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敢冒政治風險投資的巨商:呂不韋(2 / 3)

秦王怕藺相如把璧砸壞,趕忙賠禮道歉,請他不要那樣做;一麵叫來掌管地圖的官員送上地圖,秦王攤開地圖對藺相如說,從這裏到那裏的十五座城,準備劃歸趙國。藺相如想到秦王現在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絕對不會把城給趙國,於是又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非常喜歡,可因為害怕秦國勢力強大,不敢不獻給秦王。在送走這塊璧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璧,也應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九賓之禮,我才能把璧獻給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藺相如手裏,不好強取硬奪,便答應齋戒五天,然後,又派人送藺相如到廣城驛館去休息。

秦王左右的大臣衛士,有的建議把藺相如殺掉,但被秦王喝住了。

秦王說:“現在即使把藺相如殺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損害了秦趙兩國的友誼,也有損秦國的名聲,倒不如乘機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於是秦王依舊按九賓之禮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藺相如,然後客氣地送他回國。以後秦國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自然也就沒有把璧送給秦國。

待藺相如回到趙國後,趙王認為藺相如是位出使鄰邦而不辱使命的有功之臣,就拜他為上大夫。

呂不韋不論白天東張西望行走在閭巷裏,還是晚上回到客棧中,都一直在玩味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件事。一塊玉石,價值就是十五座城邑,就是位顯祿厚的上大夫,就是聲名遠播的巨大聲望……通過在對這個事長久的玩味後,呂不韋決定開始做珠玉生意。

當時,人們非常珍視玉。玉器不但用於祭祀、外交和社交等方麵,而且還用於服飾。《禮記·玉藻》中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可見佩玉是當時人們,尤其是貴族很看重的衣飾。據說,禮服之上有兩套相同的佩玉,腰的左右各佩一套。每套佩玉都用絲繩係連著。上端的是一枚弧形的玉,叫行;箭的兩端各懸著一枚半圓形的玉,叫橫;中間綴有兩片玉,叫衝牙。這樣,佩戴它的人,走起路來,衝牙和兩橫相撞,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顯得高雅,顯示富貴。

人們對珠玉的需求較大,而經營者不多,所以,“珠玉之贏”,此時又是個“冷門”。

呂不韋正是抓住了“珠玉之贏”這個既是“熱門”又是“冷門”的行當,顯示了他優秀商人的才華,給自己找到重新的定位。

正所謂,無商不奸。十個商人十個都奸詐,賤買貴賣乃是商家公開之秘。說公開是因為誰都知道,商人不賤買貴賣,以何贏利?說秘密,則是因為賤到什麼程度,隻有商人自己才知道。

呂不韋改為經營珠玉生意後,通過與玉女的聯姻,占有了金家玉店,生意越做越大。他一方麵繼續由玉田進貨,賣些大眾化的廉價玉器,另一方麵,他四處尋訪,在那些玉店中尋找有價值的貨物加以倒賣,從中漁利。

一日,呂不韋到了楚國的郢都查看其分號經營狀況,一珠寶商聽說濮陽巨賈呂不韋到此,便把最近得到的一塊“龍鳳璧”拿給呂不韋看。

呂不韋看了,愛不釋手,可嘴上卻說:“此璧好是好,就是鳳大龍小,陰盛陽衰……”

那珠寶商仔細一瞧,還真被呂不韋說個正著,是有點兒鳳大龍小。

結果,呂不韋隻出了二十金,便買下了這塊“龍鳳璧”,可轉過身,又輕而易舉地賣了一百金。一般買主,隻圖個“龍鳳呈祥”,誰管它鳳大龍小呢!

此處,呂不韋又利用了對方精益求精的心理。商人都惟恐自己的貨物有瑕疵,碰到這種情況,他們都會認為其銷路不好,於是低價拋售處理。呂不韋則清楚地認識到,有時候顧客並不會注意那麼多細枝末節,知道這一點後,呂不韋就趁勢鑽了這個漏洞。

又一日,呂不韋路過宛城,在一個不起眼的玉店裏發現了一塊晶瑩剔透的紅玉石,可惜邊線處有一塊黑斑。剛要轉身走,可呂不韋轉念一想,惟其有瑕,才能賤買,買來之後,我可以利用這個瑕,變廢為寶……

“這位客官,想買玉嗎?”玉店老板回道。

“原本想買你這塊紅玉,可仔細一看,邊緣處有個不大不小的黑斑。有了這斑不打緊,這塊玉的價值就會一落千丈,原本能賣百金,現在隻能賣十金。可惜,可惜!”呂不韋邊說邊搖頭。

“好了,那就十金賣給你!”玉店老板見這塊玉長久無人問津,便自以為劃算地答道。

殊不知,劃算的是呂不韋;這塊瑕玉,非但不能價錢一落千丈,反而因了這塊瑕,漲價千倍。

呂不韋買了這塊有瑕的紅玉,回到自家玉店,讓自己店裏的玉匠,小心加工,小心雕琢,因勢像形,變廢為寶,雕成了一條“大紅鯉”,那塊黑斑,恰好是鯉魚的眼睛。

玉鯉雕成之後,人們紛紛擁到呂不韋的玉店觀賞這條“大紅鯉”。外行愛它,知道它的精美;內行愛它,懂得它的價值。

參觀鑒賞之後,人們又掀起了爭相購買的高潮。珠寶商買它,想轉手牟利,一旦得手,一本萬利,發財有契機。收藏家買它,想居為奇貨,一寶傳後世,青史無名,民間也有名。

呂不韋始終沒點頭,始終沒鬆口,始終沒開價,始終沒出手。

因為他自己也深諳世故,深知其價值。數年後,他忍痛割愛,將這塊巧奪天工的鯉玉作為禮物送給了趙國重臣觸龍,換取了異人的回國機會,為自己的立嗣之贏加上了一個勝利的砝碼。

這一次,呂不韋的成功則是利用了對方急於脫手的心理。玉有瑕則賤,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呂不韋卻從中看到了商機,其眼光之準,可以說是冠絕古今。

呂不韋經商同樣是遵循賤買貴賣的法則,但由於其眼光獨到,加之巧言善辯,又會利用對方的心理,其成本遠較他人為低,而且由於貨物精美,銷售狀況良好,呂不韋能迅速發家致富也就不足為奇了。

呂不韋做的是珠玉生意,珠玉之器屬於高消費的商品,越是昂貴其盈利越大。戰國時期,珠玉之中除了和氏璧之類的稀世奇珍外,價格最昂貴的就是圭璧之器了。但是因為圭璧之器乃是用於禮定王公貴戚的爵位,所以雖然在玉田可以隨意買賣,但是在大多數國家裏是禁止銷售的。《周禮·春宮·大宗伯》規定:“以玉作六端,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薄璧。”這就說明,這些圭璧,不僅不能隨便販運,除了王、公、侯、伯、子、男,其餘的人也不許擁有與佩帶。雖說呂不韋的珠玉生意越做越大,如天錦霞章般燦爛輝煌,但是恪於禁令,盡管對經營圭璧之器的巨額利潤眼紅,他還是不敢對其有所染指。

有一天,店裏進來一位形跡詭秘的人,看裝束聽口音好像是來自邯鄲的趙國人。他把呂不韋拽到一旁,壓低聲音說:“可否有圭璧之器?”呂不韋搖搖頭。那個人說:“我可以出大價錢。”呂不韋問:“你能買多少?”

那個人回答:“百件。”

啊!呂不韋吃了一驚,那可得用五百鎰啊!你買這麼多圭璧之器能幹什麼呢?

那個人也看出呂不韋半信半疑的神態,非常神秘地說:“告訴你吧,我來自邯鄲,是奉了趙王的詔令來購置圭璧之器,因為趙王要拜官封爵。”

此時的呂不韋已經看清了他的國家衛國的弱小對其前途的阻礙,他決心盡快離開濮陽,搬到陽翟去,而且正在悄無聲息地進行著搬遷的準備。他沉思了一陣之後告訴對方先留下定金,一個月後取貨。

呂不韋得知一個叫落鳳坡的地方有圭璧出售,他便帶著心腹趙可信悄然前往。

在樣品宮裏,呂不韋被層層相疊的玉器所反射出來的光,晃得眼花繚亂。呂不韋閉目平靜一陣後,才使自己的眼神從光斑亂跳的世界裏定落在目標上。

呂不韋的目光正落在一排昂貴的圭璧玉器上。觀察了好一陣,他用手掌很技術地撫摸著玉器羊脂般潔潤的外表,又用指頭輕輕地彈磕,呂不韋聽到的是一陣悠長的錚然之聲。

呂不韋用眼神告訴趙可信,他看中了這些圭璧之器。

趙可信提醒呂不韋,衛國不許銷售甚至禁止運進圭璧之器,衛元君下令違禁者抄家滅族,做這筆生意固然可以一本萬利,但一旦被查獲,後果不堪設想。呂不韋卻胸有成竹地安慰他說自有辦法。

就在呂不韋與趙可信商量的時候,他發現有一個似曾相識之人老在窺視他們,卻又認不出對方是誰。呂不韋很快就下定了決心,花了一筆大錢,購進了一箱圭璧,再回頭時,窺視之人已經不見了。呂不韋不會想到,此人就是與他曾經為鄰的宋祁之弟,叫宋晃。因為弟弟有著哥哥麵部的許多特征,所以,呂不韋覺得宋晃有些眼熟。宋祁的納神堂蓋得出類拔萃,衛元君心花怒放,賜封他弟弟宋晃為宰人,專門為宮廷購置珠寶玉器。特殊的職業使他經常往返於落鳳坡玉田與濮陽城之間。

呂不韋剛到這裏,宋晃就認出他了。這位在國君麵前畏畏縮縮的人,在別人眼裏卻總是自命不凡的形象。在樣品宮裏他對呂不韋不屑一顧的刹那間,他發現了他家的這位冤家對頭在買國君禁銷的圭璧之器。他不動聲色地又觀察了好久,確信他的眼睛已萬無一失地瞅準了呂不韋的一舉一動,然後他欣喜若狂地搶先趕回衛國。

主掌刑罰的司寇在接獲宋晃的告密後,帶著一批兵丁軍尉,守在城門兩側,虎視眈眈地等候呂不韋的到來。

呂不韋的馬車剛駛進城門就被截住了。

司寇下令嚴加盤查,出乎其意料,呂不韋並沒有掩藏那些圭璧,而是以麻絲精心包裹後整整齊齊地公然擺在箱子之中而沒有絲毫偽裝。司寇下令將圭璧沒收,再將呂不韋二人押入大牢。可在搜查中一直就帶著一絲高深莫測的笑容的呂不韋卻告訴司寇,貨箱有兩層,隔板之下還有東西,不可不搜。

司寇有些愕然,就讓一軍尉再到箱子裏翻翻看。那名軍尉看到箱中果然有一隔板,掀開之後見下麵空無一物,隻有一片竹簡。司寇接過一看,隻見上麵工工整整地寫著:“謹向至高無上的衛元君敬呈微薄之圭璧,聊表祝福之意。齊國大夫鄭營。”

司寇茫然地問:“齊國大夫鄭營是誰呀?”

呂不韋笑盈盈地說:“那司寇大人就少見多怪了。那片大名鼎鼎的落鳳坡玉田就是在他的封邑內。我跟他是多年好友,他諸事纏身不得抽暇,就請我轉呈衛元君。司寇大人看看,這些圭璧之器是由我轉呈上去,還是由大人帶進宮中?”

司寇有些尷尬,諾諾地說:“還是由貴商麵呈吧。”他連忙下令,讓兵丁小心翼翼地把玉器包好,重新裝箱。

回家的路上,趙可信心有餘悸,認為剛才風險太大,很容易敗露。

呂不韋說:“平平淡淡地做生意,發大財者鮮矣!要想斂財致富,必須敢冒風險。有些風險從表麵看驚心動魄,出生入死,但如果由表及裏體察透徹,未必如此。就說咱們此次到落鳳坡購買這些圭璧吧,也不像你擔心的那樣後果不堪設想。沒有人敢到國君那裏去問,收沒收到齊國大夫鄭營的禮物;你再想想看,鄭營住在他的城邑裏,離落鳳坡有百裏之遙,核查何其難也!即使國君以為真有鄭營的圭璧饋贈於他,咱們無非獻上去幾件就能化險為夷!”

呂不韋並沒有把這些圭璧器送往珠玉店,而是深藏於自己的府第。沒過幾天,趙國的那位中庶子就派人來取這批圭璧之器,呂不韋又賺了一筆大錢。

生意成交之後,呂不韋深知此事終有敗露的一天,於是加緊籌劃,準備搬遷。很快,呂不韋就舉家遷往韓國都城陽翟。

5眼光獨到,發現“奇貨”可居

一次,呂不韋去趙國都城邯鄲經商,他一麵有一搭無一搭地做著生意,一麵在歌舞場上、筵席之間尋找能實現一本萬利的商品。

真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這種一本萬利的貨物終於被呂不韋發現了。有一天,呂不韋行色匆匆地跑回家來,急不可耐地對他的父親報告說:

“我找到了一宗一本萬利的生意。”

“什麼生意?”他父親急切地問道。

“春種秋收憑賣力氣耕田能收到幾倍的利?”

“大約有十倍吧?”

“販賣珠玉珍寶能掙幾倍利呢?”

“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