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狗
鬣狗是凶猛的肉食動物,生活在非洲草原上。不論是休息、捕獵、行進或繁殖,鬣狗都是成群結隊進行的。但是,它們構成群體的方式卻極其與眾不同。
其他群居的哺乳動物,例如獅子,雌性之間有血緣關係的組成一群,流浪的雄性可以加入其中。鬣狗則是另一種情況。在任何一個數量達到30隻的狗群中,所有的成年雄狗之間都有血緣關係,而所有的成年雌狗則來自於另一群體。除非其中有幼狗,否則狗群會不斷穿梭在固定的巢區內尋找食物。成年鬣狗共享獵物,但通常讓幼狗先吃。在每群鬣狗中每次隻有一隻雌狗與一隻雄狗一起繁殖後代,同時這一對也領導捕獵活動。
駱駝
駱駝非常適合,或者說適應在晝熱夜寒、缺少水和綠色植物的陸地上生活,例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或中亞的戈壁灘。
駱駝吃各種植物,甚至包括其他動物碰都不碰的荊棘和含鹽的灌木。為尋找食物,它們會長途跋涉。駱駝具有驚人的能力,可以在缺水的情況下行走很長時間。
駱駝在它們的身體組織內貯存水,一隻駱駝在不工作時可以10個月不喝水,隻是到了那時,它會變得又瘦又憔悴。如果找到了水,它可以在10分鍾內喝下135升。那時,它的身體會恢複到正常狀態。
駱駝有兩種:單峰駱駝(大部分分布在非洲和阿拉伯,隻有一個駝峰),雙峰駱駝(來自戈壁沙漠,有兩個駝峰)。駝峰裏貯藏著能量豐富的脂肪。在沒有食物又必須行走的情況下,它們就利用這些脂肪來提供能量。
老虎的棲息地
亞洲北部的東北虎(西伯利亞虎)主要棲息在俄國南部;華南虎僅在中國南部才能夠看到;印支虎棲息在南亞的大部地區;孟加拉虎主要生活在印度;而蘇門答臘虎僅僅生活在蘇門答臘;巴厘虎、裏海虎和爪哇虎在過去的70年內就逐漸滅絕了。
不同種的老虎生活在極不相同的環境中:從南亞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帶一直到西伯利亞的亞寒帶針葉林帶。在印度西北部幹燥的荊棘叢和喜瑪拉雅山角下的高草叢中都能找到它們。甚至在喜瑪拉雅山3000米高的雪地裏仍能找到它們的足跡。所以老虎所能生存的棲息地可以歸結為:任何地形,隻需覆蓋有植被,有大型獵物存在且有水源即可。
瘤胃
瘤胃是反芻動物的第一胃。食草動物反芻時,食物從此處返回口中。瘤胃位於腹腔左側,幾乎占據整個左側腹腔,在它前側部是瘤胃前庭,經噴門與食道相通。
瘤胃內容物瘤胃水含量較高,平均可達85%~90%;幹物質含量較低,平均為10%~15%,瘤胃PH值比較穩定,在5.5~7.5之間。
卵
卵也叫“卵子”,指成熟的單個的雌性生殖細胞。卵的形狀像圓球或橢圓形,一般不能活動,卵內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各種動物的卵的大小相差很大,蚯蚓、寄生蟲的卵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魚卵、蛙卵也很小,但用肉眼能見到;平常吃的雞、鴨、鵝蛋是較大的動物卵。
卵裂
卵裂是指受精卵經過多次連續迅速的細胞分裂,形成許多小細胞的發育過程。每次卵裂產生的子細胞稱卵裂球。卵裂的主要特點是細胞周期短;每次卵裂,核物質重新合成增長,細胞質沒有增長,但其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因而卵裂球幾乎不生長即迅速地進行下次分裂,卵裂球體積越來越小,一旦核質比例達到平衡,細胞分裂速度開始減慢。卵裂後形成的大量小細胞,是便於以後形態發生中細胞的重排、胚層和器官原基的形成和胚體體形的塑造。各種動物卵裂速度相差很大,海膽卵子受精後數小時即形成數千個細胞,蛙1天內形成數千個細胞,而哺乳類1天時尚不能完成第1次卵裂,隨後的每次卵裂也需10~12小時,在脊椎動物中是最慢的。動物卵裂模式和卵內所含卵黃的數量及分布有密切關係,卵黃可阻滯卵裂進行的速度,甚至阻止卵裂麵將細胞完全分開。
鱗式
鱗式指魚鱗的排列方式。鱗式因種而異,成為分類鑒定標準之一。鱗式的寫法是側線鱗數(側線上鱗數÷側線下鱗數)。如,鯉魚的磷式是34~38(5/8)。表示鯉魚的側線鱗數(被側線孔所穿過的鱗片)為34~38片,側線上鱗數(自側線到背鰭前端的橫列鱗)為5片,側線下鱗數(自側線到臀鰭起點基部的橫列鱗)為8片。
磷脂
磷脂是重要的兩親物質,它們是生物膜的重要組分、乳化劑和表麵活性劑(表麵活性劑是能降低液體,通常是水的表麵張力,沿水表麵擴散的物質),磷脂根據骨架的不同可以分為磷酸甘油脂和鞘磷脂。其中,甘油磷脂又可以根據極性頭部集團的不同分為磷脂酰膽堿、磷脂酰乙醇氨、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甘油、甘油磷脂酸等。
淋巴係統
淋巴係統是人體的重要防衛體係,它與心血管係統密切相關。淋巴係統能製造白細胞和抗體,濾出病原體,對於液體和養分在體內的分配也有重要作用。
像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環係統一樣,淋巴係統也是一個網狀的液體係統。淋巴係統裏流通的淋巴液,由血漿變成,但比血漿清,水分較多,能從微血管壁滲入組織空間。
脾髒是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能過濾血液,除去衰老的紅細胞,平時作為一個血庫儲備多餘的血液。
淋巴係統有許多管道和淋巴結,毛細淋巴管遍布全身,收集多餘的液體,輸入兩條總導管:一條是淋巴係統的主幹胸導管,與脊柱互相平行,通向左邊近心髒的一條大靜脈;另一條是右淋巴導管,通向右邊的靜脈。
淋巴係統沒有一個像心髒那樣的泵來壓送淋巴液。新的組織液流入細胞間的空隙中的液體擠入淋巴管。動脈和肌肉的張縮也對淋巴液施加向前的壓力。呼吸作用則在胸導管內造成負壓,使淋巴液向上流而回到血液中去。
兩 棲 綱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是一類原始的、初登陸的、具五趾型的變溫四足動物,皮膚裸露,分泌腺眾多,混合型血液循環。其個體發育周期有一個變態過程,即以鰓(新生器官)呼吸生活於水中的幼體,在短期內完成變態,成為以肺呼吸能營陸地生活的成體。現生的有3目約40科400屬4000種。除南極洲和海洋性島嶼外,遍布全球。中國現有11科40屬270餘種,主要分布於秦嶺以南,華西和西南山區屬種最多。兩棲動物既有從魚類繼承下來適於水生的性狀,如卵和幼體的形態及產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適應於陸棲的性狀,如感覺器、運動裝置及呼吸循環係統等。變態既是一種新生適應,又反映了由水到陸主要器官係統的改變過程。
賴 氨 酸
賴氨酸為堿性必需氨基酸。由於穀物食品中的賴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過程中易被破壞而缺乏,故稱為第一限製性氨基酸。
賴氨酸可以調節人體代謝平衡。賴氨酸為合成肉堿提供結構組分,而肉堿會促使細胞中脂肪酸的合成。往食物中添加少量的賴氨酸,可以刺激胃蛋白酶與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分泌功效,起到增進食欲、促進幼兒生長與發育的作用。賴氨酸還能提高鈣的吸收及其在體內的積累,加速骨骼生長。如缺乏賴氨酸,會造成胃液分泌不足而出現厭食、營養性貧血,致使中樞神經受阻、發育不良。MMM
蟒蛇
蟒蛇是一種巨大的動物,長約10米,重達100千克。除了南美洲長7米、捕食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阿納肯達蟒蛇外,非洲阿達馬瓦(Adamaoua)地區的蟒蛇是世界上最可怕的。
螞蟻
螞蟻是最普通的一種昆蟲,隻要是有土有草的地方,就能找到它們的蹤跡。但是,螞蟻的許多有趣行為與人的社會活動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螞蟻結隊而行,忙忙碌碌地尋找、搬運食物,其實螞蟻還是個種莊稼的能手呢。有一種螞蟻,叫農蟻,它們能耕種自己愛吃的蟻米。農蟻在蟻巢附近播種蟻米之後,為了使蟻米茁壯成長,農蟻會用牙咬去所有其他植物,隻讓蟻米生長。當蟻米成熟後,農蟻會全體出動,把所獲的米粒全都搬運到地下倉庫貯存起來。
在南美洲的切葉蟻還會種蘑菇,它們從樹上咬下新鮮的樹葉,拖回蟻巢內的種植室,把樹葉咬碎後堆成堆,當做培養基,然後在上麵培植一種特殊的小蘑菇菌,就像人在室內人工培育蘑菇一樣。長成的小蘑菇就成了切葉蟻的主要食品。
螞蟻不僅是天才的“種植能手”,而且還是靈巧的“建築師”。蟻巢是螞蟻群居的“家”,一般分為地麵和地下兩部分。建造地麵部分時,螞蟻先搬運來潮濕的黏土,接著用嘴搓成一個個小泥團,然後像泥瓦匠砌牆那樣,把小泥團一塊塊地壘上去,還不停地用嘴和腳壓緊泥團。砌好圍牆後,螞蟻還會找來樹葉搭成圓形屋頂,遠遠看去,還真像一幢綠頂的小別墅呢。
地下部分更加了不起,有的蟻巢的直徑竟有30米。巢內分許多層,各層設有廳堂、倉庫、走廊、育嬰室等。黃蟻的巢更複雜,竟有三四十層,每層之間還有二十多道隔牆,真是精巧無比,難怪昆蟲學家都把蟻巢叫做“蟻城”呢。
昆蟲學家還發現,剛剛出生的小螞蟻是在“職業教師”的照看下,在專門的“托兒所”裏度過自己童年的。這些擔任“教師”的螞蟻,有係統地培養小螞蟻在蟻巢範圍內活動的各種本領。除此之外,它們還有“職業醫生”,一旦螞蟻生了病,還會得到“醫生”的照顧,“醫生”還每天對生病的螞蟻檢查身體,必要時送“醫院”治療,有的甚至給受傷的肢體動手術。螞蟻的活動與人的社會活動多麼相像呀!
螞蟥治病
螞蟥體長約5厘米左右,呈灰黑綠色,身上的前後端都有吸盤;背麵有灰綠色的縱行條紋6條,中央有一條白色闊帶;腹部呈暗灰色。它在水中以肌肉伸縮而做波浪式遊泳,在水中物體上則以吸盤和身體伸縮前進。
螞蟥分泌的唾液中含有一種水蛭素,它可以抑製凝血酶的活動,有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螞蟥邊吸血,邊分泌唾液,血液便會持續地慢慢往外流出,不會凝結。利用螞蟥來放血,不會傷害皮膚,而傷口處也不再充血,再生血管會慢慢長好,形成新的血液循環。
螞蟥吸住人的皮膚,是因為吸盤一接觸皮膚,就形成了真空狀態。但如果被螞蟥叮吸了,不要用手去揪它,因為它碰到突然襲擊,就會吸得更緊,所以越揪它吸得越牢。這時候,隻要用手輕輕地拍幾下被吸處的皮膚,皮膚一收縮,吸盤下的真空狀態被破壞了,螞蟥自然就掉下來了。
在一般情況下,螞蟥不容易死,但如果取一點鹽,撒在螞蟥身上,鹽一著水,就變成了鹽溶液,鹽溶液滲進螞蟥的角質膜,使體內的液體流出,不久它就會幹癟死了。
貓
貓有一對會變化的大眼睛,它的瞳孔一天可以數次變換形狀,有時是又大又圓,有時是一條細線,有時卻像一個棗核。
貓多在夜間活動,白天常常是睡懶覺,所以它的眼睛為了適應它的生活與活動的需要,便生成了這種可隨著光亮度而變化的生理特點。特別是在夜間,又圓又大的瞳孔還會閃閃發光,如果用手電筒照它一下,瞳孔就立刻變成一條細線。貓眼這種能調節光量和迅速變化的特殊本領,和許多夜行性動物是一樣的。
貓的眼睛是反光色素的一種幹涉現象。反光色素層存在於視覺細胞層的後麵,能夠使通過視覺細胞的光線反射回來,從而使光線有兩次可以利用的機會。貓的腮邊長著一撮細長的胡子,有極靈敏的觸覺,便於鑽穴奔躍,胡子一碰到東西,就會很快調整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