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有位啟蒙思想家,他“給予國民的影響之大,恐怕比所有其他啟蒙思想家之和還要廣泛、深刻”。此人便是福澤諭吉。在日本有啟蒙性質的“文明開化”運動中,他充當旗手,扮演了一個巨匠角色,被稱為“日本的伏爾泰”。

福澤諭吉1835年出生在中津藩的一個下級武士家庭,早年喪父。少年時代的福澤諭吉一麵從事家務勞動,一麵學習漢文,閱讀了父親留下的大量文學書籍。福澤諭吉對幕府那套封建等級製度深感不滿,總覺得那些封建思想不合時宜。

1853年7月的一天,由四艘炮艦組成的美國艦隊在柏利少將的率領下,強行闖入日本的浦賀港,要求同幕府將軍就開港進行談判。柏利聲言,如不同意,“立即交戰,以決定勝負。”長期生活在閉關自守環境中的幕府官員,很少看到這種冒著滾滾黑煙的大炮艦,驚惶失措之餘,隻得同意開港。第二年,日本被迫在神奈川簽訂了開港貿易的《日美親善條約》。接著英國、俄國、法國也相繼闖進來,日本緊閉的國門被強力打開了。日本的封建社會猶如長期密封在棺材中的木乃伊,突然遇到外界的新鮮空氣,迅速開始變化。

日本許多有思想的下級武士看到西洋人的威風,這時產生了了解世界的想法。同時,他們看到平素驕橫的幕府官員,在西洋人麵前卻束手無策,感到異常氣憤,因而又萌生了要求變革的思想。

這一事件對福澤諭吉震動很大,促使他立誌學習西方文化。他懷著振興日本的抱負,先後在長崎、大阪、江戶等地學習荷蘭語和英語;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多地學習了各種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不久,他在江戶開辦了一所荷蘭語學校。

福澤諭吉一直渴望著能到國外參觀訪問,直接了解西方社會的情況。從1860年他作為日本使節團的翻譯前往美國開始,他曾3次出國,曆訪英、法、荷、普、俄、美等國。多次出國訪問開闊了他的眼界,使他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看到日本與歐美各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他期望能盡快把西方文明之風帶回國內。因此,他在出訪期間,用點滴節省下來的外彙,購置了大批外文書籍,包括各種辭典,其中許多書籍後來被廣泛采用為教科書。

日本被迫開港後,社會上“攘歐論”盛行。福澤諭吉因倡導學習西方文明,處處受到傳統勢力的猛烈攻擊。就在這種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他仍以很大的膽略和追求真理的勇氣,為日本的文明開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從1862年起,福澤諭吉連續發表了60多種著作,其中以《西洋事務》、《勸學篇》、《文明論概略》最負盛名,它們是日本啟蒙思想的代表作,為後來的明治維新做了重要的思想準備。

《西洋事務》一書完全是根據福澤諭吉的訪問筆記寫成的,它詳細介紹了西方資本主義製度以及社會各方麵的情況,向日本人打開了一扇了解西方社會的窗戶,成為轟動日本全國的暢銷書。當時日本朝野凡是談論西方文明、主張開港的人,案頭都有這部著作。

1872年,福澤諭吉發表了被稱為“明治的聖經”的重要著作——《勸學篇》,吹響了日本向近代社會進軍的號角。在這部著作中,福澤諭吉用通俗的語句指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人生而平等,無上下貴賤之分”。他敦促國人要多讀書,多接觸新事物,鑽研對社會真正有用的學問。他認為一國文明事業的成功,取決於每個人立誌學問,充實力量。他主張放開眼界,將東西方事物進行比較,信其可信,疑其可疑,取其可取,舍其可舍,取得真理。《勸學篇》力排傳統思想,宣傳功利主義和進取精神。福澤諭吉將批判矛頭指向幕府,認為妨礙個人身心獨立的是亞洲的專製主義和日本的幕府統治。因為“國家權力集中於王室”、“人民不專於國事”、“國民的地位不受尊重”、“無信仰宗教權”、“無研究學問權”;進而告知那些處於卑屈之中的人們,要想走上獨立的道路,必須立誌向西方學習,樹立文明精神,把不切實際的學問視為次要,專心致力於接近世間一般日用的實學。他認為,隻要掌握了這樣的學問,增長了見識,“則個人可以獨立,一家可以獨立,國家也就可以獨立了”。福澤諭吉號召人們打破傳統的“輕視錢的習俗”,因為“爭利就是爭理”。這對日本後來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和製度,起到了有益的作用。這本書一出版,人們爭相購閱,銷量多達70餘萬冊,對日本的啟蒙運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