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是我國特有經濟林木,它與油茶、核桃、烏桕並稱我國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桐在我國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栽培曆史,直到1880年後,才陸續傳到國外。世界上種植的油桐有6種,以原產我國的三年桐和千年桐最為普遍。三年桐學名油桐,長得快,結果早,產量高,盛果期可達20~30年。千年桐學名木油桐,因果皮有皺紋,又稱龜背桐,寓意長命百歲。千年桐比三年桐高大,有10多米高,樹齡較長。油桐種子榨出的油叫桐油;木油桐種子榨出的油叫木油,質量稍遜。
“永生”的變形蟲
變形蟲是一種極小的原生動物,全身直徑通常隻有1%厘米,最大的變形蟲直徑也隻有0.4毫米,用肉眼看,不過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小白點。因此,要看清它的構造,非請顯微鏡幫忙不可。
世界上各種生物都有自己的形狀和獨特的模樣,可是變形蟲卻與眾不同,它的身體隻有孤零零的一個細胞,細胞由薄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組成,沒有心、肝、脾、肺、腎。但動物的一切生理機能,如運動、消化、呼吸、排泄等,都可以由這唯一的細胞承擔。
變形蟲通常在汙水、池塘或濕土中生活,當它捕食、運動和抗敵時,細胞質便伸出去,形成“偽足”。這個偽足可以從身體的任何部位延伸出來,而且各條偽足經常在伸縮著,因此它的形態也就經常變換,不能定形。
變形蟲等原生動物,可以用來作為判定水質汙染程度的指標動物。
水 通 道
水通道蛋白的發現非同尋常;因為水通道是水進出細胞的關鍵,許多生理過程涉及體液的流動,例如出汗、排尿、發炎紅腫以及流淚等。水通道蛋白的功能使我們在炎熱的夏天濃縮尿液而不致發生脫水,也能讓我們在饑餓時把儲存在脂肪組織的水釋放出來。
鴨 腳 木
鴨腳木屬常綠喬木或灌木,小枝、葉、花序、花萼幼時密被星狀短柔毛,後毛漸脫落。複葉有小葉6~9片;小葉紙質至厚紙質,長圓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3~5厘米,全緣或先端有數個疏鋸齒。全緣傘形花序多枚組成圓錐花序;花柱合生,粗短;花盤平坦。頂生,花小白色,花後結圓球形果。果徑5毫米,熟時紫黑色,有棱。
鴨腳木的別稱鴨腳樹、江母等。這種野生花卉形態優美,耐蔭常綠,有層次分明的葉片。花期每年9~12月,開淡黃微綠小花,花香含糖,紫色漿果宿存花柱,十分秀雅。鴨腳木,每年11~2月進行扡插,可挖掘樹樁上苗盆栽,放置在遮蔭通風處,正常幼苗迅速生長。為適應盆景造型,要合理修剪、疏芽,才能展露秀美特色。鴨腳木是耐蔭常綠植物,忌直射陽光;既要光照,又應避免急劇變化的光照。
亞 病 毒
亞病毒是一類比病毒更為簡單,僅具有某種核酸不具有蛋白質,或僅具有蛋白質而不具有核酸,能夠侵染動植物的微小病原體。
亞病毒連細胞結構都沒有,所以稱為非細胞生物。它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實體,它的組成簡單。病毒粒體中僅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及蛋白質。它們具有專性寄生性,必須在活細胞中才能增殖。因此根據宿主的不同,有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和擬病毒(寄生在病毒中的病毒)等多種類型。有的病毒甚至沒有蛋白質,隻含有具有單獨侵染性的較小型的核糖核酸(RNA)分子(類病毒),或隻含有不具備侵染性的RNA(擬病毒)和沒有核酸而有感染性的蛋白質顆粒(朊病毒)。我們把後3類統稱為亞病毒。
亞 洲 象
在緬甸叢林,機械化的車輛絕對“此路不通”。這時候就靠大象顯身手了。公象用長牙、粗鼻子和腦門頂著成噸重的柚木緩緩前行。它的身上還馱著它的主人,他一共擁有28頭這種役用象,他稱它們是“活的車輛”。
在緬甸,現代化交通及運輸工具還不太發達,而且這個國家的地形比較複雜,更為主要的是緬甸有著古老的使用大象的傳統,所以役用象仍有用武之地,至少隻要還有森林存在,它們也就有存在的理由,可即使這樣,大象的數量也正在減少。
緬甸有7 000多頭馴化了的大象,占全世界馴養大象數量的30%,另外,緬甸還有6 000多頭野生大象。
緬甸伐木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雇用了2 700頭大象,完成著19世紀就進行的傳統伐木作業。在緬甸中部勃固山脈的瑞比阿耶有一個伐木營地,那裏到處都是用茅草和竹子建成的窩棚,該伐木營地共有82頭大象和25名“馴象人”,其實他們不需要馴象,隻是在大象幹活時騎在它們的背上指揮控製著它們,這些伐木工人和大象在森林的深處有7處原始的伐木區。
夜 來 香
很多植物都是依靠昆蟲傳粉繁殖後代的。依靠白天活動的昆蟲傳粉的植物,在白晝裏,花開香飄,迎候昆蟲的到來。夜來香是靠夜間出現的飛蛾傳粉的,在黑夜裏,就憑著它散發出來的強烈香氣,引誘飛蛾前來為它傳送花粉,這是夜來香特有的生活習性。
夜來香即使在白天開花也隻有淡淡的香氣,到了晚上,沒有太陽曬,它的香味卻更濃了,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夜來香的花瓣與一般白天開花的花瓣的構造不一樣。夜來香花瓣上的氣孔有個特點,一旦空氣濕度大,它就張得大,氣孔張大了,蒸發的芳香油就多。夜間沒有太陽照曬,空氣比白天濕潤得多,所以氣孔就張大,因此,放出的香氣也就特別濃。我們還可以發現,夜來香的花,不但在夜間,而且在陰雨天,香氣也比晴天濃,這是因為陰雨天空氣濕潤的緣故。除夜來香外,晚上開花的待宵草、煙草花也是如此。
羽毛
羽毛是禽類特有的表皮衍生物(某些恐龍也有),幾乎覆蓋禽體全身。中間為空隙,以減輕羽毛的質量。質輕堅韌,富有彈性和保暖性。加工精選的羽毛潔淨而具光澤,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羽毛按構造可分正羽、絨羽和纖羽3類。正羽又稱翮羽,形狀較大,堅硬挺直,由羽軸和羽片(或甲羽)組成。又可分為飛羽和尾羽,是製作羽扇的材料;有些禽類,絨羽又稱錦羽,著生在成禽正羽之下,以胸腹部為最多,纖細、柔韌、保暖,是製作枕、被和衣服的良好墊料,尤以鵝絨和鴨絨為佳。纖羽又稱毛狀羽,著生在眼緣、喙基部和正羽與絨羽之間。
葉 黃 素
葉黃素是眼睛視網膜和晶狀體內唯一被發現的類胡蘿卜素。國外研究表明:葉黃素能夠預防眼睛光損傷,防止因葉黃素缺失引起的視力退化和失明症,以及因機體衰老引發的心血管硬化、冠心病和腫瘤疾病,是眼睛視網膜、黃斑不能缺失的主要組成物質;防止眼睛的生理結構和功能變異;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吸收紫外線、藍光,根本化解眼睛光中毒;具有血管擴張功能,改善眼底血液微循環,促進營養物質供應。
野貓
野貓是獨居動物,夜行性。一般在清晨和黃昏時分捕獵。一般吃齧齒類動物、昆蟲、鳥類和一些小的哺乳動物。蘇格蘭野貓較多的捕食兔子,亞洲野貓捕捉雉類、沙雞等。妊娠期56~63天,每產1~5崽,出生10天後才睜開眼睛,5個月後離開母親獨自生活。大約11個月性成熟。壽命一般15年。歐洲的許多野貓都是一夫一妻製動物。野貓生存的最大威脅來自於和家貓的雜交,使他們的種群趨於弱勢。棲息地的損失、人類對皮毛的需求也使野貓的生存受到威脅。有些地區的野貓捕食家禽,也遭到當地人們的捕殺。
蚓螈
蚓螈也叫“裸盲蛇”,是兩棲綱蚓螈目一類動物的總稱,形似蚯蚓。日間棲息在土壤中,在夜間才出來覓食。絕大多數的蚓螈,主要是在陸地上活動。它們與蚯蚓最大的不同處就在於它們有嘴巴用以進食,同時還擁有眼睛,雖然眼睛不是很發達。這種兩棲類的存在,一般人是很難察覺的。
大型蚓螈多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會捕食小型蜥蜴。一般切碎的魚蝦肉或麵包蟲都可以接受。人工飼料也能夠欣然接受,在食物供給上並不會有任何困難。至於雌雄的辨別一樣也十分困難,雌蚓螈將卵在體內孵化並讓幼體成長至一定長度才會產下。因此幼體產下後便能夠脫離雌蚓螈獨立謀生。
螢 火 蟲
發出閃閃亮光的螢火蟲總能為美麗的夏夜增添無數的詩情畫意,然而對科學家們來說,這種現象是一個揮之不去的謎。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研究人員找到了答案,他們發現一氧化氮——可幫助控製人類心跳和記憶的一種化學物質,就是螢火蟲控製光線的關鍵。
排列在螢火蟲(實際上是一種甲蟲)的肺部氣道的細胞能製造一氧化氮。來自螢火蟲大腦的信號釋放這種化學物質,一氧化氮會導致鄰近的細胞結構——線粒體暫時關閉。這個過程會釋放一股氧氣,從而激發另一種細胞內的酶發光。這些都發生在一毫秒之內。
這項發現增加了螢火蟲的傳奇性。研究人員在最近幾年內才認識到,這種溶解氣體是人體內的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其他研究證明,短暫的一氧化氮氣流是擴充氣管,在大腦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以及幫助心跳的重要因素。
一般的螢火蟲僅有兩年的壽命,它們以土壤中的小蟲兒為食,而其真正的成蟲期僅有兩周,14個夜晚的光彩飛舞之後它們就會壽終正寢。對於小小的螢火蟲來說,生命是短暫的,然而它們帶來的色彩卻是夏夜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猿猴啼叫
英國科學家波爾·傑丁曾經在熱帶密林裏生活了兩年多,經過仔細觀察和用各種儀表測錄,初步探明了長臂猿啼鳴的秘密。他發現,猿猴同許多動物的鳴叫相似,啼鳴是一種求偶的信號,也是一種雙方劃分地盤,不準侵犯的警告。成年的雄猿一到繁殖期就會發出啼叫聲,占據方圓500米的地盤,當其他同類前來,雙方就連續不斷啼叫,相互威嚇,直到把對方趕跑為止。
地盤占好後,雄猿又發出連續啼叫,吸引雌猿前去結成配偶,組建“家庭”。雌猿也會啼叫,可是和雄猿的啼叫聲不同,是告訴鄰近的雌猿:“我們已經成家了,不準前來搶奪。”
這個“家庭”有種家規,幼小的雌猿容許它在家裏啼叫,因為它的叫聲不會對雄猿有吸引力;未成熟的雄猿,就不準在家裏啼叫,因為叫聲也會同樣吸引異性。長臂猿的叫聲音量有大有小,表達的“語言”也就不同。
科學家對猿猴的叫聲進行長期的研究,發現它們會通過各種不同的“語言”,互通情意。當危險來臨時,強壯的雄猿就立即發出“寬、寬”的聲音,這是一種告警聲,群猴一聽到這種聲音,紛紛躲避,一哄而散。
印尼猩猩
與人類最相近的猿類動物共有四種,即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印尼猩猩,而印尼猩猩是亞洲特有種類,目前隻有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部分島嶼還有一些存活。
印尼猩猩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棲類哺乳動物,通常在樹上建立巢穴,平時就生活在樹上,很少下地,它們一般靠雨林中的水果、樹葉、種籽、樹皮和昆蟲為生。很久以前,東南亞各地都有印尼猩猩的蹤跡,但現在,隻有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等印尼少數島嶼還有其小塊棲息地。
目前,印尼最大的猩猩群生活在蘇門答臘北部的生態區,生態區大約占地3萬平方千米,沼澤、山穀與森林是主要的地貌,印尼政府將其劃為生態區,就是為了保護猩猩,但由於國內政局混亂,使這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對森林無休止的砍伐、沼澤地的增加和大片棲息地變為農業用地,使猩猩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猩猩的數量已經從1993年的約12 000隻,下降到了今天的約6 000隻。
對於這些靈長類動物來說更要命的是,在第一輪的伐木過後,很少有停歇的時候。實際上,幾乎所有可以用作木材的樹木都被砍伐掉了。研究表明,在這樣的地區,猩猩的密度會下降90%。現在,猩猩們的棲息地麵積越來越小,這使它們尋找食物越來越不容易,越來越容易受到傳染性疾病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