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雕塑藝術2-1(2 / 3)

這座宮殿的外牆上裝飾了淺浮雕飾帶,這些淺浮雕的總麵積有6000多平方米。浮雕表現的奴婢。臣仆和諸侯手捧貢物,排著長長的隊伍走向大門。在宮殿的內部也裝飾著大量浮雕,浮雕在宮殿裝飾中處於中心的位置。浮雕的內容是記述薩爾貢統治時期的曆史事件,宛如一部浮雕編年史。這些浮雕有的塗著顏色,有的是用燒製的琉璃 磚拚接而成。

薩爾貢二世的兒子辛那赫裏布(前704—前681)將首都遷到了尼尼微。在尼尼微的宮殿的裝飾中浮雕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浮雕主要用來表現政治事件。辛那赫裏布的孫子對尼尼微的宮殿進行了擴建。這時的亞述藝術家開始用複雜的動態去表現人物的內在情感。在《亞述帝國戰爭浮雕》圖中國王亞述巴尼拔率軍攻打一座城堡的戰爭場麵,被表現的極為慘烈。沙場上戰車飛馳,屍橫遍野。亞述王勇敢地屹立在戰車上,向敵人射箭,城堡中的敵軍負隅頑抗,用密集的弓箭射向亞述軍隊;亞述王身旁駕車的戰馬已經有一匹中箭倒地,然而亞述王毫無懼色,鎮定地奮勇作戰。這件浮雕采用了散點透視的手法,構圖宏闊。浮雕對於人物服飾、兵器及建築物的各種細節都刻畫的十分精細。浮雕上還刻有銘文,對戰爭的背景情況作了詳細的說明。

在動物雕刻方麵,這一時期的亞述雕塑家表現出了他們最高的成就。亞述人善於狩獵,他們在表現動物的形象時高度逼真,被獵取的動物逃竄或陷入絕境的情態被亞述雕刻家生動地表現出來,他們雕刻的動物充滿了野蠻的活力。大理石浮雕《負傷的牝獅》 (現藏倫敦不列顛博物館),高1.68米。表現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王阿蘇爾那希帕狩獵獅子的場麵。牝獅身中數箭。鮮血淋漓。它的下身已經癱瘓,但仍用力撐起前身,發出最後的怒吼,它的前腿肌肉繃緊,凸起,給人一種垂死掙紮,萬分痛苦的感覺。

亞述藝術是西亞藝術史上的明珠,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給後來的新巴比倫、波斯及伊斯蘭文明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和基礎。

新巴比倫雕塑

公元前612年,巴比倫人攻陷了尼尼微,並在公元前609年最後消滅亞述帝國,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定都巴比倫城。在巴比倫城建立了許多偉大的建築。其中宮城的大門稱作伊什塔爾門,大門牆麵上覆蓋著彩色琉璃磚,在藍色瓷磚上。鑲嵌著獅子、公牛和蛟龍浮雕。大型宮殿建築中也有大量的浮雕裝飾。宮殿的內壁通常有獅圖案的浮雕。

古代埃及雕塑

古代埃及包括從史前時代至公元前332年的漫長時期,其間埃及經曆了早期王朝 (前3100年~前2686年)、古王國(前2780年~前2280年)、中王國(前 2040或2134年~前1778年)、新王國(前1570年~前1320年)、後期王朝(約前1090年~前332年)幾個曆史時期。埃及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文化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體係。

早期王朝雕塑

公元前4000年埃及出現奴隸製國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上下埃及經過長期的戰爭,上埃及取勝建立了統一的奴隸製國家。在上、下埃及不斷征戰,漸趨統一的時期,埃及雕塑最初的基本特征逐漸形成。調色石板本是用來碾磨化妝顏料的工具,上麵通常刻有裝飾性動物圖案。後來它被作為宗教獻祭物和記錄重大曆史事件的紀念碑。現存的這種石板有《動物石板》《戰爭石板》《蛇王碑》等。而《那爾邁石板》(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是調色石板浮雕的集大成者。這件浮雕高64厘米,作於公元前3000年,表現了上埃及國王征服下埃及的場景。岩壁兩麵的浮雕刻畫了5個場麵。其中一麵上埃及國王頭戴峨冠,下頦是棍狀胡須,他右手高舉權杖,左手壓在敵人的頭上,浮雕的左上方是一隻鷹,站在人頭底座的6支紙草花上。鷹是上埃及的保護神霍魯斯的象征,6支下埃及盛產的紙草花標誌著上埃及俘虜了6 000下埃及士兵。浮雕最上端的兩個人麵牛頭像,是整個埃及信奉的塞特神。浮雕的下端是望風而逃的下埃及人。岩板的另一麵分為3個部分,上部分是慶祝勝利的慶典,法老戴著上下埃及的綜合王冠,在臣仆的引領下檢閱被斬首的敵人屍體,浮雕的每個場麵都相對完整,同時又是整個構思的組成部分。浮雕中人體的比例基本正確,通過不同的表征,如服裝、頭飾、形體大小,表示人物的不同身份。人物和動物的分別從不同的視點來描繪。這件象征性雕刻從內容到形式奠定了以後埃及美術的基本原則。

古王國雕塑(前2780年~前2280年)

古王國時期包括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古王國時代的埃及人深信國王是自古以來統治這片土地的神祇的後裔。宗教信仰在埃及人日常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認為陵墓是人永久的棲身之所。它甚至比宮殿更為重要。古王國時代的雕刻幾乎全部出自陵墓和神廟。埃及人認為在陵墓中僅僅保留了國王的木乃伊還不夠,國王的雕像可以保證國王能夠更加可靠地永遠存在下去。雕刻家們用堅硬的花崗岩製成國王的頭像,放進其墳墓,使國王的靈魂可以寄寓於雕像之中獲得永存。在埃及語言中雕刻家一詞的本意就是“使人生存的人”。

在墓室中除了國王的雕像還有大量仆人和奴隸的小雕像。他們的形象多姿多彩,共同構成了地下現實世界。起初隻有死去的國王的雕刻肖像,後來王室貴族也在自己的墳墓裏放置雕刻肖像以使靈魂能夠安居。

古埃及的雕塑始終堅持著正麵式法則:人物的臉是隻看得到一隻眼睛的側麵,上半身是正麵形象,雙臂緊貼著身體的側麵,下半身又是從側麵看到的呈行進姿勢的雙腿。這種正麵式的造型原則,有助於將對自然的犀利觀察同規整的幾何形式結合起來,符合埃及雕塑所追求的從容優雅的理想,因而在整個埃及藝術發展過程中被貫徹始終。這種程式化的造型原則在古王國時代得到了初步的完善。

古王國時代的埃及雕塑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特點,這一時期的雕塑家已經能夠憑借高度的技巧。較為真實地再現人物和實物外形。古埃及雕塑家所取得的這種高度成就是經過長期探索得來的,他們最初從死者的臉上拓下模子,然後翻鑄成型,再用石料摹寫加工。如此逐步掌握了一套塑造人像的技巧。

古王國時期的雕刻所用的材料包括石頭、木材、象牙、銅、陶土等。埃及雕塑家可以雕刻任何尺寸的作品,從小型木製雕刻到龐大的獅身人麵像。大型雕刻多用花崗岩、閃綠岩、玄武岩等,一般雕刻用石灰岩或砂石岩,小型雕刻用木頭和銅等,而各種雕像的外表幾乎都塗有顏色,男性用赭紅色,女性用淡黃色。

古王國時代的雕刻代表作有《蛇王之碑》《哈夫拉法老像》石灰岩雕像《拉胡泰普王子及妻子奈費爾特坐像》《書記像》,木雕《村長像》等。

《蛇王之碑》(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是一件石灰石雕刻,高250厘米,寬65厘米,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 2900年間作,是上下埃及統一之初的浮雕傑作之一。蛇代表已故的法老,置於一個表示宮殿正麵的長方形框裏。蛇的下麵用兩個大門隔開的三座寶塔,分別象征著天堂、人間和冥府。長方框的上部是一隻隼鳥。隼鳥是一種凶猛的鳥,在埃及被奉為索羅斯神,是法老的化身,尊為王權的守護神。

《哈夫拉坐像》(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以帶白色條紋的黑色閃綠岩製成,高168米,雕刻十分精致,顯示了雕刻家在堅硬材料上進行加工的高超技藝。法老端坐在寶座上,兩眼直視前方,雙臂緊貼身體,兩手放在並攏的膝上,右手握拳,略微誇張的肩膀和胳膊的輪廓線給人以擴張的力感。雕像塑造的人物身體比例準確,寫實,富於力量感。整個造型和諧、簡潔。法老的麵容莊嚴,擁有睥睨一切的風度。法老的頭後部有神鷹霍爾斯棲息在法老的座椅上,它張開雙翼保護著法老的頭。座椅的腿上雕刻著獅子,顯示著法老的威嚴。法老極度安靜的表情和端莊的姿態,體現了他永恒的統治權力。法老的寶座取整塊石料,不作鏤空處理,側麵雕刻著象征上下埃及統一的浮雕紋樣,這件作品是集中體現埃及雕刻藝術規律的典範作品之一。埃及雕刻中出現的法老永遠是年輕而理想化的。

《門考拉和王妃像》(現藏波士頓美術館)粘板岩雕刻,高1422米。它以寫實的手法刻畫了一 對健康樸實的法老夫婦。人體的解剖關係準確,胸部豐滿美觀,四肢修長,他們左腳向前略微邁出一步,但並不是采用前進的姿態,而是將重心落在兩隻腳上,這種姿態具有穩定感。法老兩臂垂直,雙手握拳,王妃左手臂扶著法老的胳膊,右手臂圍著法老的腰,這是埃及夫婦像的標準姿勢。雖然法老夫婦的身體姿態有些僵硬,但他們都麵含微笑,雙目炯炯有神。表情非常生動,給人以安詳而富於智慧的感覺。

《書記像》(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是一件著色石灰石雕刻,高53厘米,約作於公元前2680年~公元前2565年。書記在埃及是地位相當高的官員,這個人物盤腿而坐,他的膝上展開紙草卷,麵孔朝向正前方。仿佛在抬起頭,凝神諦聽,他瘦長的手,緊握著蘆葦筆(蘆葦筆已經殘缺),似在振筆疾書。這座雕像的表情尤其生動,它的眼睛用銅料鑲邊,雪花石膏填白,黑水晶作眼球,使眼睛專注的神態惟妙惟肖,這種細膩的表現手法,反映出埃及雕塑家對逼真寫實的追求。這類作品在埃及發現了很多,但這件雕刻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件。

在吉薩金字塔附近的馬斯塔巴中,發現了20個被稱為“備用的頭”的頭像,它們均用石灰岩製成。這些頭像中,尤以一些女子頭像引人注目。這些頭像沒有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麵孔,個性鮮明。這些頭像的眼睛不是鑲嵌而成的,而是雕刻出來的,使頭像的表情生動。這類作品反映了古王國前半期雕塑中寫實傾向的發展。

在這一時期的雕刻中還有大批作為陪葬用的奴仆小雕像和從事各種勞動的組合圓雕。這些雕像由於表現的是地位低下的奴仆,因而在處理上不受固定的程式限製,顯得相當自由,可以大膽、如實地表現對象。這類小雕像常常是幾個一組,有時還被放置在木製的作坊模型中。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的《釀酒的女子》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作品。這是一件石灰石雕刻,高267厘米,它表現一位勞動婦女,裸露著上體,她的胳膊粗壯,乳房豐滿,體格結實,正在用力地揉著甕中厚厚的麵團。婦女的下身和陶甕幾乎結合在一起,使這件小雕像的結構異常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