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鰩的每一個電板,隻是肌纖維的變態。發電器官是從某些鰓肌演變而來的,在演變發生過程中解除了腮肌原來的職務,而承擔了新的作用——發電。
發電器最主要的樞紐是器官的神經部分,電鰩能隨意放電,放電時間和強度,它完全能夠自己掌握。電鰩還能夠按照自己的需要,在10~16秒的時間裏,每秒鍾放電150次,每次放電電壓有80伏特。南美電鰩放出的電壓小些,隻有38伏特。非洲最大的電鰩能產生220伏特的電壓,功率達3 000瓦,足足能夠擊斃大魚。
電鰩是用發電器官來殺死或麻痹獵物的。在梯斯河口捕到的兩條電鰩,其中一條的胃中有一條900克重的鰻鱺和一條450克重的鰈魚;另一條的胃中有一條重2 200多克的鮭。所有這些被獵食的魚,身上都有傷痕。電鰩發出的電流強度有強有弱,這同電鰩的大小和電板的多少有關係。人如果不小心踩著海底的電鰩時,它放出的電足夠將一個成年人電倒。
動物能預感死期
在自然界中,有不少動物具有預知自己死期的本領。
獅子若患上重病,便照例要躲進一個平日沒有涉足過的洞裏,並準備好食物放在身邊,食物吃完之日,便是獅子死亡之時。大象預知自己將要死後,會選擇一塊最神秘的地方,到那裏去等死。生活在剛果高原的黃毛狼,它們在臨死前,都要挖好墓穴,一旦跳進了墓穴,不出半天就死在裏麵。
動物能預知自身的死期,這是由它們的生理變化引起的。也就是說,動物有了病,生理就發生變化,它們根據這種變化的強烈程度,能預感到自己的死亡。動物預知自己死期,並不神秘。
雕
鳥綱,隼形目,鷹科,雕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別名黑雕、花雕、小花皂雕。雄鳥體長63厘米,雌鳥約70厘米。體羽暗栗褐色,背麵有金屬光澤。尾上、尾下覆羽均綴以白色和棕白色,趾黃色、爪黑色。棲息於草原及濕地附近的林地,多在飛翔中或伏於地麵捕食,取食魚、蛙、鼠等動物,也食金龜子、蝗蟲。在高山岩石或喬木上築巢,用樹枝、樹皮築成盤狀,每窩產卵1~3枚,多為2枚,卵呈淡白色,大小為61~51毫米。孵化期42~44天。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及新疆。繁殖於俄羅斯南部、西伯利亞南部、土耳其、印度西北部及北部、中國北方;越冬於非洲東北部、印度南部、中國南部及東南亞至印度尼西亞。繁殖於中國北方,越冬或遷徙經中國南方,不常見但定期出現。
單 倍 體
由一個染色體組所構成的個體稱為單倍體,相當於二倍體的半數體。它的基本性狀雖然和二倍體相同,但一般比較小,而且比較纖弱,植物的單倍體幾乎都不能形成種子。由於單倍體中沒有同源的染色體,所以在減數分裂時僅僅出現一價染色體,它們分向二極;不過也有全部一價染色體移向一極仍舊保持完整的染色體組,這時就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產生種子;但是多數情況下由於子細胞內含有的染色體組不完全,所以也就成為高度不育的原因。
單倍體育種
單倍體育種是利用花藥培養等方法誘導產生單倍體,並使其單一的染色體各自加倍成對,成為有活力、能正常結實的純合體。它在遺傳上是穩定的,不再分離,相當於同質結合的純係。而從雜交到獲得不分離的品係隻需要兩個世代的時間。1921年,A.D.伯格納在曼陀羅中發現了單倍體植株。此後,人們又發現了一係列自發產生的單倍體。60年代,有許多人工誘導單倍體植株的方法問世,大大地縮短了雜交育種的時間。
從1970年開始中國應用單倍體育種方法,已成功地培育出小麥、小黑麥、小冰麥、玉米、辣椒、油菜等花粉植株,有些品種在世界上還是首創。其中春小麥新品種花培1號,經雲南等地試種,表現出抗寒、早熟、多穗、質好等優點。
蛋 白 質
機體組織細胞成分主要為蛋白質,體液也含蛋白質。蛋白質的營養作用在於它的各種氨基酸。組成食物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餘種,其中有數種不能在人體與動物體內合成,而必須獲自食物,這些氨基酸被稱為“必需氨基酸”,即蛋氨酸、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纈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此外,幼兒生長還需組氨酸,禽類如雞還需精氨酸和甘氨酸。除這些必需氨基酸以外的其他氨基酸,因為都能在機體內合成,故被稱為“非必需氨基酸”。
各種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與含量是不相同的。有的蛋白質缺少某種必需氨基酸,如明膠蛋白不含色氨酸,玉米膠蛋白不含賴氨酸。因此,評價一種食物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主要應視其所含的各種必需氨基酸量是否能滿足機體的需要。不足時,機體就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質,其他種氨基酸隻能經脫氨代謝,生成糖(糖原異生)和作為燃料供給熱能。由此可知,食物蛋白質的氨基酸模式是決定其質的優或劣的關鍵。現在國際上以全雞蛋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或人乳中必需氨基酸模式,或根據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量提出的假設模式,作為評價食物蛋白質營養價值的標準。這就是所謂蛋白質營養價值的評價法。另外,還有生物評價法,是根據食物蛋白質在機體內的利用率作出營養評價。常用的有“蛋白質生理價值”(為體內存留氮量與吸收氮量的百分比)、“淨蛋白質利用率”(為體內存留氮量與攝入氮量的百分比)、或“蛋白質效能比值”(為攝入每克蛋白質的體重增加量)。
蛋白質變性
蛋白質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這種現象稱為蛋白質變性。
變性作用是蛋白質受物理或化學因素的影響,改變其分子內部結構和性質的作用。一般認為蛋白質的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有了改變或遭到破壞,都是變性的結果。能使蛋白質變性的化學方法有加強酸、強堿、重金屬鹽、尿素、乙醇、丙酮等;能使蛋白質變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熱、紫外線照射、劇烈振蕩等。
多肽藥物
酶法多肽這一名詞起源於中國多肽科學家鄒遠東。他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質獲得了多肽,並在世界上首先實現了工業化生產,而且形成了產業化,他將用酶法獲得的多肽定名為酶法多肽。
一個多世紀以來,多肽科學一直局限和重視多肽激素(多肽藥物)的研發、生產,出的產品也不少,如幹擾素、人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丙種球蛋白、白細胞介素Ⅰ、白細胞介素Ⅱ、白細胞介素Ⅲ、胸腺肽、腫瘤細胞壞死因子等。這些多肽藥物(多肽激素)是用來治病的,隻有有病的人才能吃,而且一種藥物隻能治一種病,無病的人是不能吃的。治病用藥時還需特別小心,因它們基本上是從動物的腺體、組織和血液中分離提取的,弄不好會出現排異(過敏)反應,嚴重的會出現死亡。但隻要對症和小心使用,多肽藥物(多肽激素)的治療作用及效果是比較確切的。
多克隆抗體
多克隆抗體是由抗原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學反應,由機體的漿細胞合成並分泌的與抗原有特異性結合能力的一組球蛋白,這就是免疫球蛋白,這種與抗原有特異性結合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就是抗體。
抗原通常是由多個抗原決定簇組成的,由一種抗原決定簇刺激機體,由一個B淋巴細胞接受該抗原所產生的抗體稱之為單克隆抗體。由多種抗原決定簇刺激機體,相應地就產生各種各樣的單克隆抗體,這些單克隆抗體混雜在一起就是多克隆抗體,機體內所產生的抗體就是多克隆抗體;除了抗原決定簇的多樣性以外,同樣一類抗原決定簇,也可刺激機體產生IgG、IgM、IgA、IgE和IgD等五類抗體。
東北生物標本館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標本館始建於1954年,是目前東北地區標本保藏量最大、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生物標本館。現藏有各類標本52.1萬份。其中,維管束植物標本26萬份,苔蘚標本12萬份,地衣標本3萬份,高等真菌標本1.5萬份,昆蟲標本6萬份,病害標本1萬份,微生物菌種2.5萬株,木材標本1千份及土壤標本2萬份。此外還收藏生物分類區係方麵的文獻資料一萬多冊。
對 節 葉
對節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厘米。莖方形,下部紅褐色,被淡褐色細柔毛。葉對生,有長柄;葉片卵狀橢圓形,長7~12厘米,寬3~4.5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楔形,偏斜,下延,邊緣有淺鋸齒,上麵散生短毛。花序梗腋生,苞片大,卵形;萼5深裂,裂片線形,長1~1.2厘米;花冠紫藍色,內麵有深色斑紋。對節葉生於水邊或陰濕草地。
代謝工程學
代謝工程學來自於發酵學,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或是分子生物學技術,將生體內之代謝路徑改變,通常改變生體內化學反應之酵素。代謝工程技術目前以微生物利用為主,改變工業微生物之代謝路徑,生產所需要的化學物質,如抗生素。
毒蘑菇
食用菌含有高於一般蔬菜的蛋白質,其中不僅具有常見的氨基酸,而且大多數種類含有人類身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食用菌還富含B1、B2等多種維生素和礦質營養,其中至少有30種還具有抗人體腫瘤的活性。而毒蘑菇是食用菌大家族中的害群之馬。
縱觀有關書籍記載,誤食毒菇發生中毒的現象屢有發生。有關專家認為,一方麵跟采食者麻痹大意、草率從事有關。有些人不熟悉當地野生菌蕈的種類、形態特征及其分布狀態,初來乍到,憑其在其他地方積累的采菇經驗誤食毒菇。有些人土生土長,自以為對當地菌蕈狀況了如指掌,但他們不太了解原來可吃的蘑菇,年代一久會變為毒蕈;有的蘑菇對有些人有毒,另外一些人吃後卻安然無恙;還有的毒蕈隻是天天食用才會中毒。他們不知道一種毒菇常含有多種毒物,一種毒物又往往存在於多種蘑菇中,如采食時期不同,食後危害症狀變化頗大;更不知道吃蘑菇人的體質、飲食習慣常跟是否中毒及中毒程度輕重有關,所以對同一種野生蕈,因為吃的方式改變了就會意料不到中毒,這是完全可能的。
此外,這些情況也並沒有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國內外至今仍然經常流傳一些欠科學的說法和做法。比如,有的根據菌蕈的形狀特征,提出顏色鮮豔形狀好看的或菌蓋上長疣或條紋奇特的菌蕈有毒;有的根據地菌體的味道,認為凡是有腥、辣、苦、麻、臭的或散發刺激性、不愉快氣味的有毒;有的說,不生蛆、不生蟲的有毒;有的說菌體破損後傷口容易變顏色的有毒;也有的說,煮時使銀器或大蒜、米飯變黑的有毒;此外,還有人嚐試從菌體生長的生態小環境推測有沒有毒。說法不一,難以下一個定論,所以對於不認識不了解的蘑菇千萬不要食用。
地龜
地龜生活於山區叢林、小溪及山澗小河邊。它是半水棲龜,不能進入深水(水位不能超過龜殼自身高度的2倍)區域,否則,將有被溺水的可能。
地龜體形較小,成體背甲長僅120毫米,寬78毫米。其頭部淺棕色,頭較小,背部平滑,上喙鉤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側沿眼至頸側有淺黃色縱紋。背甲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具三條脊棱,前後緣均具齒狀,共十二枚,故稱“十二棱龜”。腹甲棕黑色,兩側有淺黃色斑紋,甲橋明顯,背腹甲間借骨縫相連。後肢淺棕色,散布有紅色或黑色斑紋,指、趾間蹼,尾細短。卵生,6~8月產卵。
雌龜的腹甲平坦,尾短,泄殖孔距腹甲後緣較近;雄龜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長且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後緣較遠。低溫保存花粉
1886年,曼根等研究了80多種植物花粉在室溫條件下的壽命。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冷凍技術研究體係的發展日益加速,在低溫、超低溫(-196℃)條件下較長時間地保存植物花粉和建立花粉庫已變為現實。日本在建立的花粉庫中,桃的花粉保存10年還有生命力。至1980年,該庫已保存桃的60個栽培品種和品係的花粉。中國自80年代開始研究玉米、麥類、桃、梨等花粉的保存技術,已取得顯著的進展,在超低溫保存玉米花粉和桃、梨花粉冷凍前的預處理方麵,處於國際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