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敢冒政治風險投資的巨商:呂不韋
1呂不韋事略:機關算盡太聰明
呂不韋(?—公元前235年),戰國未期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南)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原為大商人,在趙國邯鄲經商時,結識了在趙做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認為得到此人是“奇貨可居”,這樣就開始了他的政治投機生涯。
呂不韋一方麵用金錢幫助異人,為異人安排好生活,另一方麵又到秦國遊說,為異人爭取得到繼承王位的資格。當時,秦國在位的是秦孝文王,他的寵妻華陽夫人無子,呂不韋通過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買通華陽夫人,立異人為太子。秦孝文王死後,異人得立,於公元前249年繼位,稱秦莊襄王。呂不韋政治投機成功了,異人感恩戴德,任呂不韋為相國(丞相),封為文信候。莊襄王死後,秦王政年幼繼位(公元前246年),仍任呂為相國,稱“仲父”,食邑有藍田(今陝西藍天縣西)十二縣,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賓客三千,家僮萬人。
在秦莊襄王時期和秦王政的前幾年,呂不韋抱著“欲以並天下”的心願,為秦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但是隨著秦王政年齡的增長,即將親政,於是發生了相權和王權的矛盾。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9年)秦王政舉行加冠禮時,發生了嫪毐武裝叛亂。秦王政在追查這一事件的過程中,發現與呂不韋有牽連,於是罷免了呂的相國職務,下令將其遷往蜀地。呂不韋看到大勢已去,自殺身亡。
2偶然惹禍,堵死門客進身
中國人自古以來,主張學而優則仕,這幾乎是寒門子弟躋身朝堂的惟一希望。但在科舉製度出現之前,能否入仕的關鍵在於其出身如何,春秋戰國時期尤為如此,出身卑微之人要想晉身高堂,隻能依附權貴,屈身為其門客以待時機。當時戰火紛飛,各國關係錯綜複雜,都需要各種人才來加強實力,而其吸納人才的主要途徑就是允許權貴廣收門客,再擇優舉薦,因此隻要有真才實學的人就終有脫穎而出之日。例如那位以完璧歸趙而揚名各國的藺相如就出身寒門,為趙國宦官總管繆賢門客數年,繆賢深感其才,推薦給了趙王。藺相如後來數次挽救趙國聲譽,屢立不世功勳,終封侯拜相,名垂千古。
當然,要想出人頭地,自身的才學固然重要,但選擇靠山同樣重要,並非每個養士之人都會求才若渴。
呂不韋苦讀十年詩書,想做衛國大夫衛橫的門客以躋身仕途。當呂不韋在父親的帶領下拜見衛橫時,衛橫正與門客談古論今。滿室生輝的桌幾琴瑟和衛橫高談闊論的聲音,很快使呂不韋產生了一種壓抑的感覺。衛橫誇獎一番呂不韋如何一表人才之後,又隨便地問了《詩經》、《國語》中的幾個典故,呂不韋都對答如流。衛橫朗聲大笑地說,此才大堪造就,大堪造就。呂不韋不禁有些欣喜,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如花似錦的前程。當呂鑫想準備告辭時,衛橫說要帶呂不韋去朝見衛元君,呂鑫誠惶誠恐地磕頭謝恩後走了。呂不韋在衛橫與門客繼續清談時做了些取書喚婢的零碎差事。當呂不韋在這位大夫的府中穿堂過室時,目睹了其錦衣玉食,呼奴喚婢的奢華與排場,聯想到位卑而祿少的父親和貧寒的家境,呂不韋心中已經淡化的壓抑感又變得沉重起來。
呂不韋感歎說:“大丈夫應當享有如此榮華富貴!”衛橫很快就出來了,他告訴滿懷希望的呂不韋,衛元君生病了,不想見他。呂不韋若有所失,隻好回家了。
如果說,呂不韋的前途此時還是一片光明的話,那麼很快就被蒙上了陰影。
呂鑫滿心歡喜地為呂不韋置辦了幾桌酒席,邀朋聚友,讓人看看,他一表人才的兒子已經成為大夫家的門客。當日正逢隔壁宋家宋老太爺七旬壽誕之日。
宋老太爺宋祁爵位不高,隻是八等的“再命”,可是因為在濮陽城開了一個生意火紅、賺頭頗大的綢緞莊,成了這一帶的首富。
人活七十古來稀,財大氣粗的宋祁自然要風光鋪排地慶祝一番。
呂不韋久候其老師伯夏不至,便到門口張望。他出門一看,宋家賓客紛紛,車水馬龍連閭竟巷,在他家門前擁擠成令人眼花繚亂的一片。來宋家賀喜的人大多是身份高貴的軍尉侯臣、商賈儒士,不是乘車就是騎馬,主人進去之後,便把這些交通工具放在呂家的門前,偌大的一條街道,已經沒有立錐之地了。正當呂不韋望眼欲穿之際,一匹大馬搖頭擺尾,在呂不韋門前的台階上排出一堆糞便。反感已深的呂不韋操起身邊的頂門杠照著馬屁股狠狠就是一下,便溺後的馬受到意外的襲擊大驚,驚天動地高嘶一聲就狂奔亂躥起來,四蹄騰空,勇往直前,穿過鼓吹手的席前呼嘯而去,頓時,人仰馬翻。停放在宋府門前專供宋祁乘坐的那輛昂貴的綴金軒車,在馬蹄與人們的步履之下,被踏得七零八落,麵目全非。
宋家的門役馬上向主人報告此事,宋祁認定這是呂不韋故意為之,要索金賠償,宋家管家出來斥責呂不韋一通後,索要賠金五百鎰。呂不韋據理力爭,說驅趕他家地界之內的牲畜並未悖理犯法,索要賠金五百鎰實屬訛人。雙方爭辯不休,呂不韋見對方蠻橫,便要求聽候州伯的裁定。可州伯此時正在宋府客廳喝酒,他醉眼朦朧地聽完呂不韋的申辯,一口裁定呂不韋賠金五百鎰。宋祁見呂不韋仍欲爭辯,便提出呂家貧窮,支付不了這筆巨款,他決定讓呂不韋到他的綢緞莊做工一個月,以示懲處。
委屈至極的呂不韋在另一張酒案上看見了大夫衛橫,便過去請他主持公道。衛橫醉意微酸,冷漠地說:“州伯明裁。不易更改。”
呂不韋茫然若失地站在那裏,他不明白,昨天還誇耀他一表人才大堪造就的衛橫,對自己的門客蒙冤遭垢為何袖手旁觀呢?
父親呂鑫知道了州伯大人的了斷結果,比較罰金與出工覺得還是後者為佳。要他家拿出五百鎰,把四口人的骨頭都砸碎了稱一稱也不夠這個數。呂不韋隻好去宋家的綢緞莊做工。
一個月的時光很快過去了,呂不韋想重新回到大夫衛橫那裏繼續他門客的生涯。萬萬沒有想到,他被拒之門外。衛橫的門役冷若冰霜地告訴他,衛大夫說他在宋祁府前打馬驚壽有失禮儀,再在這裏做門客有損衛大夫的聲望,請呂不韋改換門庭,他處求職。
呂不韋大驚失色,頓時覺得前途一片黯淡,踉踉蹌蹌地回到了家中。這個消息更使呂鑫悲痛欲絕,眼淚奪眶而出,從他滿是滄桑的臉頰上滾落。
呂不韋勸慰說:“父親,不必悲傷,天生我材必有用。衛橫辭了我們,不會絕了我們的投靠之路。在偌大個濮陽城當門客陪臣掙俸祿,不當門客陪臣掙銀錢,天無絕人之路!”
晚上,呂不韋坐在庭院當中冥思苦想,這一個月發生的事情,使他感觸良多,覺得自己十年光陰似乎是白白浪費在一個空洞的幻想之上。學而優則仕,他把人生命運看得太簡單了,細細想想,打馬驚壽何以判他一個月的罰工?還不是宋家有財勢,結交權貴,連大夫衛橫與州伯都到他家拜壽吃席。金錢可以使人尊貴與顯達,金錢可以買到爵位與名望,金錢可以為人在荊天棘地中鋪設一條如花似錦的躋身之路……別人是先謀求官職與爵位,然後靠此掙得更多的食邑和俸祿,更有甚者,以官位之便,納賄索財,暴富一方。我欲反其道而行之,坐賈行商,聚斂財富,然後再加官進爵,封侯拜相。
呂不韋向父親呂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呂鑫思索一夜,將家中積蓄的一錠金交給了呂不韋。從此,呂不韋踏上了經商之途。3悟出金錢魅力,走進生意場
短短的一個月之間,呂不韋從前程似錦的夢想中清醒過來了,他從親身經曆的幾件事中清楚地看到了金錢的力量,並決定棄仕從商,再結交權貴,曲線入仕。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不走眾人皆循之途,而去踏足一個自己沒有經曆過的領域,其風險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可呂不韋仍然作出了決定,可見其魄力之大。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呂不韋把父親給的一錠金,換成了千文銅幣,到魯國的曲阜去販水蜜桃。半文錢一斤,到濮陽可以賣到三文錢,賺頭很大。他雇了一條船,裝了整整一船的桃,逆水而上駛向濮陽。他立誌要從這宗販桃買賣做起,集沙為塔,聚少成多,最終富甲天下。很快,他就距濮陽隻有兩天路程了,但天有不測風雲,日近黃昏時,船攏岸停泊,呂不韋與艄公食宿於船艙之中。半夜時分,滂沱大雨從天而降,一直下到了傍午時也沒有停下來,呂不韋催促艄公趕緊起程,然而艄公看著渾濁而湍急的江水說,上遊下來的洪峰太猛,擺不動船,呂不韋從籮筐裏取出兩個桃子一看已經發熱變軟。而大雨不停兩天後滿船鮮桃潰爛成泥。他捶胸頓足的哭喊,感到絕亡,他獨自跑回家鄉,但又感到無顏見父母,便想一死了之。
呂不韋決定投河自盡,當他走到岸邊時,卻被人叫住了。他一回頭發現是他在綢緞莊中惟一的朋友王奎。當得知呂不韋的遭遇後,王奎百般安慰,並借給他二錠金作為本錢。王奎勸呂不韋幹脆開個綢緞莊,一來畢竟幹過,熟門熟路,再則,王奎還可以暗中給他介紹客人。呂不韋對王奎感激不盡,回到了家中。
呂不韋又滿懷信心地籌劃張羅,在宋祁的綢緞莊附近開了一家店鋪,盡管咫尺之間有兩家相同的買賣,但呂不韋生意還頗為興旺。
沒過幾天,呂不韋的生意就荒疏冷淡了。原因是相同的綢緞,那邊賣得比這邊賤。王奎告訴呂不韋,宋祁見他的生意興隆起來,故意壓價,想把呂不韋的店鋪擠得一敗塗地。王奎勸呂不韋改弦更張,做別的買賣吧,因為呂不韋本小利薄,壓價壓不過宋祁。
呂不韋來了股拗勁,他想擠垮我我偏不垮。在這兒爭不過他,就當野外商人,到臨時集市上去。於是,呂不韋領著兩名夥計,背著綢緞,登上橫斷而高聳的壟台,四處眺望,見人就攬生意,見利就網羅。當年孟軻把這種商業活動稱之為“壟斷”,並記錄在《孟子·公孫篇》裏。
壟斷這種生意利微而辛苦,常年在外,風吹雨淋,霜欺雪染。但呂不韋還是堅韌不拔地與兩個夥計起早貪黑,背著貨物行走在田間阡陌上。
呂不韋在“壟斷”過程中認識了一位去過匈奴的耍蛇人,在其勸說和分析下,呂不韋放棄了“壟斷”,攜帶一批綢緞入匈奴以之換取馬匹,再將馬匹運到邯鄲販賣,獲利甚豐。4從珠玉生意中找到巨大財源
當呂不韋在邯鄲販馬時,趙國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這使呂不韋從中看到了珠玉之贏的巨大賺頭。
趙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就是秦趙兩國圍繞著寶玉——和氏璧所展開的外交鬥爭。
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玉。數百年過去了,和氏璧輾轉落入趙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對此大為眼紅,十分想得到這塊寶玉,於是派遣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信裏表示願意拿秦國的十五座城邑來換取趙國的寶玉。趙惠文王得到信後,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為難,於是就把大將軍廉頗和其他許多大臣召來,商量對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給秦國,恐怕秦國不會真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秦強趙弱,又怕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左右為難,想派個使者到秦國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正在此時,宦官頭目繆賢走出來說:“臣有個家臣,叫藺相如。此人智勇雙全,不如派他到秦國去。”
趙王派人把藺相如召來,問道:“現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和氏璧,可以答應嗎?”藺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不答應。”趙王又問:“要是秦王得了璧,卻不肯把城交給趙國,又該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確實如此。但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如果趙國不答應,那就是我們理虧,秦國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趙國;要是趙國把璧送到秦國,而秦國不肯把城交給趙國,那麼就是秦國理虧。比較一下,我認為最好是答應秦國,把璧送去,讓秦國負不講道理的責任。”停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想大王現在可能沒有適當的人選吧,我倒願意出使秦國,假如秦國真的把城邑交給趙國,我就把寶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寶玉完完整整地帶回來。”於是,趙惠文王任命藺相如做使臣,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秦昭王在章台(秦宮名,舊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水)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雙手捧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璧。展開錦袱觀看,果然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雕鏤之處,天衣無縫,真不愧是稀世之寶,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待從們欣賞,眾人都嘖嘖稱讚,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祝賀。過了很久,秦王絕口不提以城換璧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不會以城換璧,心生一計,對秦王說:“這塊寶玉很好,就是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聽後,就把璧交給他,藺相如接過璧,迅速後退幾步,身子靠著柱子,憤怒得連頭發都快豎起來,義正詞嚴地對秦王大聲說道:“大王想要這塊美玉,寫信給趙王,答應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當時趙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勢力強大,想用幾句話騙取趙國的寶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來。可我卻認為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騙,何況秦國是個堂堂大國呢?再說也不能因為一塊璧的緣故傷了兩國的和氣。趙王采納了我的意見,並且還齋戒了五天,寫了國書,然後派我做使臣帶著寶玉到秦國來。我們的態度如此恭敬。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在柱子上撞個粉碎。”說罷,舉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勢向柱子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