化學降解法。這兩種方法在原理上差異很大,但都是根據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點開始,隨機在某一個特定的堿基處終止,產生A,T,C,G四組不同長度的一係列核苷酸,然後在尿素變性的PAGE膠上電泳進行檢測,從而獲得DNA序列。目前Sanger測序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大鯢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在兩棲動物中要數它體形最大,全長可達1米至1.5米,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隻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大鯢棲息於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並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後四,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布滿粘液。身體背麵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麵顏色淺淡。

它不善於追捕,隻是隱蔽在灘口的亂石間,發現獵物經過時,進行突然襲擊。因它口中的牙齒又尖又密,獵物進入口內後很難逃掉。它的牙齒不能咀嚼,隻是張口將食物囫圇吞下,然後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魚有很強的耐饑本領,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會餓死。它同時也能暴食,飽餐一頓可增加體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時,還會出現同類相殘的現象,甚至以卵充饑。喜食魚、蟹、蝦、蛙和蛇等水生動物。

大鴇

大鴇又叫羊須鴇,是典型的草原鳥類。通常成群活動,乍一看,這種鳥呆頭呆腦,其實十分機警,常昂首觀察周圍動靜,以防敵害襲擊。

每年4~5月間是它們的繁殖季節,此時,雄鳥常把尾部的羽毛朝天豎起,脖子和翅膀上的羽毛也直立起來,同時將胸部鼓成球形。在雌鳥麵前一搖一擺地來回扭動,並發出“噝噝”的聲音。經過短暫求愛之後便進行交配,完畢各奔東西,“生兒育女”的重任基本落在雌鳥身上,雌鳥每次可產2~4枚卵。

大 袋 鼠

大袋鼠是有袋類動物中最著名的一種。在澳大利亞遼闊的草原上,人們常見到的是紅棕色和灰色的大袋鼠。它們站立起來比人還要高。袋鼠的上身瘦小,下身顯得肥大。兩條前腿像兩隻短小的手臂,而兩條後腿則強健有力。它有一條一米多長的尾巴。雌袋鼠的下腹部有一個育兒袋,好像口袋一樣,乳頭也包在裏麵。

袋鼠媽媽懷孕30天左右,小袋鼠就要出生了,這時候袋鼠就忙著用它那長長的舌頭打掃育兒袋,把口袋裏的髒東西一點一點地清理出去。袋鼠媽媽還在自己的尾巴根到育兒袋之間,用舌頭舔濕一條濕漉漉的“羊腸小路”。這條“羊腸小路”,也可以說是幼崽的生命之路,因為幼崽剛出生時隻有2厘米多長,渾身肉乎乎、光溜溜的,雖然它連眼睛都睜不開,但卻能用那槳一般的前肢在這條“羊腸小路”上頑強地攀爬。最後奇跡般地爬進育兒袋。

袋鼠的乳房也是一種特殊的肌肉。靠這種特殊肌肉的自動收縮,乳汁就像自來水一樣自動噴出。幼崽隻要唇部緊裹乳頭,乳汁便能源源不斷地流進口裏。幼鼠在媽媽溫暖的育兒袋裏,一住就是8個月,然後才爬出口袋,看看外麵的世界,跟著媽媽蹦蹦跳跳。一有驚動,它立刻又鑽進媽媽的育兒袋中,好讓媽媽帶著跑。這樣一直到一年以後才戀戀不舍地離開媽媽的育兒袋,去獨立生活。

貂熊

貂熊是現存最大的陸生鼬科動物,貂熊在身體外形上介於貂與熊之間,身體不大,連頭帶尾長約80~100厘米,體重達8~14千克。身體和四肢粗壯像熊,但有一條長尾則像貂,尾長18厘米左右;毛被棕褐色,體側向後沿臀周有一淡黃色半環狀寬帶紋,狀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稱;尾毛黑褐色,蓬鬆粗大,呈叢穗狀下垂;頭大耳小,背部彎曲,四肢短健,蹠行性,爪長而直,不能伸縮。隨著亞種的不同,一般分布區越靠近北部的體形越大,分布區越靠近南部的體形越小。雄性貂熊要比雌性大許多。

貂熊的毛色隨著季節而變換,每年要脫換兩次,10月換上的冬毛顏色較深,4~5月換上的夏毛顏色較淺,無論冬毛還是夏毛,都與它所棲息的環境一致,形成較好的保護色。

動物自己治病

有些野生動物會用野生植物來治病。比如熱帶森林中的獅子,得了怕冷、戰栗的病,就會去啃咬金雞納樹皮。這種樹皮中含有金雞納霜素,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

濕敷是醫學上的一種消炎方法,猩猩也懂得用這種方法來治病。猩猩得了牙髓炎後,就把濕泥塗到臉上或嘴裏,等消炎後,再把牙齒拔掉。

有些動物吃了有毒的食物後,能夠自己尋找催吐的草吃,把腸胃清洗幹淨。貪嘴的野貓吃了有毒的東西,又吐又瀉。它會急急忙忙去尋找一種帶苦味的有毒的藜蘆草,食後引起嘔吐,把有毒的食物吐出去,病就好了。原來,藜蘆草裏麵含有一種生物堿,它有催吐的作用。吐綬雞被大雨淋濕後,它會吞下苦味的草藥——安息香樹葉來預防感冒。狼和山犬的胃肌能夠自動收縮。當它們疑心自己吃了有毒的食物的時候,便立即收縮胃肌,把胃裏的東西吐出來,以防毒死。貓和狗常常用舌頭舔瘡麵或傷口,因為唾液中的酶素有殺菌的作用。野牛患了皮膚癬,它長途跋涉來到湖邊,它在泥漿中“沐浴”一陣,然後爬上岸,將泥漿晾幹。過不久,它又去湖邊再次“沐浴”,一直把癬治好為止。喜歡這種泥漿的還有犀牛、河馬等,除了治病,還有防病的作用。這樣,可以使那些寄生在皮膚縫隙中的虱子沒法待下去。

有不少動物能夠為自己做“複位治療”。肚子被劃破了,內髒漏了出來,它們能將內髒塞進去,然後躲到一個安靜的角落裏去“療養”,等待傷口愈合。有隻青蛙被石塊擊傷,內髒從口腔露出來。這隻青蛙會始終蹲在原地,慢慢地吞回內髒,三天後,它基本複原,又活蹦亂跳了。

大 熊 貓

大熊貓屬於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部的竹林裏。盡管人們盡了很大努力來保護它們,但如今在野生狀態下生活的大熊貓數量仍然很少。另一種紅棕色的熊貓稱為小熊貓,但它們屬於浣熊科。

大熊貓是素食動物,而且基本上隻吃幾種竹子。當這幾種竹子開花死亡後,問題就來了。因為這時沒有可吃的食物了,它們通常隻能挨餓。

大熊貓是獨居的動物,大多數時間都花在覓食上。它們的前爪上長有一個特別發達的大腳趾,有利於抓住竹枝,剝下竹葉。大熊貓不常繁殖後代,喜歡獨身,這是它們數量下降的另一個原因。

大 鰭 魚

大鰭魚屬鯉形目,鯉科,鮊亞科,大鰭魚屬。大鰭魚體細長,極扁薄,頭上翹,吻端明顯高出背部;頭後背部平直;胸鰭前方體顯著隆起,腹棱自鰓峽直至肛門,呈刀刃狀,吻尖,口大,上位,口裂幾乎與體軸垂直;下頜突出,前端呈鉤狀,嵌入上頜的缺刻內,無須,鱗極細密,體端排列極不規則;側線平直,側線鱗稍大,為108~110枚。背鰭位後,與臀鰭相對;臀鰭基長,鰭條超過20;胸鰭長於頭長,末端尖;腹鰭短小,位近腹棱;尾鰭大,深分叉。背部青灰色,其餘銀白色;各鰭淡黃色。

大鰭魚主要棲息於東南亞平原區清澈的河流內,喜生活於水的上層,為肉食性魚類。在東南亞地區大魚體長達500毫米以上,在我國雲南景洪曾捕獲體長280毫米的個體。

大烏桕蠶

大烏桕蠶又名大山蠶,屬於吐絲結繭的昆蟲之一。

當想吸引配偶時,雌性大烏桕蠶會釋放出一種叫作信息素的化學物質。其他的動物覺察不到這種物質,而雄性大烏桕蠶的頭部具有一些特殊的感覺器官,它們的觸須能將這些信號接收下來。雄性大烏桕蠶的觸須大而柔軟,狀如羽毛,有多達1萬個接收器,非常敏感。利用它們,雄蟲能收集到雌蟲遠在1.5千米以外釋放出的化學信號。

大型真菌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質或膠質的子實體或菌核,大多數屬於擔子菌亞門,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常見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針菇、雙孢蘑菇、平菇、木耳、銀耳、竹蓀、羊肚菌等。它們既是一類重要的菌類蔬菜,又是食品和製藥工業的重要資源。

達 氏 鱘

達氏鱘體長呈梭形,頭呈楔形,背麵粗糙。吻較短,前端尖細。口下位,橫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麵具須2對。眼小(較中華鱘相對為大),鼻孔、鰓孔均大。鰓蓋膜與鰓峽相連。左右鰓孔分離。體被5行骨板狀硬鱗,鱗間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與中華鱘相似,但成魚體長較短,體重較輕。鰓耙呈三角形薄片狀,33-54枚。體背及側麵青灰色。腹麵灰白色。鰭青灰色,邊緣白色。生長速度較快。生殖群體雄性4~7齡、雌性5~8齡達性成熟,一般體長0.8~1.0米,體重5~10千克。產卵季節在10~11月,少數延至12月。性成熟個體在繁殖季節上溯至上遊、江河主河道產卵,卵為沉性和粘著性。卵粘著在產卵場的石礫灘底發育。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類和腐植質等。幼魚以水生寡毛類、蜻蜓幼蟲、雙翅目幼蟲、搖蚊幼蟲和小魚等為食;較大幼魚和成魚以腐植質和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產卵期一般停食。

大 頭 鯉

大頭鯉的體形與鯉魚十分相似,但頭部較寬大,所以得名“大頭鯉”。

大頭鯉體形似鯉,尾柄細長。體長9~12厘米,最大體重可達2千克。頭特別大而寬,頭長大於體高和背鰭基長;頭背寬而平坦。口闊且大,亞上位,弧形,口裂顯著傾斜,口寬大於吻長,無須。下咽齒主行第二枚齒齒冠具2~5道溝紋。鰓耙排列甚細密,在48個以上,其長度超過鰓絲長。鱗大,側線鱗34~37個。背鰭和臀鰭均具帶細鋸齒的硬刺。背、腹鰭起點相對或背鰭稍長,背鰭基長,鰭條短,外緣深凹,胸、腹、臀鰭均大;胸鰭達腹鰭。尾鰭下葉為橘紅色。背鰭的起點大約於腹鰭相對,距尾鰭的基部比距吻端的距離略近。背鰭頜臀鰭硬刺的後緣均具鋸齒。尾鰭呈深叉狀。鰾具2室。

大頭鯉喜歡生活在水深而水質較清澄的水體中上層,對惡劣環境耐受力差,若水質混濁或離開水體則易死亡。性活躍,遊泳迅速。食性較單一,大小個體的食性差異不大,幾乎均以大型浮遊動物中的枝角類和橈足類為食;有時也雜食些矽藻、絲狀藻和龜甲輪蟲等,但數量很少。

大眼卷口魚

大眼卷口魚屬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卷口魚屬。大眼卷口魚體呈圓筒狀,頭後隆起,腹麵較平直,尾柄粗短。頭短而寬。吻圓鈍,10餘條具側枝的流蘇,流蘇短小,其基部具多數圓錐狀小乳突。下唇邊緣和腹麵有許多短須狀突起。口小,下位,呈“∏”型。上頜尖,與吻皮分離;下頜圓,與下唇分離;上下頜邊緣均具發達的角質。須2對,短小;吻須較長,末端至多伸達眼前緣。眼大。側線平,側線鱗37~41個。背鰭無硬刺,其起點近吻端;臀鰭長。體暗綠色,背及頭部色深,腹部白色,各鰭灰色。老鼠魚,頭尖,紅眼,唇前留須,與老鼠像,因而得名。喜靜不喜動,終日臥於水草葉上,作呆滯狀,缺氧時方才衝向水麵,遊速迅猛,群魚為之一驚。

大理裂腹魚

大理裂腹魚又名大理弓魚,屬於鯉形目鯉科。大理裂腹魚體長180~285毫米。頭小,嘴略尖。身體側扁或略側扁,背緣隆起,腹部滾圓。背部及側部被細鱗,胸部及前腹麵裸露無鱗。全身銀白閃亮,背部泛青光。大理裂腹魚在靜水中覓食,食物以浮遊動物為主。產卵時要求流水環境。分布於雲南大理洱海中,中國特有種。質細嫩,味道鮮美,有重要經濟價值。由於近年來洱海引入外來種與大理弓魚之間的競爭劇烈,同時山溪小河築堰引水,大部分產卵場遭到破壞,致使其數量銳減,成為瀕危物種。需加強保護並積極馴養繁殖以恢複其數量。

電鰩發電

電鰩身體內部有一種奇特的放電器官,可以在身體外麵產生很強的電壓。這個電器分布在電鰩的胸腹部兩側,樣子像兩個扁平的腎髒,是由許多蜂窩狀的細胞組成的,它們排列成六角柱體,叫“電板”柱。電鰩身上共有2 000個電板柱,有200萬塊“電板”。這些電板之間充滿膠質狀的物質,可以起絕緣作用。每個“電板”的表麵分布有神經末梢,一麵為負電極,另一麵則為正電極。電流的方向是從正極流到負極,也就是從電鰩的背麵流到腹麵。在神經脈衝的作用下,這兩個放電器就能把神經能變成為電能,放出電來。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可是,由於數量很多,就能發出很強的電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