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1 / 2)

初步設計交給德國海軍之後,在德國海軍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對其他的設計、參數到沒有太大的異議,但裝甲太過薄弱,讓德國海軍確實難以接受,水線裝甲帶競然隻有150mm厚,這基本就是裝甲巡洋艦的水平了。雖然在交流的時候,海軍組也過,戰列巡洋艦就是一種裝備了戰列艦火炮的大型化裝甲巡洋艦,但1艘噸級,相當於戰列艦極別的軍艦,卻隻有1萬噸出頭的裝甲巡洋艦的防護水平,這怎麼也不過去的。因此提出修改意見,要求將水線裝甲帶増加到200mm厚。

對此海軍組給出的解釋是:首先戰列巡洋艦的特點就是高航速、輕護甲,畢競戰列巡洋艦的對手不是戰列艦,而是敵方的戰列巡洋艦或裝甲巡洋艦,英國建造的戰列巡洋艦無敵號的水線裝甲帶也隻有150mm厚,雙方的防護基本在同一水平上,那麼德國建造的戰列巡洋艦自然沒有必要安裝更厚的裝甲,畢竟無敵號的主炮也是戰列艦級別的305毫米,除非將裝甲厚度增加到戰列艦水平的至少280毫米以上,否則將水線裝甲帶増加到200mm厚,同樣防不住敵方戰列巡洋艦的火炮,這樣做雖然不能完全沒有用,但老實作用實在不大,而且還會拖累軍艦的速度,還不如省下裝甲,提升速度。

其次是德國的克努伯裝甲質量原本就優於英國的維克斯裝甲,同時華東**設計的外飄型側舷結構可以減少被彈的角度,由其是在遠距離交火時,彈道飛行的弧度較大,外飄型的側舷結構可以有效的降低炮彈的撞擊力,因此綜合下來,150mm厚的裝甲相當於英國180-190mm的裝甲厚度了,可以在和英國的同類軍艦相比,已經占有一定的優勢。

最後在炮塔、指揮塔、彈藥庫,動力艙這樣重要的局部區域將裝甲加厚至250 mm,這己經十分接近戰列艦的裝甲級別了。在這裏華東**實際引入了舊時空的海軍條約時期開創的重點防護理念。在海軍條約時期時期,甴於軍艦的噸位、火力均受限製,因此各國的軍艦設計者都絞盡腦汁,在有限的噸位內,製造出最強的軍艦,於是發明了重點防護理念,即對軍艦的重點部位、區域加強防護,對次重點幹脆放棄,省出噸位來加強航速和續航力。

像炮塔、指揮塔、彈藥庫,動力艙這些位置,都是軍艦的致命之處,炮塔被擊毀,會削弱軍艦的戰鬥力;指揮塔被擊中,有可能將軍艦的指揮係統一窩端了;而彈藥庫中彈是最危險的,一但引發貯存的彈藥殉爆,會給軍艦造城毀滅性的打擊;而擊中動力艙,破壞軍艦的動力係統,降低速度和機動性,在海戰中基本也就九死一生的局麵。而除了這些位置之外,其他地方就算是挨幾炮,軍艦也扛得住,那怕是在水線帶中炮,對一艘噸級別的軍艦來,也不會傷筋動骨,隻要損管得力,根本不會有太大傷損。

基於這些因素,雖然這一型軍艦的水線裝甲帶隻有150mm厚,但還是有相當的生存能力,當然是不能和戰列艦相比,也絕不算是不堪一擊的。

這些解釋德國海軍部到也能夠理解,但在心裏上怎麼也過不去,畢竟以前德國軍艦一向都是注重防禦的,現右突然來了個急轉,肯定接受了,於是最終經過商議之後,還是決定將水線裝甲帶増加到180mm厚。

但這一改動造成了兩個後果,一是増加了大約800-1000噸的重量,使總噸位肯定要超過原來的噸;二是會降低軍艦0.5-1節的速度,可能最終的速度達不到27節。除非是在其他地位削減重量,

最後雙方協商決定,取消全部的**發射管;將6座雙聯150毫米副炮,改為4座;將8座雙聯105毫米速射炮,改為4座雙聯105毫米速射炮,4座雙聯88毫米速射炮。這樣調整下來,可以減少大約5-600噸的重量,免強可以達到德國提出的技術要求。

其實在主力艦裝備**的作用並不大,因為這個時候炮戰的距離已遠超過了**的射程,而主力艦也不可能冒險靠近敵艦發射**,因此**的作用主要是用在對失去戰鬥力的敵艦補槍,但主力艦出動,肯定會有隨行的護航軍艦,這些軍艦上裝備的**也可以幹這種活,而且還比主力艦幹得更好。當然這又涉及到怎麼算人頭、計戰績的問題,不過這和軍艦的建造無關。

當然這樣調整之後,副炮的火力肯定是被削弱了,不過軍艦的戰鬥力主要是看主炮,由其是主力艦,都是比拚主炮,副炮的作用隻是對主炮的補充,以及在一些低強度的戰鬥中使用,或者是對付抵近施放**的型軍艦,因此對軍艦的整體戰鬥力的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