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英國16世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家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奠基人。他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法官家庭。莫爾曾進牛津大學學習,後被開除。1504年被選為下院議員,帶頭反對亨利七世增加新稅的要求。1514年受封爵士。因莫爾與國王意見有分歧,於1532年辭官。1534年,亨利八世設法讓國會通過“至權法案”,宣布他(而非教皇)是英國教會的首領。在這項法案之下規定必須作一次“承認至權宣誓”,莫爾拒絕宣誓。1535年莫爾以叛徒罪被處以死刑。
莫爾的主要著作是幾乎全由他寫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製度》即《烏托邦》(1518)。
《烏托邦》是對空想社會主義所特有的某些原理加以明確表述的最早的一本書。在書中,莫爾對當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專製製度和剛剛產生的資本主義製度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莫爾把貴族、地主為了積累資本進行的圈地運動,斥之為“羊吃人”。他寫道:“綿羊本來是那麼馴服,吃一點點就滿足,現在據說變成很貪婪很凶蠻,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城市要蹂躪完啦”。這種詼諧而辛辣的語言,深刻地說出了英國農民喪失土地的原因,指出了圈地運動的嚴重後果。莫爾指出,凡是出產羊毛的地方就有貴族和豪紳的罪惡。在英國這個奇怪的國家裏,畜生的生活也比失去土地的農民的生活強。他們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前程渺茫,無處棲身。他們習慣於種地,可是現在無地可種。莫爾為深受圈地運動之害的農民大鳴不平。莫爾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見證人,對“羊吃人”的議論是直接針對殘酷剝削農民土地的圈地運動而發的。由此他認為隻有完全廢止私有製度,社會財富才能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類才能最終幸福。
莫爾精心設計的烏托邦製度是社會主義史上第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製度的空想社會主義方案。在烏托邦,私有製根本不存在,一切都公有,大家都熱心於公事。烏托邦人痛恨私有製,他們知道這種製度意味著人剝削人壓迫人,意味著少數人發財致富和大多數人貧困。所以他們不讓私有製有任何存在和複活的餘地。不僅生產資料公有,連消費品也公有。任何人都不占有財產,大家關心的是如何共同富裕。對外貿易是由國家經營的。生產的直接組織者不是整個國家,而是城市。所以,國家好像是城市聯盟一樣。莫爾的方案是社會主義史上第一個主張徹底消滅私有製的方案。
莫爾在社會主義史上首次提出了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社會生產的問題。在烏托邦,勞動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由於勞動義務普遍化,勞動時間有可能大大縮短。在烏托邦,很注意人的全麵發展。“一切公民在體力勞動之後,有充分的時間讓心靈自由自在並且得到啟發。他們認為這就是人生的幸福。”並且在烏托邦不存在城鄉對立,也不存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
烏托邦人的分配原則是按照需要分配。莫爾認為,隻要實行普遍的勞動義務製,就可以生產出極為豐富的產品,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一切需要。莫爾提出了實行按照需要分配的兩點依據:首先物質是充分的,其次個人都是按需領取需要的物資。他把產品豐富和人們高度自覺看做是實行按需分配的根據,這是莫爾的創見。但是,他不懂得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要在手工技術的基礎上達到產品的極大豐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雖然莫爾的按需分配帶有明顯的禁欲主義色彩,這種禁欲主義的規定顯然是同按需分配大相徑庭的。但他首先意識到了在產品極其豐富的條件下才能實行按需分配。
莫爾認為在烏托邦中商品貨幣關係已經不存在。因為烏托邦人生產的不是商品,而是直接滿足社會全體成員需要的產品。沒有商品生產,也就沒有商品交換。因此,貨幣也就隨之廢除。在最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中,幾乎都把商品貨幣關係當作是永恒的自然現象,這使莫爾大大高出於同時代的思想家。但是,莫爾並不懂得商品貨幣關係消亡所應具備的條件。他企圖在小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下取消商品貨幣關係,這隻能是一種十足的空想。
雖然《烏托邦》寫於資本主義製度產生之初,但莫爾能用批判的態度對待這個社會的各項原則,同時提出社會平等和共有的思想。直到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為止,社會主義思想史上還找不出一部堪與《烏托邦》媲美的作品。雖然莫爾所製定的“最好的”社會方案是不可能實現的,但莫爾完全有資格被稱作是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最偉大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