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成身退,中華富商第一人:範蠡2(2 / 3)

範蠡在他六十歲之後把目光又投向了造船事業。兩年前他回了家鄉三戶隴一趟,帶回來一個徒弟大器和一個義女抱玉以後,他就感覺到,自己生命裏的又一個鼎盛的時期要到來了。一方麵,這當然與西施有關係,有了抱玉相陪的西施,終日裏歡聲笑語不斷,另一方麵,大器這個閉門弟子具備極高的悟性和令人稱奇的經商天才。這兩年的時光裏,他與二公子範鹹並肩攜手,依靠八九隻獨木舟,往返在齊、燕、楚三個國家之間,經營茶、布、糧食,竟然獲了巨大的利潤,錢打滾,利生利,到現在已經擁有了一個由二十多艘商船組成的海上船隊,氣勢恢弘,吞吐萬金,附近數十個諸侯國的富商大賈們無不歎服。

在他六十歲大壽的酒宴上,大器和二公子範鹹送給範蠡的是最為獨特的賀禮——“船宮”。這“船宮”其實就是一個大的造船廠。當時,沿海的幾個國家,如齊國、越國、燕國都已經設有專門造船的作坊,隻不過都規模不大,僅能造出簡單的如獨木舟、三板船,最先進的也隻能生產“方舟”。這種“方舟”也叫“雙體船”,就是把兩船並成一體,以裝載更多的貨物。而大器和範鹹花一萬多金,在定陶城外,圍著湖泊圈地一百八十畝,蓋了幾百間房屋,建成一個“船宮”。這兒能生產的船舶可分為商船和戰船兩類,商船自然是不必說,如扁舟、輕舟、大貨船和官船,多得數不清。單這戰船,也是各有不同的種類,如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戈船等有幾十種之多。沒有人敢懷疑,這兒就是天下七十二諸侯國中最大規模的一個造船廠,也難怪大器和範鹹兩個把這個大造船廠命名為“船宮”。

大器和範鹹為了給這個“船宮”尋找最好的造船匠師,不惜巨金,在齊國的薄姑和以前吳國的姑蘇招納賢才,集聚了一二百個人,全都是頂尖好手。這批人還沒有到魯國,已經有楚、燕、宋等幾個國家的使者,在陶朱公的府上交了八九千訂金了。範蠡自然明白這兩個年輕人的一片誠孝之心。在送來賀壽的各式各樣的禮物裏,沒有什麼比“船宮”更讓自己歡喜了。

範蠡對造船也十分在行。半年之後,各個國家來預訂戰船和商船的數量都很大,尤其是齊國,一下子訂了八十艘大戰船,看來要忙個兩三年,才能幹完這些活。這時,範蠡卻閑了下來。他聲稱想設計條新船,便終日躲在屋裏不出來了。天氣已是秋末冬初,海上的生意進入淡季,大器便一個人帶領船隊,由範鹹先暫時負責照料“船宮”。

第二年的三月份,剛剛開春,正是乍暖還寒的時候,範蠡完成了他的設計。兩塊丈許見方的大帛布上,畫了密密麻麻的圖形。一塊上是“樓船”,看那船的樣子,差不多有三四丈高,分了五層,一排排的劃槳,一層層的橫架梁,刀叢林立,彩旗飄揚。另一塊上更是威風八麵,一個大大的“龍船”,看上麵幾層的房屋,又詳細分了東西朝堂,大殿正殿,幾十個大小相等的房間,單從色彩上看已是極華麗。偏偏最上層還有“浮景”,上麵畫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鳳凰、飛羽、青鳧等,各種玩藝兒讓人數都數不清,船身是一條大龍,張牙舞爪,神韻非凡。

眾人都被畫上兩艘船的宏偉磅礴的氣勢震懾住了。範蠡告訴大家,前麵的船是最初的設計草案,後麵的大龍船才是最後完工的形狀,這種船有個新名字——“天船”。

朱公府上的人都心下惴惴,範蠡卻立即動手造他的“天船”了。他命令“船宮”所有的人都歇了手頭的話兒,來造這艘天下第一的大船。範蠡又順手把各國交來製造戰船的金錢都借過來,用在了製造“天船”上。

又過了數月,齊國最先派來使者驗看他們訂做的戰船。範蠡把這個使者領到造“天船”的地方轉了一圈,並讓他回去告訴齊王:現在“船宮”正忙著造天下第一的大遊船,沒工夫給他們齊國造什麼戰船。那使者見了這麼大的“天船”,早忘了自己來看戰船的事,回去在齊王麵前隻是一個勁地誇這艘“天船”如何神妙,又是如何壯麗。齊王一聽,飯都吃不香了,慌忙又派了一大幫文武大臣,到這兒來辦兩件事。一是看個清楚,那“天船”到底如何模樣,二是多付些金錢,無論如何要訂一個位子,“天船”試航之日,他齊王一定要站在上麵風光一陣。

這個消息又傳到了楚國和越國。這兩國的大王不甘落後,立即派了人,十萬火急,要在這“天船”上麵訂一個位子。過了幾天,消息流傳到周邊的國家,這些國家的諸侯都著了急。晉、鄭、宋、蔡、衛、燕等十幾個國家都派來了人,務必要弄個席位。

範蠡又命自己的大兒子範遁,抓緊時間在定陶城內蓋了批華麗的房舍,專候各國的國君們來住。大器和範鹹這會兒也丟了海上的船隊,跑到範蠡的身邊來,幫著安排各國貴客的吃住歇息。然後又忙著排出各國國君的位子,連飯都顧不上吃了。

“天船”終於造成了。

曆時六個多月,耗資幾萬金,動用了五六百個一流的匠師,這空前規模的大船,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二十多個諸侯國的國君,都放下了宮裏的事情,來參加這“天船”的試航。一時之間,從四麵八方,各條官道上都排滿了護衛的兵將,一輛又一輛華貴的馬車,一批又一批的達官貴人,湧向定陶,從城內到城外,到處都是人頭湧動。

西施從來沒有這樣開心過,她這些天與範蠡在一起,枕畔耳旁,一遍又一遍傾訴她的感覺——能把各國諸侯吸引到定陶來觀看“天船”,這充分說明普天下沒有人比自己的夫君範蠡更頂天立地的了。

又過數日,到了九月初九這天,正是“天船”試航的日子。一大早,一望無垠碧藍如洗的水泊湖上,龐大的“天船”擱在港灣裏。範蠡便請幾十個國家的君王們上船,在各處預訂的席位上坐好了。鑼鼓齊鳴,一百八十個精壯漢子,光著膀子,腰紮紅飄帶踏上“天船”。解了纜繩,在一片劃水聲裏,“天船”緩緩駛入深湖中。沙灘上忽然所有的鑼鼓都停了,沒有一絲響動,那麼靜,隻有風兒扯動衣角。一個時辰過去了,“天船”又繞了回來,滿載幾十個諸侯國君王,華麗富貴又是天下第一的這個龐然大物,那麼威風八麵。“天船”慢慢靠上碼頭,停住了。眾人不約而同狂呼起來。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到範蠡的博大性格。6開辟市場,造福一方百姓

相傳,範蠡這時覺得自己年歲已高想歇歇心,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給長子繼續經營,隨帶上夫人和小兒一起遊山玩景,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們順著黃河逆流而上,一路經過汴梁、鄭州、洛陽等各大城市,遊遊轉轉,停停住住,既觀風景又了解市場信息,再西行跋山涉水,好容易爬過了九嶺十八坡,又沿著羊腸小道上了十八盤坡,汗流浹背,身聳入雲,如上了西天一樣,站在青龍背上西望:“啊,好大的一個湖呀!真是碧水青山,氣象萬千,太美啦!”隻見沿湖的周圍山上森林茂密,鬆柏蒼翠,下麵顯露幾處村莊,靠南岸的房屋較多,像似一個集市,各種店鋪門前人們熙熙攘攘,大樹底下擺滿了雜貨小攤,有皮毛肉類,各種山貨,山區小吃,和城市相比,真是別有情趣。

他們進到一家飯店,喝過開水後隨便吃了點東西,又出來隨意遊遊轉轉,覺得這裏猶如人間仙境一般,不由得找了個較幹淨的地方店鋪住了下來,夫人和兒子休息,他即找老農聊天,或坐打魚小舟湖中遊遊,又覺得好像在江南湖上一樣,這裏很適合他們。經訪問老者,才知道這兒就是昔日洪水橫流時,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盧邑,那時禹王帶領民工在山的東北角處劈山開石,疏通河道,使洛水東流後水位下降留下這幾十裏的大水湖,人們才在這裏安居樂業。他看到農夫們在山坡上耕耘,漁船在湖內撒網,湖邊有牲畜交易,集市上買賣秩序良好,人們勤勞樸實,好客厚道,心裏不勝歡喜。了解到當地盛產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類皮毛、糧食藥材等等土特產品,但是農民缺少食鹽、葛麻布衣、日用雜品等。範蠡的心動了,不如為這裏的人們辦點好事,倒也舒心,他和夫人、兒子多次閑談議論,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主意,隨後說幹就幹,經過幾天的接觸了解,大多數人都說劉掌櫃心眼好,人實在,買賣公平,講信用,到他鋪裏來買賣物品人多,範蠡就和劉掌櫃交談幾次,知道劉家缺少資金做不成大生意,範蠡表示願意承擔所有投資兩家合夥做生意,雙方達成了協議,買了一塊較大的土地,請工匠們蓋起了一座較大的山貨行騾馬店,雇了幾個生意能手,買了十幾頭騾子,找到趕騾子的人,就做起了收購山貨的生意來了。

範蠡還以陶朱公的麵目出現,他和劉掌櫃談得很投機,就讓兒子參與經營管理,並授意劉掌櫃:“咱們收購各種商品的價格都要比以往收購的價格高一些,讓賣主多占點利益,生意就好一些。”劉掌櫃照辦了,來賣貨的人都說新來的陶掌櫃家行店收購價高,一傳十,十傳百,供貨人都往這裏跑,還不滿一個月時間,各種山貨就堆滿了幾個大庫房。夫人見貨越來越多,就主動到庫房找幾個有經驗的人指導著讓大家把每種貨物都進行挑揀分類打包,把上等貨另放。按陶朱公掌握的銷貨信息與各地商賈的需求,先把各類上等貨用牲口馱運出山,送往各要貨的地方出售,各處見到陶朱公的手信都給個好價錢收購。得款後,他們再到市場購回食鹽、葛麻布衣和各類日用雜貨等運回。陶朱公又授意劉掌櫃:“出售時,要低於以往市場價。”這樣回來的這些貨很快地銷售一空。劉掌櫃把這次往返一來回的利潤一盤算,驚喜若狂,獲得了想不到的收入,沒有買到鹽的人都找掌櫃的再給進鹽,沒有買到布的人要求再給進布,劉掌櫃忙得應接不暇。陶朱公深解民意,按著不同的需求進貨,盡量讓大家滿意。遠近的商販們聞風而至,供貨的、進貨的絡繹不絕,商販們到山區購回的大宗貨送來,按一般收購價再加價付款,提高了他們供貨的積極性。食鹽回來時優先批發給他們些食鹽讓他們到山區以鹽換貨,商販們見利更大,他們變成了行店的收購員一樣,也充實了人力,就這樣當地的農民也都紛紛來批發些鹽和日用雜品下鄉去賣或換貨,學著做轉運生意,漸漸地也都富裕起來。原來這裏的幾家收購行店的人們看熱了眼,見陶家的生意做得活道,生意興隆,也都用陶家的同等價格到遠處收購大批貨物運回交給陶家,陶掌櫃和劉掌櫃同意再給他們提價收存,他們也有較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