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成身退,中華富商第一人:範蠡2
4選定陶邑,號稱朱公
範蠡被授相印後,他又為治理齊國立下了功勞,但範蠡還是決定第二次棄官,完成他開創的經商事業。他再走他鄉,尋找新的經商寶地。
範蠡舉家來到魯國曲阜郊外的一個村莊安家居住下來。他購買了一處三重院落,稍加擴建,自名曲廬。曲廬坐落在泗水之濱,十分寬敞、幽靜。又購置了桑園,僅桑蠶收入,除了供家常開支外,還有數十金的剩餘。
吃住安排好後,範蠡即開始到宋國、楚國、鄭國、洛邑、晉國,其中還包括鄒、滕、單、曹、許、杞、衛等小國考察商業貿易。通過遊曆考察,他把齊、魯、吳、越、晉、宋等國的首都做一比較,覺得商丘比起薄姑、曲阜、姑蘇、晉陽這些國都來,貨物更全,處處都使人感到宋人不愧為善於經商的人,宋國不愧是商人之宗。但仔細觀察,發現當地各種貨物的來源,大多數竟不是從各國直接運來的,而是從陶邑(今山東定陶)轉運而來的。難道陶邑會是一個貨物集散地嗎?這就勾起了他對陶邑考察的念頭。經過親自考察分析,範蠡發現,陶邑不僅是宋國最大的商業都市,也是天下的商業中心。它地處“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來自遠近各國的富商巨賈,小商小販,均能夠找到自己所需要購買的貨物,是天下最理想的經商之地。遂決定在陶邑西門外的陶莊定居,因陶丘上有丹朱陵,為表示對丹朱的敬慕,範蠡打算在此隱居後,把邸夷之姓改為朱,自稱“朱公”,時人則稱他為“陶朱公”。他還把新宅命名為“朱公宅”。朱公宅建在陶丘腳下風景秀麗、避風向陽處,巍峨、軒敞。門前道路直通陶邑西門。精心選定的朱公宅,位置環境,極便利於經商。
不久,朱公宅建成,範蠡舉家遷往宋國的陶邑。從此便在這個當時處於交通中心的商業城市永久定居下來。在這裏朱公和西施再次重操舊業,在陶丘山下,置買了幾片桑園。農商結合,開始重新積累財富。
魯國泗水之濱的曲廬,派幾個家人留守那裏,作為在魯國經商的一個貨棧。以後又相繼建立了商丘、兗州、單國、曹國貨棧。以貨棧為聯係紐帶,把朱公家與各諸侯國工商業戶聯係起來,這就鋪通了商道,結成了穩固的進貨網。其中,曲廬、商丘兩處貨棧最大,分別向魯、宋兩國國都供應著大量貨物。曲廬貨棧是對齊、魯等國經商的貨物總棧;商丘貨棧,不僅商丘百姓從這裏可以買到天下各國的如意物品,而且,南方各國的商賈還可以從這裏販運北方的貨物,北方各國的商賈則可以從這裏販運南方的貨物。後來生意又從齊、魯、宋一帶,擴大到晉、燕、楚、越一帶。從此,陶朱公的事業就進入大發展時期。
朱公經營的商品非常廣泛,與時逐利,變化無常。陶邑、商丘、越州、曲阜四地開設的店鋪,主要經營絹綢、布帛、糧食、油鹽、醬醋等物。這些生意看起來是小買賣,而且利小,但人人要用,天天要用,而且比別人的便宜,這樣,宋、魯、曹、單等大小國家的百姓,都對朱公的店鋪懷有好感,對朱公的貨物踴躍購買。所以,其實利甚大。
又過不久,範蠡認為中原各國已安寧幾年了,估計一二年後,一些國家就難免有內外戰事,軍需物資很快就會出現很旺盛的需求。因此,應多販運儲存一些銅、錫、犀革、箭竹、筋角、像齒等貨物。當這些東西販回來的時候,各國的關係就已經開始惡化。他趁楚、宋等國競相備戰之機,大做軍需生意,南方的銅、錫、犀革、矢羽等十分好銷,一次即可獲利3000金。幾年下來,僅陶邑積累的家產,就有數萬金之多,再加上各處貨物、房舍、車馬、奴仆,家資有十多萬。
此後他又改做糧鹽生意。因為各諸侯國的又一輪戰爭已經開始,秦晉之間有戰爭,齊楚之間有戰爭,楚越之間小戰也不斷,此時已經不是備戰時期了。混戰期間,各種生意都難做。數月之後,齊楚戰爭結束,各國安寧下來。朱公把各地被戰爭破壞的貨棧恢複起來,改建倉庫,經營糧鹽;把所有能調度起來的糧食、食鹽都投入市場;並派兩路人馬分別到晉、楚、宋大量采購日用貨物,到海濱大量采購糧食、海鹽,以滿足戰後市場之需求。就這樣,朱公來到陶邑後,又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聞名天下的善於經商理財的大富翁。
這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東北麵是淄水和濟水河,與齊相鄰,西麵是衛、晉兩國以及周都洛邑,西南是宋、蔡兩國,東南徐、吳兩國,可謂縱橫天下,四通八達。如此有利的條件,加上範蠡細心經營,五六年裏也積了近萬金,慕名來投的弟子已有三五十人。西施一直隨丈夫在一起。這些年她修身養性,與世無爭,四十幾歲的人了,依舊是楚楚動人,風韻無限,舉手投足間氣度雍容,令人折服。
範蠡時年已五十三歲,正步入人生的又一個鼎盛時期。他生性淡泊與寬容仁愛的胸懷使他紅光滿麵,一頭烏發,更兼智慧超群,別有一種神仙風骨。
範蠡從眾弟子裏麵選了三個比較聰慧伶俐的,開始向他們講授自己的一套商業經驗。三五日的傳授,範蠡看他們大多已經記熟了,便教他們每人一項實用的技藝。
範蠡先把養鳥的技藝傳給了大弟子穀成子。這個穀成子原是田亮子府上的一個家人,自幼在齊國長大,頗有些經商的天才。他為人沉默寡言,卻誠懇勤勞,又極具靈性。範蠡先用了八九天的時間,詳細教他如何識別各種鳥,如金絲雀和金翅雀有何不同,灰紋鳥和五彩文鳥怎樣不同,再如虎皮鸚鵡和大緋胸鸚鵡各是如何模樣,以及紅嘴相思鳥和黑頭蠟嘴雀各色各樣,把穀成子鬧了個天昏地暗,不分晝夜,倒也記了有八九成。又接下來的十多天時間,範蠡把兩種重要的技巧教給了穀成子。一是飼養青黃雀、老鐵背,數量多,易捕捉,尤其是繁殖快,經營這種鳥的飼養,充作肉食出賣,無疑能獲利千金。這種馴化和飼養青黃雀的方法,還是當年範蠡用八十壇酒從恩師無名氏那裏換來的,當世鮮有人知。二是訓教調養百靈。這種鳥兒多散布曠原草野上,羽色雖不美麗,卻善於鳴唱。這百靈本有東、西兩口百靈之分。東口百靈能站台歌唱,西口百靈尤擅舞鳴。範蠡教穀成子訓這百靈,用了十二套方法,一是麻雀噪林,二是喜鵲迎春,三是家燕細語,四是母雞報蛋,五是貓叫,六是狗吠,七是黃雀喜鳴,八是馬車軸響,九是雄鷹威鳴,十是蟈蟈兒叫,十一是油葫蘆,十二是吱吱紅。掌握這十二套方法,使一向拙於辭令的穀成子費盡了心神;直到兩個月後,他才將先生教的這些技巧技藝爛熟於心。此後,範蠡開始把養魚技藝傳給第二個弟子後唐。
後唐是趙國人,是兩年前慕了陶朱公範蠡的大名,投奔陶朱公府上的。後唐隻有十六七歲,尚未弱冠,卻極好學,為人最是厚道。他的淳樸天真和天性聰穎,深得範蠡的喜愛。這樣,範蠡在教過了穀成子養鳥的技巧技藝之後,便又開始向後唐傳授養魚的訣竅。這養魚原本是範蠡的一大絕藝,當年在越國會稽山,吳國大兵圍困,他還曾寫過幾千字的養魚經,一份送給了吳王夫差,另外一份送給了越王勾踐。如今,範蠡既從西施處學到了養金魚的辦法,便一起全授給了後唐。
範蠡向自己的第三個弟子猗豐傳授了經營農業穀物和手工業貿易的經驗技巧。範蠡知道這個弟子在投師之前已經從商多年,對商道的實際運營和操作比較熟悉,便除了教他“物以稀為貴”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道理外,重點又講了“樂觀時變”的規律,這其實是對每一年的豐歉變化和商情進行預測。範蠡一麵教猗豐歲星紀年的陰陽五行的知識,一麵又告訴他,天時有循環,豐歉也有循環,每十二年形成一周期。一般來說,太歲在卯那年豐收,每二年歉收;太歲在午那年幹旱,第二年就收成好;太歲在酉那年又豐收,第二年又歉收;太歲在子那年大旱,第二年又收成好,以後又遇水澇之災,最終回到太歲在卯之年。短時的時間來看,氣候三年有一個小的變動,即豐年後的第三年是旱年,旱年後的第三年是豐年。猗豐本就有了不少的經商的經驗,聽了先生的這一番教導,隻覺心裏無限歡喜,用心記憶。不用一月的時間,範蠡再考校他的識記,並不見有差錯。
轉眼的時間,二年過去了。範蠡不用詢問,已經看到了自己這三個弟子的成就。學養鳥的穀成子,夏曬三伏,冬寒三九,終於養出八百隻百靈,三十多群的青黃雀。這一年的三月剛開春,便有幾個大商人來與穀成子商談,買走了六百隻百靈,又以八百金買走了一千隻青黃雀,購運到周邊的衛國、宋國和曹國去了。學養魚的小後唐,這時早已是定陶城內人人皆知的大魚商了,每天天不亮,他的魚塘邊已擠滿了各地來購魚的商人,所獲之利無法計數。做糧穀生意的猗豐則最厚道,低價收進,又平價賣出,利潤不高,卻因為成交量大,以多取勝,不高抬價,獲厚利的同時,更贏得了眾人的一致稱道。陶朱公經商的傳聞,便在各個諸侯國傳播起來。5從事造船業,事業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