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結節

結核結節是指有纖維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球形幹酪樣壞死灶,直徑2~5厘米。結核結節是在細胞免疫的基礎上形成的,由上皮樣細胞,郎罕巨細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細胞和少量反應性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構成。KKK

口器

口器是節肢動物口兩側的器官,有攝取食物及感覺等作用。昆蟲口器由頭部後麵的3對附肢和一部分頭部結構聯合組成,主要有攝食、感覺等功能。蜘蛛的口器包括兩對附肢(蜘蛛不是昆蟲,為蛛形綱),昆蟲的口器包括上唇1個,大顎1對,小顎1對,舌、下唇各1個。上唇是口前頁,1塊(其內有突起,叫上舌)。舌是上唇之後、下唇之前的一狹長突起,唾液腺一般開口於其後壁的基部。大顎、小顎、下唇屬於頭部後的3對附肢。

闊葉紅鬆林

闊葉紅鬆林是中國東北東部山區的地帶性森林植被,是溫帶針闊混交林的典型代表,和全球同緯度地區的森林相比,以其建群種獨特、物種豐富及含有較多的亞熱帶成分而著稱。在闊葉紅鬆林中,針葉樹種主要是紅鬆,闊葉樹種主要有紫椴、蒙古櫟、水曲柳、春榆、裂葉榆、大青楊及槭屬的色木槭、擰勁槭等,這些都是長白植物區係的代表種。其中紅鬆、水曲柳、春榆和白樺等屬於第三紀孑遺種,表明其植物區係的古老性,屬第三紀植物區係係統。

恐龍“活”起來

霸王龍生活在距今6 500萬年至6 800萬年以前,生活在北美洲,每隻腳上隻有3個爪子,走得很快,約每小時走30多千米,滿嘴有50個鋸形牙齒,每個牙齒有6寸多長,它們就是用這種巨牙捕食動物的,霸王龍喜歡吃的動物有鴨嘴恐龍、三角恐龍以及其他食草動物等。

英國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近日展出了一個新的霸王龍模型,該模型是由日本的一家公司製造的,長23英尺,高近14英尺,造價33萬美元。這個模型可不是一般的模型,它與眾不同,不僅能夠活動,還能發出可怕的吼叫,這還不算什麼,更奇的是它還發出氣味。

霸王龍是一種凶猛的大型食肉動物,所以它身上的氣味應該很複雜,真的不太容易“複製”出它原有的氣味。霸王龍的氣味是由沼澤地的腥味、酸辣味以及泥土的氣味混合而成的氣味。

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是現存最大的蜥蜴,在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小島上能發現科莫多巨蜥。這些小島最大的也不過長32千米,寬19千米。科莫多巨蜥是一種巨大的蜥蜴。成年雄性科莫多巨蜥大約有3米長,136千克重。

科莫多巨蜥生活在岩石或樹根之間的洞中。每天早晨,它們鑽出洞來覓食。它們的舌頭有分叉,能辨別氣味,不斷地吐進吐出。通常情況下,它們都盡量找那些已經死去的動物為食,但也會捕殺豬、羊、鹿等動物,還攻擊過一些獨行的小孩。

在一群科莫多巨蜥中,通常年長而且體形較大的優先進食。它們會用強壯的尾巴擊打年幼者,使之不能接近食物。科莫多巨蜥進食時狼吞虎咽,盡其食量而吃。有時吃得太多,以至於不得不歇上六七天來消化食物。

考拉也要計劃生育

提起澳大利亞,人們就會想到考拉,可是有誰知道這種動物也麵臨著滅亡的危險呢?說起來令人不可思議,正是人類的好心幫了倒忙。

早在上個世紀初,由於人類過分的捕獵,考拉行將滅絕,澳大利亞對大規模獵殺考拉的行為深表震驚,於是下令對考拉進行保護,把考拉集中到獨立的保護林中或是小島上加以保護,由於沒有人類和其他的大型動物對它們進行威脅,而且有足夠的桉樹為它們提供食物,所以考拉數量便迅速恢複起來。

考拉數量增長得太快了,每三年數量就增加一倍,可是這種動物隻吃桉樹葉,澳大利亞的桉樹越來越少,種植新樹苗顯然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這種狀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桉樹林早晚有一天會消失,而隻吃桉樹的考拉的命運就可想而知。

目前在澳大利亞正在采取兩種保護措施,一是為考拉建立新的生活區,再就是對考拉施行絕育手術,這兩項措施看起來都比較“人道”,但後一種措施卻遭到動物保護者的極力反對。

澳大利亞考拉基金負責人德波拉·塔伯特就認為,與其給考拉施行絕育手術,不如想辦法多種些桉樹。“任何一種動物,如10年沒有後代出生,那麼這種動物就會滅絕,到那時我們該怎麼辦?”

糠椴

糠椴屬椴樹科,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皮灰白,葉互生,卵圓形,長8~15厘米,寬7~14厘米,端銳尖,葉基淺心形,葉緣粗鋸齒,有長尖,葉背密生白色毛。聚傘花序下垂,苞片長5~15厘米,花瓣黃色。果實球形,徑5毫米。

抗氰呼吸

大多數生物包括部分植物的有氧呼吸會被一些能與細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鐵原子結合的陰離子強烈地抑製。這些陰離子中以氰化物(CNi-)和疊氮物(N3-)最為有效。此外,一氧化碳(CO)也能與鐵原子形成極強的複合物而阻礙電子的傳遞和毒害呼吸作用。但是對於一些植物組織,在細胞色素氧比酶抑製劑存在時呼吸作用仍然進行,這類抑製劑對呼吸作用的影響並不大。這時的呼吸作用稱為抗氰呼吸。

當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受到抑製時呼吸作用仍然進行,這是由於抗氰線粒體的由子傳遞途徑中存在一條較短的電子傳遞支路。這一分支起始於泛醌輔酶Q,經黃素蛋白至末端氧化酶。這個電子傳遞支路稱為交替途徑,末端氧化酶稱為交替氧化酶。交替氧化酶對二氧化碳(O2)的親和力很高。但相對細胞色素氧化酶來說,交替氧化酶對二氧化碳(O2)的親和力稍低些。抗氰呼吸時很少或無氧比磷酸化作用。即主要是釋放熱量,而不是產生ATP。這些熱量對於促進一些植物的授粉作用有一定的生理意義。例如,許多沼澤地帶植物如天南星科植物在早春開花時,環境溫度較低,通過抗氰呼吸放熱,使花器官的溫度大大高於環境溫度,從而保證了花序的發育和授粉作用的進行。此外種子萌發初期的抗氰呼吸有促進萌發的作用。

抗生素的後效應

抗生素的後效應是指細菌在接觸抗生素後雖然抗生素血清濃度降至最低抑菌濃度以下或已消失後,對微生物的抑製作用依然維持一段時間的效應。它可被看作為病原體接觸抗生素後複蘇所需要的時間。

抗生素後效應(pae)是近年來在國內外開始引起學術界關注的新理論,是評價抗生素藥效學的一項新指標,pae可為抗生素更合理用藥提供新的科學依據。pae係指抗生素與細菌短暫接觸,當藥物清除後,細菌生長仍然持續受到抑製的效應,是抗生素對其作用靶細菌特有的效應,它揭示的是抗生素與細菌的相互作用過程。pae的大小是以時間來衡量的,應用菌落計數法計算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細菌恢複對數生長期各自菌落數增加10倍所需的時間差。近十餘年來,國外對pae這一新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將pae作為評價新抗生素藥效動力學的重要參數。

礦 物 質

直到20世紀初發現了維生素,並逐漸闡明了礦物質的重要作用,人類才對營養素有了較全麵的了解。人體內有數十種礦物元素,廣泛分布於全身。目前尚未能證明這些元素全部都具有生理功能。其中少部分元素具有生理功能的,被稱為必需元素。按其在體內的含量又分為大量營養元素和微量營養元素。前者有鈣、磷、鎂、鉀、鈉、氯、硫。後者有鐵、銅、鋅、錳、鉬、鉻、鈷、鎳、釩、錫、碘、硒、矽、氟等。

鈣、磷、鎂是骨骼和齒的主要成分。鎂又是植物葉綠素的重要成分。鈣、磷、鎂的生理功能為:鈣與鎂在肌纖維收縮、神經傳導、激活生化反應中,以及鈣在凝血作用中都起著極重要的作用。磷與能量代謝有關。三磷酸腺苷(ATP)是儲存和釋放能量的重要化合物。鎂為產生三磷酸腺苷的激活物質。鎂、鉀、鈉、氯都是維持體液酸堿平衡和適宜滲透壓的重要電解質。硫為含硫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和胱氨酸,和幾種維生素,如硫胺素、泛酸和生物素的組分。硫與氫組成的巰基在生物反應中有重要作用。

在微量營養元素中,鐵是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為攜帶氧的載體。銅與鐵在血紅蛋白合成中有協同作用。碘是甲狀腺素的主要成分。鉻是糖耐量因子的成分。鈷是維生素B12的成分。已知鋅是40餘種酶的輔基,缺乏時將導致生長停滯和性發育不成熟。錳、鉬、硒也都是酶的成分。氟由於具有防齲齒作用,因此,也是必需元素。其餘的元素如鎳、釩、錫、矽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有缺乏表現,但其機製尚未闡明。必需元素攝入過量時,對機體也可產生不利影響。

昆 明 鯰

昆明鯰屬鯰形目,鯰科,鯰屬。昆明鯰體長,背緣接近平直,前驅短,後軀長而側扁。頭寬鈍,平扁。吻短,圓鈍。口寬大,下頜較上頜長,後端約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密生絨毛細齒;犁骨齒帶中央不連續。須2對,上頜須至多伸達胸鰭基;下頜須細短約可達眼後緣,體無鱗,側線側中位。背鰭很小,起點約位於胸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中點,背鰭條4~6;臀鰭基很長,與尾鰭幾乎相連,僅有一缺刻相隔,臀鰭條61~73;胸鰭鈍圓,胸鰭刺前緣粗糙;腹鰭小,左右鰭基緊靠,鰭條末端伸過臀鰭起點;尾鰭斜截或略凹,上葉較下葉稍長。頭體背側青灰色,有雲狀斑紋,腹部乳白色。

昆明鯰喜歡生活於湖岸多水草處,白天隱於水底,晨昏活潑索食。為肉食性魚類。LLL

裂 峽 鲃

裂峽鲃體長,紡錘形,側扁,腹部圓,無棱,頭較大,約占體長的1/3。吻圓鈍,略突出,吻端光滑。吻皮不發達。口端位,口角達眼前緣,上唇與吻皮之間有1條溝,該溝後伸繞過口角須基部外側向前向內伸折成為唇後溝。左右唇後溝互不相通,口角須長約等於眼徑。鰓峽中央有1條深縱溝達口下方。鰓膜相連且遊離。鱗較大;側線鱗26~29。背鰭最後硬刺上半部軟而下部稍硬且有時有小鋸齒;背、臀鰭外緣均內凹。體銀白色,背側暗綠,背、腹鰭始點間有1垂直黑帶紋。背鰭灰黑,其他鰭橘紅色,尾鰭上下緣黑色。一般體長200~300毫米。成魚雄性的偶鰭、臀鰭及尾鰭為橘紅色外,頭部及體鱗有許多小珍珠狀追星。小魚尾柄中部及尾鰭基也有較明顯的黑色垂直狀紋,在尾部臀鰭基前端上方尚有一圓黑斑。

靈芝孢子粉

靈芝孢子粉是靈芝發育後期彈射釋放出的種子,生物學上稱擔孢子,集中起來後呈粉末狀,通稱靈芝孢子粉,它的利用和研究是近幾年來新發現的。靈芝孢子粉在自然環境下收集非常困難,大約出產100千克椴木靈芝才能收集1千克孢子粉,每個孢子直徑隻有5~8微米,孢子內含有比靈芝更豐富的多糖肽、腺嘌呤核苷、蛋白質、酶類、硒元素等特殊成分,靈芝孢子粉在增強免疫,抑製腫瘤的藥效方麵遠遠超過其母體靈芝。

鏈 黴 菌

鏈黴菌屬是最高等的放線菌。有發育良好的分枝菌絲,菌絲無橫隔,分化為營養菌絲、氣生菌絲、孢子絲。孢子絲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絲和孢子的形態、顏色因種而異,是分種的主要識別性狀之一。已報道的有千餘種,主要分布於土壤中。已知放線菌所產抗生素的90%由本屬產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據氣生菌絲(孢子堆)的顏色、基內菌絲的顏色、可溶性色素、孢子絲的形狀、孢子的形狀和表麵結構等特征,將本屬分為14個種組,每個種組又包括許多不同的種,以此做為鏈黴菌屬各種的鑒定和尋找新的抗生素產生菌的依據。主要代表如產生鏈黴素的灰色鏈黴菌。

量子生物學

量子生物學是運用量子力學的概念、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的科學。主要研究生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和作用方式,生物分子的電子結構與反應活性,生物大分子的空間結構與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