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非 洲 象
非洲象是陸地上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和雌性非洲象呈二態性(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征上都有所不同)。雄性肩高約3米(9.8英尺),重約5 000~6 000千克(11 000~13 200磅),而雌性肩高約2.5米(8.2英尺)重約3 000~3 500千克(6 600~7 700磅)。平均壽命60~70歲。非洲象的皮膚厚厚的,呈灰色或棕灰色,皮膚上長有剛毛和敏感的毛發。為了保護皮膚不受陽光灼曬或蚊蟲叮咬,非洲象經常在泥中打滾,或用它們的鼻子在身體上噴灑泥漿。非洲象體形大過於亞洲象,最長可達1.5米(4.9英尺)的扇子一樣的耳朵也比亞洲象的大。非洲象的背上還有一道凹進去的曲線。雌性和雄性非洲象都長有象牙,非洲象的象牙一生都在生長,所以年歲越大象牙越大。非洲象使用象牙采集食物、搬運、作為攻擊武器。
非洲象用它們的鼻子來聞、吃、交流、控製物體、洗澡和喝水(它們並不直接通過鼻子喝水,而是用鼻子吸水再噴入口中)。非洲象鼻子的前端有兩個像手指一樣的突出物(亞洲象隻有一個)來幫助它們控製物體。
非特異性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種的免疫,是機體在長期的種係發育和進化過程中,不斷與外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異物接觸與作用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係列防衛機製。其特點是:
(1)先天就有、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因此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2)作用廣泛,無選擇性,對許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異物均有一定的免疫力。
(3)具有種的差異性。即人與動物對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其產物可有天然的不感受性。
(4)在抗感染免疫中出現早,作用快,而且反應強度相對穩定,不因接觸某一抗原物的次數多少而有所改變。
組成非特異性免疫的成分很多,主要包括機體的屏障結構、吞噬細胞係統、補體係統及體液中的其他抗菌物質等。非特異性免疫是特異性免疫的基礎,是進行人工免疫的基本條件。在抗感染免疫中,首先是非特異性免疫發揮作用;隨著特異性免疫的形成,兩者互相配合,擴大免疫作用。因此,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是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一個重要方麵。
非洲豬瘟病毒
非洲豬瘟病毒(ASFV)的DNA端交叉連接,病毒粒有一個依賴於DNA的RNA多聚酶。在豬的單核細胞生長適應後,可在多種細胞中繁殖,常用Vero細胞株培養病毒。病毒粒有紅細胞吸附性。在非洲至少有8個血清型,歐洲還有一個型。由於病毒變異,現有許多亞臨床慢性病例出現。非洲豬瘟症狀似古典豬瘟,但兩者無血清學關係。受感染豬長期帶病毒。還無預防本病的良好疫苗。本病見於非洲、南歐、西歐、古巴、中美洲。
腐生
腐生是生物體獲得營養的一種方式。凡從動植物屍體或腐爛組織獲取營養維持自身生活的生物都叫“腐生生物”。大多數黴菌、細菌、酵母菌及少數高等植物都屬“腐生生物”。土壤中的腐生生物的有氧分解作用,是物質循環的必要環節。
典型的腐生生物有蘑菇、香菇、木耳、銀耳、猴頭、靈芝等,它們大都生活在枯死的樹枝、樹根上或富含有機物的地方。曲黴、青黴等黴菌也都是腐生生物,它們的身體是由菌絲構成。蚯蚓也是腐生生物。腐生黴菌大多可以致病。
複總狀花序
複總狀花序是無限花序的一種。主花軸分枝,每個分枝均為總狀花序,故稱複總狀花序。又因整個花序形如圓錐,又稱圓錐花序。如水稻、燕麥等的花序。GGG
蓋度比
蓋度比CR(Coverage Ratio)指某種群的蓋度/樣方中最大蓋度種群的蓋度。
蓋度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麵積占樣地麵積的百分比,即投影蓋度。
後來又出現了“基蓋度”的概念,即植物基部的覆蓋麵積。對於草原群落,常以離地麵2.54厘米高度的斷麵計算;對森林群落,則以樹木胸高(1.3米處)斷麵積計算。蓋度可分為分蓋度(種蓋度)、層蓋度(種組蓋度)和總蓋度(群落蓋度)。林業上常用鬱閉度來表示林木層的蓋度。通常,分蓋度或層蓋度之和大於總蓋度。群落中某一物種的分蓋度占所有分蓋度之和的百分比,即相對蓋度。某一物種的蓋度與蓋度最大物種的蓋度比稱為蓋度比。
高爾基體
高爾基體是由許多扁平的囊泡構成的以分泌為主要功能的細胞器,又稱高爾基器或高爾基複合體,在高等植物細胞中稱分散高爾基體。最早發現於1855年,1898年由意大利人卡米洛·高爾基在光學顯微鏡下研究銀鹽浸染的貓頭鷹神經細胞內觀察到了清晰的結構,因此定名為高爾基體。因為這種細胞器的折射率與細胞質基質很相近,所以在活細胞中不易看到。高爾基體從發現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其中一半以上的時間是進行關於高爾基體的形態甚至是它是否真實存在的爭論。細胞學家賦予它幾十種不同的名稱,也有很多人認為高爾基體是由於固定和染色而產生的人工假像。直到20世紀50年代應用電子顯微鏡才清晰地看出它的亞顯微結構。它不僅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而且也存在於原生動物和真菌細胞內。
歌唱家猿猴
猿猴大都生活在樹林裏,最早用雙臂在枝幹上東蕩西躍,攀緣往來。後來,它們的前臂變得慢慢能撿拾東西或握東西了,甚至會操縱物體。有些猿猴從樹上轉到地麵生活後,兩臂已經顯露出能使用簡單工具和武器的能力。
猿猴是人類的近親,生理方麵有些同人相似,它們會發出各種叫聲,甚至會表達一定的“感情”。
猿猴是猴類的歌唱家,每當晨星初落,天剛破曉時,一聲猿啼劃破了寂靜的長空。接著此啼彼鳴,群猴們蹲在樹枝上一齊唱起“迎晨曲”來,直唱到太陽從東方升起。音調高亢嘹亮,其他猿群便四下呼應,猿猴的歌聲響徹山穀。它們停了唱,唱了停,啼聲連綿不斷,就如大合唱團在歌唱一般。
狗
狗是人類忠誠的朋友。狗是人最早馴化了的家畜,同人的關係由來已久。狗具有許多先天的特殊性能,有高度發達的神經係統,所以狗對環境感覺靈敏。它們嗅覺特別發達,因此警犬被廣泛用於各種刑事案件的偵察活動。有關的研究結果表明,人的嗅覺細胞隻有500萬個,覆蓋著鼻腔上部黏膜的一小部分,麵積僅有5平方厘米左右;而狗的嗅覺細胞大約為12 500萬~20 000萬個,有的品種數量還要多,例如一種牧羊狗的嗅覺細胞竟達22 000萬個,這些嗅覺細胞在鼻腔上占的麵積達150平方厘米左右。狼狗的嗅覺靈敏度比人高出40倍以上,而且其鼻孔長而大,適合於分析空氣中的微細氣味,有的嗅覺極為靈敏的品種,其嗅覺甚至比人靈敏100萬倍以上。據專家測定,狗能感覺到200萬種物質發出的不同濃度的氣味。一般每立方厘米的空氣中含有268億億個氣體分子,隻要其中有9 000個油酸分子,狗就能嗅出味來。在一桶水中滴入數滴碳酸,狗也能分辨出來。有人還發現,狗對人腳汗中的脂肪酸十分敏感,如果每天人的每隻腳分泌的汗液為16立方厘米,其中千分之一穿過鞋底透出來的話,狗就可以嗅出人的蹤跡。
狗的聽覺係統也很發達,能聽到10萬赫以上的聲音,而人隻能聽到3萬赫以下。狗的視力在夜間比人強,狗的肌肉、骨骼也很發達,使它特別健跑。
蟈蟈
“蟈蟈”是非常典型的昆蟲——它的身體分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長著單眼和複眼、口器和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足,有兩對翅。消化係統和生殖係統位於腹部。骨骼長在身體外部。外骨骼為柔軟的內部器官支起了一層防護鎧甲。
蟈蟈兒有三種:草蟈蟈兒、山蟈蟈兒和麥茬蟈蟈兒。
山蟈蟈兒也叫鐵蟈蟈兒,顧名思義,其個頭大,顏色深,叫聲響,特皮實,雄蟈蟈兒還有兩道若明若暗的金眼圈兒。
蟈蟈兒是一種雜性動昆蟲,以雜草灌木的嫩葉和各種小昆蟲為食,森林害蟲對它望而生畏,同時,它們又為各種鳥類所喜食。
古生物學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及其發展的科學。古生物學全麵地研究了古代生物的形態、分類、生活方式、生存條件和地史分布等,古生物學還闡明了生物進化發展的基本途徑和規律。
古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從岩層中發掘出來的化石。通過對化石的考察,配合對含化石岩層的了解以及其他一些有關地質問題的研究,就能解釋古代生物中的各類問題。古生物學研究中最著名的就是驗證大陸漂移學說。另外,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生活著不同的生物,也沉積著不同的沉積物,通過對其中化石的研究,可推斷當時的古地理和古氣候,而且有些礦產,如煤、石油等的形成與生物密切相關,通過研究可了解這些礦產的成因。
光敏色素
光敏色素是存在於高等植物的所有部分,是植物體本身合成的一種調節生長發育的色蛋白。由蛋白質及生色團兩部分組成,後者是4個吡咯分子連接成直鏈,與藻膽素類似。光敏色素不是開花刺激物,但可以促發開花刺激物的形成,或激活或合成開花刺激物,為一種間接作用。所有具光合作用的植物(光合細菌除外)均含有,含量極低。從不同植物中分離出的光敏色素,分子量範圍為120~127千道爾頓。
光敏色素的類型
光敏色素有兩種類型(近代研究認為還有若幹中間型):一為紅光吸收型(Pr),最大吸收峰在666納米;另一為遠紅光吸收型(Pfr),最大吸收峰在730納米,兩者可以很快的相互轉變,Pr為生理活躍型。它以Pr狀態合成,並在黑暗中積累,所以黃化幼苗中有Pr無Pfr。在紅光或白光照射下,大多數Pr轉變為Pfr。Pfr可發生降解、在暗中緩慢的逆轉為Pr及參與反應。因此,Pr在光中的總量比暗中少得多,有實驗指出,在暗中生長的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幼苗中的含量比生長在光下的幼苗高出30至100倍,在純溶液中,用紅光照射後,Pfr為81%,Pr為19%。遠紅光照射後,幾乎所有Pfr轉變為Pr,Pfr僅留存2%。在日光下由於Pr吸收紅光比Pfr吸收遠紅光更為有效,所以在自然光照下,Pfr比Pr為多,Pfr約占總量的60%。2者的比例隨太陽的入射角、雲層厚薄及地上林冠的變化而變化。曾有人指出生理活躍型的Pfr與另一未知物(X)形成複合物[Pfr·X]。由於X化學性質以及*2者比例的不同,[Pfr·X]複合物將引起種種生理反應,如控製開花、打破某些需光種子休眠、下胚軸彎鉤的伸長、幼葉和子葉變綠及展開、含羞草的感震運動和抑製花色素苷的形成等。
共建種生物群落
建群種是優勢種中的最優者,即蓋度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物種。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種隻有一個,則稱為“單優種群落”。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種,就稱為“共優種群落”或“共建種群落”。熱帶森林幾乎全是共建種群落,北方森林和草原,則多為單優種群落,但有時也存在共優種,如由貝加爾針茅和羊草共建的草甸草原群落。
骨唇黃河魚
骨唇黃河魚屬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黃河魚屬。俗稱:大嘴鰉魚、鰉精、小花魚、黃河魚。骨唇黃河魚體長,稍側扁,頭錐形,吻略突出,口下位,橫裂;下頜角質發達並向口腔內部傾斜,形成不很銳利的截形前緣;下唇較發達,不分葉,表麵光滑無乳突;唇後溝連續,兩側深,中間淺,無須,眼稍大,體裸露,僅在肩處有少數不規則的鱗片和腹、臀鰭間的臀鰭。側線鱗在體前部為皮褶狀,後部不明顯。背鰭硬刺強,具深鋸齒,起點位於體的前半部,在腹鰭起點之前;尾鰭呈尖叉狀。體背側灰褐色帶黃,腹側銀白,體側具少數暗斑塊,各鰭淺灰色或黃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