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加·車爾尼雪夫斯基於1828年7月24日出生在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薩拉托夫城的一個神父家庭。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家庭,是一個愛好讀書、勤懇勞動、人人相互尊重的和美家庭。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小學教育,是在家裏由父親手把手進行的。從8歲起,車爾尼雪夫斯基就開始了有係統的學習。
1842年,13歲的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優異成績,考人自己家鄉的薩拉托夫教會中學。
1846年春,18歲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沒等在教會中學畢業,就私自決定徹底放棄父親要把自己培養成神職人員的計劃,離開家鄉薩拉托夫到彼得堡去投考大學了。這一年夏天,年輕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彼得堡大學的文史係。
1846年~1850年,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大學時期唯物主義的革命民主主義世界觀的形成階段。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從1848年10月開始接觸黑格爾辯證學說的。當時他正在大學讀書,不過,他所讀的是黑格爾左派米什列撰寫的《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新哲學史》。這本書曾經使車爾尼雪夫斯基完全傾向於黑格爾哲學。他非常讚賞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方法。
5年的大學生活,不僅使年輕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獲得了許多淵博豐富的基礎知識,而且,他還開始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在後來火熱的革命運動當中,車爾尼雪夫斯基形成了自己堅定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並為此奮鬥了終生。
1855年,車爾尼雪夫斯基重返彼得堡後,經革命組織介紹到第二軍官學校任教,並且成了當時著名的雜誌《現代人》的撰稿人。車爾尼雪夫斯基在這裏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
它是用唯物主義的原則與觀點撰寫的美學論文,其內容充滿了革命的民主主義的精神。在這篇論文當中,車爾尼雪夫斯基深刻地分析與批評了當時流行於美學中的黑格爾唯心主義美學傳統。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論文中,還充分地揭露了“為藝術而藝術”的這種口號的虛偽本質。並且針對這一觀點,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論斷,主張文藝要麵向生活、走進生活,給現實生活作判斷,充當“生活的教科書”。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這些觀點,恢複和大大發展了俄國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別林斯基批判現實主義的美學思想,對世界性的進步文藝,指明了要為改造現實服務的正確方向。
1855年的11~12月車爾尼雪夫斯基相繼發表了自己的文藝批評名著《果戈裏時期俄國文學概觀》一書的前幾章。這部著作直到1856年底才連載完畢。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文學批評的範圍。實際上,它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縮寫的一部19世紀30~40年代的俄國社會思想史。他在這一著作中,不僅堅決捍衛了別林斯基和果戈裏的寶貴思想,充分發揮了別林斯基的革命的藝術思想,同時指出進步文學的任務就在於:自覺地為改造現實的人民解放運動服務。車爾尼雪夫斯基不但表明自己不愧是別林斯基卓越的繼承者,而且還站在革命民主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對黑格爾唯心主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首次提出了“抽象的真理是沒有的,真理總是具體的”這一著名論斷,為哲學理論界提供了辯證地對待現實的範例。因此,國際學術界的許多著名人士都稱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這部著作是一份獨特的革命理論宣言,它宣布了新的革命民主派的最重要的哲學、社會學和文學的基本原則。
1859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迷信與邏輯規則》一文中,在揭露了俄國社會現實中大量的罪惡事實之後,還進一步指出,造成俄國農業落後狀況的根源,是由於俄國農奴製的存在。
此外,車爾尼雪夫斯基還用文學作品宣揚自己的革命關點。
偉大導師列寧也非常喜歡其文學作品《怎麼辦?》,他認為一切毀謗這部作品的言論都是不可容忍的。列寧在一次淡活中說:“這才是真正的文學,這種文學能教導人,引導人,鼓舞人。我在一個夏天裏把《怎麼辦?》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裏發現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