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對陸軍的總結主要有五條:
一、遠東戰爭雖然是分海陸兩個戰場進攻,而且兩個戰場也同樣重要,但決定戰爭走向和最終勝負的,還是陸地戰爭,這是因為參戰的三方,俄國、華東**、日本,有兩方都是大陸國家,隻有日本是海洋國家,而三方爭奪的焦點是中國的東三省地區,隻有占領了這些地方,才能算勝利。
雖然遠東戰爭的結束是華東**的海軍在台灣海峽之戰中全殲了遠征軍艦隊,這是由於有英國這個海洋國家的介入,另外在陸地戰場上那時己是大局己定,遠征軍艦隊即使獲勝,日俄二國也僅是能夠保證不賠款的體麵結束戰爭,但想要翻盤是不可能做到的,而遠征軍艦隊失利,也就意味著日俄二國失去最後一跟救命稻草,自然隻能認輸了。因此陸軍作為戰爭的主導,而海軍的作用是輔助陸軍,這一點對華東**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華東**是由海上登陸中國本土的,加上在陸上的第一塊領地山東省是一個標準的半島地形,因此一直比較重視海軍的建設,在遠東戰爭之前,陸軍的地位都是底於海軍的,但中國是一個典型的海陸複合型國家,擁有廣闊的領土和漫長的海岸線,海陸軍必須並重發展,絕不能偏重於一方,而且在現階段,華東**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推翻清廷,占領全國,陸軍就顯得更為重要一些。
二、戰時體製。在交戰的三方中,華東**是整體國力最弱的一方,即使是在日俄兩國己打得精疲力竭時才下場參戰,但畢竟是以一敵二,論國力還是不能與日俄兩國相匹敵,但華東**在參戰之初就宣布施行戰時體製,對主要的戰爭資源實行配濟製度,國內生產活動也是以支援戰爭優先,這樣在極大程度節約了社會資源,減少了消耗,支援戰爭,並確保了戰爭物資的供應。
三、戰壕防守。在這一次戰爭中,由其是在前期的日俄戰爭中,表現出明顯的攻弱守強的戰爭模式,雖然處於進攻方的日本取得了大部份局部戰爭的勝利,但軍隊的傷亡並不比戰敗俄軍少,甚致出現獲勝一方的傷亡比戰敗的一方更多的戰例來。
其中最典型的一場戰鬥就是旅順戰役,是役俄軍以4.4萬的兵力,依靠由堡壘、戰壕、鐵絲網,機槍和炮兵組成防守陣地,抵擋住日軍共計13萬軍隊長達5個多月的進攻,並給日軍造成了共計5.6萬饒傷亡。而俄軍的傷亡僅1.5萬人。這一戰也表明,想要攻破己布置好了完善的防禦陣地和工事,將會是十分艱苦的戰鬥,不僅要投入比敵方多數倍的兵力,而且即使是最終獲勝,也必將付出重大的傷亡。
華東**參戰以後雖然是以進攻為主,但在不少局部戰爭,也打過防守戰,代表就是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人民軍以3個師2個團的兵力,利用以塹壕為主的防禦工事,成功的守住了鴨綠江北岸陣地,擋住了日軍10餘個師的進攻,造成了日本重大的傷亡,最終挫敗了日軍企圖反攻回中國戰場的勢頭。另外人民軍在登陸日本之後,也進行過防禦作戰。
四、重炮火力是打破塹壕防守的關建,進攻火力是突破塹壕防守的重要因素。雖然在日俄戰爭中,雙方的攻防大戰打得異常的激烈,但華東**參戰之後,似乎並沒有遇到多少阻力,由人民軍進攻的戰鬥,並沒有出現日軍那種大量傷亡的局麵。這除了是人民軍的戰術正確,並沒有像日軍那樣不顧傷亡的盲目進攻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軍有重炮火力,這也是打破戰壕防守的關建所在。
日本能夠取得旅順會戰的勝利,關建點是攻占了旅順城外的203高地,並將國內運來的280毫米口徑巨炮架在203高地上轟擊旅順城,這才轟開了旅順的防禦工事。不過日本的280毫米攻城炮口徑雖大,但徑倍距隻有12,因此射程還不到10公裏,而且精度也不高,隻有架在高地上轟擊,不僅占有據高臨下的優勢,而且還校準射擊精度,這才一舉攻下旅順。不過280毫米攻城炮過於沉重,搬運極為困難,日軍很難將此炮極時運送到各個戰場上。
而在參戰之前,華東**就成功的研製出裝甲列車,利用火車為載體,利用鐵路機動,成功將海軍的大口徑艦炮搬到陸地上使用,雖然不是所有戰場都在鐵路線附近,但修建臨時鐵路的速度,也要比人拉馬運快得多。裝甲列車不僅機會性強,而且射程更遠,其中280毫米口徑列車炮采用40度仰角開火,射程可以達到30公裏以上,威力要遠遠大於日本的280毫米攻城炮。而且裝甲列車不僅僅隻能裝載海軍的大口徑艦炮,中大口徑艦炮也一樣可以搬上岸來使用,因此一列裝甲列車,就相當於是一座移動炮台。華東**正是依靠裝甲列車的強大火力,攻破敵軍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