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南線(一)(1 / 2)

這次華東政*府發動的滅清之戰是分北南兩線進行,當然是以北線的戰爭為主,而南線的戰爭隻補充和為以後南下統一全國作準備工作。

而現在北線戰爭的第一階段己經結束,戰前的目標基本都己實現,在穩固北京地區的統治之前,不會再發動新的戰事了,因南線的作戰也可以展開了。

南線作戰的目地是控製湖北省全境,不僅是獲得以後南進江南的前進基地,同時己控製長江流域的折衝要路。

清朝時期,湖北省共劃分10府1州,分別是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安陸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宜昌府、施南府、荊門州。現在華東政*府占西北的德安、襄陽、鄖陽三府、以及漢陽府、黃州府部份地區,全部都在長江北岸。

負責進攻湖北省的部隊是海軍陸戰隊和東南軍區第9野戰軍,因為這次作戰有渡江作戰的任務,因此讓海軍陸戰隊也參戰。而湖北省核心就是武昌、漢陽二府,也是這次進軍的首攻方向,由第9野戰軍負責進攻漢陽府、海軍陸戰隊進攻武昌府。

其實渡江作戰比渡海登陸作戰要簡單得多,即使不用海軍陸戰隊,陸軍也能完成,但考慮到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陸軍都將是戰爭的主角,而海軍陸戰隊基本都沒有作戰的機會,因此這一次還是分派給海軍陸戰隊一定的作戰任務,畢竟對清廷的戰爭,基本都是立功的機會。另外,海軍陸戰隊也和陸軍一樣,進行了大擴軍,部隊裏的新兵居多,這次也是讓這些新軍得到一次實戰煆練的機會。

接到軍委的作戰任務之後,羅嶽也著手製定進攻武昌府的作戰計劃,武昌府的治所在武昌,這是一座在中國曆史上相當有多,且極有特色的城市,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臨江而建,而且長江在武昌城流域是先由西南至東北流向,在武昌東北的青山附近,轉由西北至東南流向,成為武昌城北部一個天然的半包圍防線,而在城東還有東湖,可以說是防禦的條件是相當好時。而且武昌城中駐守著湖北新軍,這是由張之洞一手組建,在清廷僅次於北洋新軍的新式軍隊,曾和當時被稱為義勇軍的人民軍交過手,雖然被擊敗,但還是有一定的戰鬥力,不容輕視,如果冒然強攻,可能會有較大損失。

於是根據武昌的地勢,又考查了長江水道的水文和清軍的布防情況,羅嶽製定了一個兩線進攻的作戰計劃,一路沿長江進攻,在武昌城西北部的平湖門、漢陽門、武勝門一帶進行登陸作戰,但實際是作為佯攻,吸引武昌守軍的注意力,而另一路則在武昌城東的白滸山一帶登陸,這裏距離武昌城約30公裏,與武昌城隔東湖相望,地勢偏避,基本沒有什麼守備,登陸成功之後,直插武昌城東的忠孝門、賓陽門,這一路才是進攻武昌的主力。共計出動1個師,2個旅的兵力,約3萬人左右。

南線作戰的命令下達之後,羅嶽立刻下令部隊出擊,首先由8艘驅逐艦,8艘巡邏艦組成4支水上支隊,在武昌城西北的江麵上對武昌城展開炮擊。

雖然華東政*府的控製區都在長江以北,但整個湖北境內的長江流域都被華東政*府所控製,雖然長江以南的清廷控製區的長江航運必須與華東政*府合作,但長江以南的清廷各督撫大員對華東政*府依然十分防備,而湖廣總督是趙爾巽是漢軍正藍旗人,湖北巡撫端方是滿洲正白旗人,相對來說和清廷的關係比其他漢族大臣更為近密,由其是端方,對清廷忠心耿耿,對華東政*府相當敵視。

而且在華東政*府發動滅清戰爭,特別是在攻占北京,俘虜了慈禧、光緒之後,長江以南的清廷各督撫大員們也都開始加強自己管轄區的布防,端方更加親自檢查武昌的城防,設施,布置兵力,並且還沿江修建了不少烽火台,傳遞警報。因此華東政*府艦隊一進入湖北省境內,清軍就點起烽火,向武昌發出警報。當然這也是華東政*府所希望見到的,也沒有阻止。

武昌的趙爾巽、端方收到警報之後,雖然還不敢確定華東政*府是否對湖北發動戰爭,但還是下令沿江的城門作好布防準備。果然,艦隊到達武昌西北江麵之後,向武昌的沿江城牆展開了炮擊,不過這時清軍也做好了戰鬥的準備,而且湖北新軍也算訓練有素的,於是也立刻向華東政*府的艦隊展開了反擊。而且端方也親自趕到城牆上指揮作戰,於是江麵上炮聲轟鳴不斷,到是頗為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