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秦錚在日本頻頻參加會見,出席社會活動的同時,葉岩福也和日本藏相高橋是清展開了商貿協議的談牛而且和秦錚參加的活動都是一派和平、友好的氣氛不同,雙方的商貿協議談判卻是劍拔弩張,寸步不讓。因為從談判的一開始,雙方就產生了相當大的分歧。
日本的希望是華東**能夠放寬資產資源,由其是煤碳、鐵礦、銅礦等日本最需要的資源,以及生絲、棉花等生產原材料的出口限製,並且降低這些物品的出口關稅;而對日本出口中國的主要商品如布匹、棉紗、紡織品、紙製品,則要求華東**降低、甚致是免除進口關稅;同時日本還希望華東**能夠多進口日本生產的機器設備、成品鋼鐵等工業產品。另外日本還希望能以日元作為雙方貿易的結算貨幣。
這樣才能讓日本以最低的價格從中國進口礦產資源,生產原材料,而且自已生產出的工業產品又能夠大量出口到中國,又能以較低的價格占領中國的市場。不僅可以平衡購買礦產資源,生產原材料支出,還可以達到貿易順差,並且還能用日元占據中國的貿幣市場。
但這樣要求華東**肯定是不會答應。雖然現在華東**生產的工業產品在國際上還沒什麼競爭力,出口主要是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但華東**對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的出口管製的比較嚴格,並不是為了賺取貿易順差而無限量的出口,每年都會對當年出口的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預估個固定的數量,然後分派給需要購買的國家,如果沒有特殊事件,一般是不會購買國家的增配額;而且在出口關稅上,也經過了仔細的計算,大體和國際通行價格保持一致,讓自己的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同時又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華東**這樣的安排,一方麵是因為元老們都知道,靠出口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是不能長久的,歸根到底還是要發展工業化,出口工業產品,而為了不使華東**過於依出口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才要限製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的出口數量,也是逼迫自己加速發展工業;而另一方麵,華東**現在對外彙的需求也並不大,盡管現在華東**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機械設備,但現在中國使用的貨幣是白銀,這本身就是國際通行的金屬貨幣,華東**雖然發行銀元,但卻還是以白銀為基礎,隻是在建立了一定的國家信譽之後,逐步以紙幣取代了銀幣,而白銀就作為對外購買的貨幣。
當然這樣的做法也並非長久之機,因為華東**畢竟成立的時間不長,根基不穩,另外民眾對紙幣的信任度仍就不高,在經濟情況良好,社會穩定時還沒有什麼,一但有風吹草動,就會引發兌換銀幣的熱潮,形成擠兌,而**如果沒有足夠的白銀儲備做為錨定基金,是很難應對這樣的危機。
但華東**成立以來,先是擊敗八國聯軍,收回津租界,並沒收了租界裏的外國資產,以及各國支付的贖俘費用,從而獲得了一大筆外彙資金,後來爪哇護僑又從荷蘭那裏獲得了一筆賠償,加上那時華東**的規模並不大,實際隻有一個山東省,利用這些外彙,再補充一份白銀,基本足夠對外購買的資金,同時還能保留必要數量的白銀,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
在遠東戰爭之後,華東**得到了巨額的賠償資金,外彙儲備極為充足,可以未來至少5年以內,基本都不會為外彙擔憂,而5年之後,華東**的第2個五年計劃完成,生產出的工業產品將會有一定的競爭力,可以靠出口工業產品賺取外彙了,另外工業發展了,能夠提供的社會產品豐富了,這樣也就無需儲備大量的白銀做為錨定基金,因此也能用白銀換取進口。
而華東**對進口的商品也有嚴格的控製,對華東**所需要的機器設備、零備件、糧食、鋼鐵製品的進口關稅很低,有些甚致是零關稅,因為這些都是華東**短板,因此對進口自然不會加以限製,而對布匹、棉紗、紡織品、紙製品,這類輕工產品,由於華東**正在發展,而且也有較大的產量,盡管還不足以壟斷國內的市場,華東**對這此商品的關稅相對較高,以確保進口的這些商品的價格略高一些,這樣保障華東**自身的產業發展,當然不可能答應日本的要求。
至於日本要求華東**多進口日本生產的機器設備、成品鋼鐵等工業產品,這一點華東**到沒有拒絕,因為這些本來都是華東**需要的,日本的這些產品在質量上雖然比歐美國家的差些,但由於距離中國較近,運費低,價格也要便宜一些,但華東**不保證購買的俱體數量,一切都由市場了算,但對這些商品都可以享受大幅減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