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岩2
4抓住機會,敢想敢幹敢作敢為
要使自己發現的財源真正成為自己的財源,還要求經商者能抓住機會,敢想敢幹。市場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能及時覺察和把握市場變化,並敢於針對已經開始出現的市場變化迅速調整和改變經營策略,才能真正為自己不斷開拓出新的財源。發現新財源的機會是屬於那些能對市場變化做出敏感而迅速的反應的人。
一個人要獲得某種成功,確實要有機會,要靠一個人的機遇、運氣。
胡雪岩對這一點可謂是有自己極其深刻的感受。有一次,他與朋友古應春聊天,談起一樁早該辦而卻一直沒有機會去辦的往事,就發了一番很有意味的感歎。他說有許多事情該辦而沒有辦成,其實並不是不想去辦或沒有想好如何去辦,而隻是因為沒有讓你去辦這件事的機會。想到了但可惜“不是辰光不對,就是地點不對”,終於沒法去辦。譬如半夜裏醒過來,在枕頭上想到了,總不能馬上起來辦這件事,這是辰光不對;再譬如在船上想到了,也不能馬上回去辦,這是地點不對。凡是這種時候,這種地方想到了,總覺得日子還長,一定可以了卻心願。想是這樣想,想過忘記,等於不想。到後來日子一長,這件事想起來,就無動於衷了。
胡雪岩的這一番話,確實講透了機會在能不能最終辦成一件事的過程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胡雪岩做成的第一樁軍火生意,從某種意義上看,就可以說實實在在是因了適逢其時、恰在其地的機會。當時正處於太子天國於南京開國之後全力向東南數省擴張之時,上海小刀會也乘勢開始起事,一方麵江浙未失之地正在積極籌辦團練以抵禦太平軍的進攻,另一方麵兩江總督以及江蘇巡撫也在想辦法調動兵力以平息小刀會。戰事在即,自然需要大批軍火,而駐在上海的外國軍火商也正在此時開始向太平軍輸出軍火,也就是說他們已經開始明目張膽在中國國內做軍火生意。一邊有人賣,一邊又有人買,這不是適逢其時?當時的洋商大都集中在廣州、上海兩地,要與洋人談生意自然在這兩個地方最為方便。胡雪岩也正是此時為蠶絲生意來到上海,這豈不又是恰在其地?還不僅僅是如此的時、地相宜。因為是想銷“洋莊”,胡雪岩一到上海就找到關係結識了在洋行做事的古應春,與洋人建立了聯係,此前在幫王有齡解決漕米調運的公務時,他已經結識了漕幫首領尤五等人,與漕幫建立了兩相托靠的“鐵”關係,借助漕幫在內河航運上的勢力,軍火自上海運往杭州的安全也有了保障。在這樁生意上,胡雪岩真正是機緣巧合,古人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都讓他占全了,於是他的第一樁軍火生意也就幾乎沒費多少周折就順利做成了。
其實,胡雪岩能在生意場上獲得絕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確有他的機遇、運氣在起作用。比如他當初資助王有齡,哪裏能知道王有齡就一定會發跡?可王有齡偏偏就發了跡,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可謂仕途暢達官運亨通,成為胡雪岩在官場上可以托靠的大樹,成為他商場發跡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假如他不遇王有齡或者王有齡不曾官場發跡呢?再比如使胡雪岩大發其財的蠶絲生意,某種程度上也得之他的機會。如果胡雪岩送王有齡到湖州上任雇請的不是阿珠家的船,又如果阿珠家不是在生絲產地湖州,或者阿珠娘不是恰好懂一些蠶絲生意,對於胡雪岩這個全不懂蠶絲生意的門外漢來說,是不是會涉足這項生意都難說,更談不上後來的銷“洋莊”從事蠶絲“外貿”了,但這一切恰好都一環扣一環地發生了。這實在是“運氣”了他。
中國有句成語,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實在是有些道理。一件事能否辦得成,既需要人的精細謀劃,也需要有能夠成事的條件,需要某種成事的情勢或者說機緣、機會。有些事經過必要的謀劃,看起來好像並不難辦,但由於缺少辦事的機緣,就無法成事,而有些看起來難關重重的事,由於機緣巧合,卻很容易就辦成了。所以,古人也講天時、地利,也就是辦事的機遇、機會。比方三國時孫、劉聯合火燒赤壁就必須有那一場可借的東風,即使謀劃已定,萬事俱備,東風沒到之前,所能做的也隻有等待。不用說,如果數天等待之後仍然沒有那一陣東風,或者風來了卻又恰好伴一場驟雨,曆史上也就沒有了火燒赤壁這回事了。恰好該來的都來了,不該來的一樣不來,曆史也就成了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這個樣子。
商場上確實特別講究機會,一個生意人在商場上是否能夠獲得絕大的成功,要看客觀情勢是否提供了讓他成功的機遇,而具體到一筆生意的運作是否能夠成功,也要看機會。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盡可能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再選以合適的方式去辦那件可辦的事情,我們才有把握辦成那件事情。
不過,也正是因為有機會的作用,也就要求我們要特別善於發現機會,要能夠很好地把握住機會,同時,還要特別善於利用機會。說到底,機會隻有對於那些善於發現機會並且能夠很好地去抓住機會、利用機會的人,才成其為機會。
胡雪岩說,他做生意靠的是眼光、手腕、精神力氣,這話確實不假。從把握機會來說,靠眼光,就是能夠發現機會,靠手腕,就是能夠牢牢抓住機會,靠精神力氣,就是舍得投入心力,把那一個一個被自己發現的或遇到的機會,經營成一個一個實實在在的財源。做生意要有機會,更要靠本事。
要牢牢抓住生意場上的機會,還要有敢於刀頭舔血的氣魄。
所謂敢於刀頭舔血,說穿了,也就是要敢於承擔風險。胡雪岩辦“錢莊”,在太平天國失敗以後,通過接受太平天國兵將的存款來融資的舉措,就冒了極大的風險。
胡雪岩作出吸收太平軍兵將存款的決定,自然有他自己細致的考慮,首先是這一舉措確實有它的可行性。太平軍占據江南富庶之地已曆數年,他們中的許多人一定從各種來路積蓄了不少的私財。如今太平軍已成苟延殘喘之勢,他們中的好些人已經開始暗地裏盤算著如何逃過這場劫難。對於太平軍兵將來說,這個時候是保命容易保財難,而他們隻要保住財產,逃過這場劫難之後,風頭一過,局勢一定,後半輩子也就可以衣食無虞。這些人的財產當然是變成現銀存到錢莊裏最保險。
不用說,接受逃亡太平軍兵將隱匿私產存到錢莊的錢款,風險也是存在的。其風險有二:
第一,按朝廷律例,如太平天國兵將者,自然是“逆賊”。既是“逆賊”,其家財私產便是“逆財”、“逆產”,照理不得隱匿。接受逆產,私為隱匿,一旦被查出,很有可能被安上通“逆”助“賊”的罪名,與那些太平軍逃亡兵將一同治罪。
第二,太平軍逃亡兵將的財產既是“逆財”、“逆產”,抄沒入公則是必然的,被抄的人倘若有私產寄存他處,照例也要追查。接受這些人的存款,如果官府來追,則不敢不報。雖然官軍中不乏貪財枉法之輩,自己搜刮太平軍私財不報,因而客觀上使一些太平軍兵將可以逃過官府抄沒家產的追查,但盡管如此,也決不能完全排除有些人要一查到底的可能。這樣,一旦查出,即使不被安上接受“逆產”的罪名一同治罪,存款也必被官府沒收。按錢莊的規矩,風平浪靜之後有人來取這筆存款,錢莊也必得照付,如此一來,錢莊不僅血本無歸,還要“吃倒賬”。
有這兩層風險,接受太平軍逃亡兵將的存款,也就確實有點類似從刀上去舔血了。但是這筆“買賣”風險大獲利也大,因為這樣的存款不必計付利息,等於是人家白白送錢給你去賺錢。因此胡雪岩仍然決定做,這就是他說的:“商人圖利,隻要劃得來,刀頭上的血也要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