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狄德羅,1713年出生在法國朗格爾城。狄德羅11歲時被送進了郎格爾天主教耶穌會中學。在耶穌會學校的4年裏,他學會了很多東西。
1726年8月23日,13歲的狄德羅當了神甫。老神甫很滿意他。本來狄德羅是有可能成為教會高級官員的,可是狄德羅卻說:“我寧願當一個默默無聞的哲學家。”
狄德羅酷愛書籍,一次,他在一家書店裏發現了伏爾泰的《哲學通信》。他一打開這本書,就忘記了時間的流逝。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過去了……直到傍晚書店關門,他才被店員說服離開了書店。狄德羅走到街上,一麵走一麵繼續讀書。完全沉浸在熾烈的激情之中。
他站在滾滾的塞納河邊對著伏爾泰的書暗暗發誓,他要為自己的祖國奮鬥一生。
1742年1月的一個夜晚,狄德羅跟著一位朋友來到“攝政”咖啡館,認識了盧梭,兩人成為好朋友。
1742年,狄德羅結婚成了家,同時翻譯了斯塔尼安的3卷《希臘史》;又同另外兩位作者合譯了羅伯特·詹姆斯的《醫學辭典》。這部辭典1743年在英國分3卷出版,譯本分6卷出版。
1746年,狄德羅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哲學思想錄》。這本書以隨感的形式,論證天主教關於上帝迷信理論的荒謬性,具有明顯反封建、反宗教的傾向。
一年後,狄德羅又寫成宣傳無神論的《懷疑論者的漫步》,1749年,他寫了著名的《論盲人書簡》,此書大大觸怒了統治者,惹來了一場災難。
1751年《大百科全書》第一卷出版後,它的意義很快就為人們所理解。伏爾泰稱讚:《大百科全書》這項事業將是法國的光榮和它的非難者的恥辱。而狄德羅正在給這部巨著不時增磚添瓦。在這些“磚瓦”當中,就有他寫的那個著名條目“智慧”。
《大百科全書》的編寫和出版,形成了法國啟蒙思想運動的高潮。狄德羅在自己的哲學論著《達朗貝和狄德羅的談話》、《關於物質運動的哲學原理》中,看到了物質是第一性的,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而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這已經大大超越了他同時代的思想家,接近了近現代唯物主義的觀點。
狄德羅在文學藝術上建立了現實主義的文藝理論體係。狄德羅的美學思想,貫穿了唯物主義的精神。他反對“純藝術”,堅持“美”和“真”的聯係。在文藝理論中,他運用唯物主義的原則。提出了藝術美在於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論,他還號召作家到農民茅舍裏去尋找題材,主張用流利的日常語言而不用典雅的詩句來表現市民的生活。
狄德羅是法國18世紀傑出的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和文藝理論家。恩格斯稱讚他是“為了對真理和正義而熱誠地獻出了整個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