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具有雄才大略的商賈:王海峰
春秋時期的管仲之所以能使齊國很快繁榮昌盛,強大起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得益於青滄一帶漁鹽之利,繼而促成齊桓公的霸業。青滄乃明代的長蘆鹽區,可謂是人傑地靈。
本節所要談及的鹽商巨賈王海峰便是據此——長蘆鹽區,發跡起家成為著名富商的。
1不滿小利,謀求遠大發展
王海峰生於山西蒲州(今永濟),蒲州位於南北縱貫晉陝峽穀的黃河折轉東流之處,這裏土陋人稠。但蒲州的大多數農民不甘受苦,卻又毫無政權欲望,所以不參加科舉,不選擇仕途之路作為人生的價值目標;他們感覺到了擁擠,卻又不願意傾軋鄉親同胞;他們不相信不勞而獲,卻又不願將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塊狹小的泥土上灌澆。所以他們將目光投向家鄉之外的遼闊天地——開始了闖口外的人生之旅。
所謂的闖口外,就是投身到商海巨流中去,在商海打拚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由於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限製,蒲州農民曆來挾資本走四方者十之八九。王海峰同樣不甘於在此地埋首終身、聊以糊口,而是毅然加入了闖口外的隊列之中。
事實證明,外出經商之利數倍於農,因此外出經商的農民大多能衣錦還鄉、榮歸故裏。這些商人走南闖北,到過五方都會。但這些富商大多數是通過苦心經營、斤斤計較、不棄蠅頭小利、長期積累而致富的,所以他們的經營方式並沒有什麼稀奇之處。
王海峰雖然也和其他商人一樣外出經商,但他生性達觀開朗,處世泰然大度。他的人格魅力決定了他的經營方式與眾不同。
明代山西蒲州人經商,大多是西到秦隴,東到淮浙,西南到蜀。
王海峰剛開始時,也是跟其他商人一樣,到上述地方經商。雖然不能獲得大利,但所獲之利仍數倍於農,所以大多數商人在這一帶經商嚐到了甜頭之後,便隨遇而安。然而,王海峰並沒有隨波逐流。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王海峰認為這裏經商營利不太多,難成大氣。因此便萌生了離開此地,另圖發展的念頭。
當然,王海峰並沒有在這一念頭剛剛“發芽”之際,便急不可耐、盲目地采取行動。相反,他為自己下一步的發展製定了一份全麵、詳盡的計劃書。計劃書上列有他所要達到的戰略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多套方案……
王海峰運用“多利相遇取其重,多害相遇取其輕”的戰略指導思想,在對多套方案進行了係統性、科學性地分析之後。選擇了其中一套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利於實現他的戰略目標的方案。
2生意越難做的地方越敢闖
方案確定之後,王海峰便即刻付諸行動。這是王海峰一貫的行為方式,一旦確定後,便不再拖泥帶水,而是雷厲風行。因為他深知商場如戰場,時間等於金錢的經商之道。
具有雄才大略的王海峰,並非那種“吃獨食”的類型,而是具有大商人心態——有錢大家賺。所以,在臨行之前,王海峰約見了他最要好的一個朋友。
兩個人在張家酒館會麵後,要了一壺酒、四個菜,一麵喝酒、一麵閑談。
王海峰此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如果朋友願意同行,可共圖發展;一是如果朋友不想“冒風險”,那就當作是與朋友辭行。
酒到半酣,閑話也說得差不多了,王海峰忽然提高了聲音說:“我想離開此地,去青滄一帶另圖發展,你可願同行?”
王海峰的朋友被王海峰這突如其來的一語給弄懵懂了。
因為平日二人在一起喝酒閑談時,王海峰從未提及此事,而且從當時不同鹽區的銷售情況來看,蘆州鹽區非但不熱銷,相反,運銷也不正常,因此鹽商很難營利。
王海峰的朋友不解地問道:“從目前的局勢來看,青滄一帶還沒有我們這裏的行勢看好呢?你何以到那裏圖發展?”
王海峰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微笑答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事物的發展規律與此大同而小異,總是以一種回歸態勢圍繞著某一無形的平均值,或高或低上下的波動,蘆州鹽區其鹽的銷售狀況,可以說現在已跌入穀底,正處於波穀階段,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來預測,下一階段蘆州鹽區的發展勢態,將會從穀底一步步回歸,上升直至波峰。所以我認為此刻乃是到青滄謀求發展的最佳時期。”
聽完王海峰的“大道理後”,他的朋友說道:“你的話有一定的道理,但風險太大了,還是穩妥點好。”
王海峰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然後放下酒杯說:“圖大業,就要具有冒險精神,這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的朋友說:“寧可不要虎子,還是穩妥點好。”
王海峰說:“你老兄的言外之意是不讚成此舉了?本來我還想與你同往青滄,共圖大業呢,看來是泡湯了。”
王海峰的朋友此時心中暗想:“豈止是我不願意與你同行,我還要想辦法來阻止你不要走這步險棋——放棄去青滄冒險的念頭。”但他知道,憑自己的嘴上功夫,很可能徒勞而無果。
所以他的朋友便采取了權宜之計,說道:“我沒說不去呀,但這事非同小可,怎能草率決定,此刻我還沒想好呢?這樣吧,明天下午,咱們照樣在此地相聚,我給你一個確切的答複。”
“好!不見不散!”
“不見不散!”
兩人約好後便各自回去了。
二人分手後,王海峰的朋友便去找前幾天剛從長蘆鹽區過來的一個同鄉,原來他是想通過這個同鄉的“現場說法”達到勸阻王海峰的目的。
於是,第二天王海峰的朋友便帶著這位同鄉來到張家酒館。
一見麵,王海峰的朋友指著和他一塊來的那人介紹說:“這是前不久剛從青滄一帶轉戰而來的同鄉趙兄。”然後又指著王海峰說:“這就是剛才向你提及的王海峰。”
兩個人寒暄過後,王海峰的朋友說道:“你不是想到青滄一帶去圖大業嗎?你先聽聽趙兄他的親身感受再做定奪也不遲吧?”
王海峰這時已然明白了朋友的用心良苦,心想:正好借此機會多了解一些那邊的情況,可算是歪打正著了。
王海峰的朋友轉頭對著那位同鄉說:“勞煩趙兄,把長蘆鹽區的現況,向我的朋友介紹一下吧。”
姓趙的那位同鄉便把長蘆鹽區的買賣如何難做、自己為什麼離開等等,向王海峰做了詳細的介紹。
這人話音剛落,王海峰的朋友緊接著說道:“長蘆鹽區官鹽滯銷,鹽商大都紛紛離去,留下的也是那些有官家背景的顯貴人物,很多鹽商還到我們這兒來以圖發展。”然後用手指了一下那位姓趙的同鄉接著說:“這不,趙兄就是一個例證。別人遠離火炕,你怎麼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往火炕裏跳呢?你去青滄,還說什麼發展,簡直是飛蛾投火自取滅亡啊?”
王海峰泰然自若地說道:“你的心意我明白,但經趙兄這一‘點撥’(指從姓趙的那人口中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我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去青滄謀發展圖大業。”
那位姓趙的同鄉,看了一眼王海峰的朋友,意思是說:“我已經盡力了,但沒有任何效力,下一步怎麼辦?”
王海峰的朋友明白對方的意圖,便向同鄉回了一個眼神,表示: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下麵的事我來辦。
王海峰的朋友了解王海峰的為人及其一貫作風:言必行。既然這樣都無法使王海峰改變其決定,再多說別的也是徒勞。因為王海峰決定的事情,很難再更改。不得已半開玩笑似地笑道:“我可不想跟你一塊去尋死,我呀,舒坦日子還沒過夠呢!”
於是王海峰告別朋友,東走青滄。這便是他所選擇的最佳方案,到青滄大幹一番。
王海峰雖然沒有采納朋友的建議,但他朋友的一言一行都是發自內心,為他著想。由此可見,王海峰能夠做到交友交心,這同時暗示了他能夠帶人帶心——能使性情各異的人才,聚集在其周圍,聽其指揮、為其效勞。
像王海峰這種能贏得人心的人,想不成功都很難。
風險意味著機遇,王海峰以他那敏捷的頭腦,當機立斷,加之他敢於拚搏、肯下工夫,舍得下本錢的精神,所以他抓住了這次機遇。
當然,要把風險和機遇統一起來,轉化為巨大的效益,僅有敢於冒險的精神,一味蠻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預見能力,並把風險投資建立在對客觀形勢進行科學的分析,對所采取的方案進行充分考證的基礎上。隻有這樣,才能避免掉入失敗的“機率陷阱”。
而王海峰從不打無準備之仗,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總是預先謀劃好,然後經過理性地權衡利弊之後,才付諸實際行動,這為他踏上成功的康莊大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解困救難,義比利大
一般人們的心理是:見到利益沒有不想得到的,遇到災害沒有不想避開的。比如,商人經商,一天疾走兩天路程,夜以繼日,千裏之路也不以為遠,這是因為前麵有利可圖;漁民入海,海深萬仞,逆流航行,冒險遠航幾百裏,晝夜都在海上,這是由於利益就在水中。所以我們可以說,如有利益,雖然是千仞高山之險,也有人登攀;雖然是有萬丈深淵之危,也沒有不去涉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