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雕塑藝術2-1(3 / 3)

《基澤的獅身人麵像》是古王國時代最大的一座石雕像,高20米。長57米,它的麵部高5米,鼻子高17米,耳朵高2米,是由整塊石灰石雕刻而成。約作於公元前2680年~公元前2565年。這座獅身人麵像坐落在哈夫拉金字塔以東。它的頭部是哈夫拉的雕像,身體是探出一隻前爪的臥獅,兩隻伸向前方的巨爪是用石塊砌成的,在巨爪的中間有一座小神廟。獅身人麵像戴著法老的條紋頭巾,它的前額雕刻著聖蛇,下頦上原有胡須,據說拿破侖侵略埃及時將其毀壞。人麵像的鼻子、眼睛現已損壞,臉部的細節已經看不清楚了。但在風沙彌漫、日盡黃昏之時,從遠處望去,人麵像殘破的臉上會現出一種朦朧的神秘感和莫測的微笑。

在法老韋塞爾卡夫祭廟發現了一件《韋塞爾卡夫頭像》也是一座巨大石像,它是除了獅身人麵像之外,在法老陵墓中發現的最為古老的巨大紅色花崗岩巨像。

古王國時期的埃及浮雕同繪畫十分相近,浮雕多為線刻,並塗有色彩,可謂是一種浮雕繪畫。浮雕繪畫的內容極為廣泛。古代埃及的浮雕是以側視為基礎的、背襯牆壁剪影式的作品;形象的細節是用鑿刀圖繪式的暗示,而不用雕刻的手法。盡管如此,形象的輪廓仍非常富於表現力。

中王國雕塑(前2134年~前1778年)

中王國時期包括第七王朝到第十二王朝。中王國時期的正統藝術嚴格模仿古王國時期的傳統,一些高級官員的雕像就是這種類型的作品,他們顯得陳腐而空洞。而同一時期的一些肖像雕刻中流露出了不斷增長的現實主義傾向,代表了這一時期雕刻藝術的新成就。

古王國時期的法老像通常是在法老去世後創作的,被安放在法老的陵墓當中。中王國時期開始為活著的法老製作雕像,放置在廟宇中,以增加法老在人們心目中的威信和影響力。這就要求雕塑家既要保持傳統法老像的端莊靜穆,又要用寫實的手法刻畫出法老的真實容貌。

這一時期最出色的肖像作品是法老謝努塞爾特三世的一係列肖像。這些作品中,古王國時代法老雕像所具有靜穆、莊重、自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內心充滿不安和緊張的精神狀態。還有一些肖像雕刻試圖刻畫出人物的情緒和複雜的內心世界。

謝努塞爾特三世肖像(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高29厘米,灰色花崗岩雕刻。僅存一個有些殘缺的頭部。這件雕刻沒有對法老的麵容進行美化。而是用寫實性的手法再現了法老的真實容貌。這位法老的臉上陰雲密布,他的眼睛有些腫脹,沉重的眼瞼低垂著,透露出疲倦和憂鬱情緒。在以往的埃及雕刻中,從沒有如此大膽地將法老表現為這樣一個飽經憂患。充滿厭世思想的形象的先例。法老謝努塞爾特三世的其他一些肖像,如現藏華盛頓的另外一件殘缺的頭像和一件莊嚴的坐像等,都具有這種複雜的情感表現和鮮明的個性特征。

這一時期新的雕刻形式還有大量小於真人尺寸的團塊式雕刻,供從奉使用。這種雕刻將人體縮入方形功圓筒形的石塊,雕刻細致的頭部和雙腳露在外麵,而身體的其他部分用石塊上刻出的輪廓線指代或用圍裙遮蓋,這種石塊上通常刻有象形文字,這種雕刻一直存在到新王國以後,《荷太普像》就屬於這類作品。在這件雕刻中,荷太普的身體雙膝並攏,蜷坐成一團,雙臂交疊放在膝蓋上,頭部從石塊中探出,而身體的後半部被包隱在石材當中。周像的兩腿中間和左右銘刻著象形文字,銘文為“大臣荷太普”。

中王國時期的陵墓雕刻中,奴婢和侍從的雕像充滿了生活氣息,出現了不少佳作。此時的人物雕像的身體比例同古王國時代相比有所加長,使人物顯得更加輕盈。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一件搬運貢物的少女木雕,高104厘米,她左手扶著頭頂上的鬥狀容器,右手提著斑雞。似乎在款款前行,她的身上穿著緊身長衣,全身的色彩豔麗,體態十分優美。

這一時期陵墓雕刻中流行的小型木雕,有的精致寫實,饒有趣味。其中發現於阿西尤特一位將軍墓中的80個通高40厘米的列隊戰士木雕像最為有名。

中王國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凹進平麵的雕刻,所雕刻物體低於石板表麵,這種浮雕的代表作品是卡維特王後石棺浮雕。

新王國雕塑(前1570年~前1090年)

新王國時期包括第十三王朝到二十王朝。新王國時期的陵墓雕刻反映了這個時代雕刻趨向華麗的發展傾向。這個時代的法老像仍然保持了理想化而不失真實性、嚴謹而不失優雅的特色。同時更加注重雕刻的細膩,將雕刻高度磨光,使人物的形體顯得更加柔和。對人物服飾的細部施以線刻,以獲得韻律感和裝飾美,也是這一時代雕塑的重要特征。

新王國時期出現了一位倡導宗教改革的國王——埃赫那吞,他強行推行一種新的太陽神教——阿吞教,埃赫那吞在藝術方麵也進行了改革。他統治時期的藝術打破了埃及千年不變的造型程式,采用了新的表現方法,這一時期的藝術被稱為阿馬爾奈藝術。埃赫那吞所推行的新藝術隻持續了二十多年,但卻使埃及藝術煥發出嶄新的光彩,並在埃及藝術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蒙霍特普四世像》(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是一件砂岩雕刻,高4米,約作於公元前1360年。它被陳放在卡爾納克的阿吞的阿蒙霍特普神廟。塑造的是埃赫那吞的形象。這件雕刻具有不對稱的麵容和病態的身材。雕像的軀幹纖細,腹部肥大隆起。雙手持象征王權的笏板和枷鏈,顯示出國王的威儀。這件雕刻是阿馬爾奈雕刻美術的代表作之一。

《那菲爾提提王後頭像》(現藏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高48厘米,石灰岩雕刻。約作於公元前1360年,表現了一位矜持美麗的王後。王後的頭顱很重,但雕像沒有底座,頭部的質量都由細巧的長脖頸支撐,這樣大膽的處理在埃及雕塑中是絕無僅有的一例。這位王後具有東方女性特有的魅力,她五官線條柔和,麵部結構的變化豐富細膩。這件雕像塗繪了鮮豔的色彩,淺紅色的皮膚襯托著濃黑的眉毛和鮮紅的雙唇,眼睛是鑲嵌的,黑白分明,顯得極為生動而美麗,而王後高高的峨冠和華麗的胸飾使她顯得更為高貴。這件作品代表了阿馬爾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

阿馬爾奈雕刻中有不少表現了法老埃赫那吞一家的生活。在這些作品中,法老和他的家人的形象都沒有被美化,而且還出現了法老同妻子親昵或狼吞虎咽地吃東西等在傳統雕刻中沒有的題材內容。這些雕刻散發著強烈的生活氣息,因而非常生動感人。

在被發掘出來的阿馬爾奈宮廷的雕刻作坊中,發現了許多石膏模型和雕刻作品。這些作品顯然是參照模特進行創作的,它們顯示出了逼真傳神的共同特色。在這個雕刻作坊中還發現了從人臉上拓下來的模子和根據這些模子製成的未完成作品。

阿馬爾奈美術隻存在了20年就被重新恢複的傳統浪潮所淹沒。在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征服努比亞後,建造了幾個巨大的阿蒙石窟神廟。在尼羅河岸的伊布桑蒲爾懸崖上開鑿的石窟神廟中有4尊高20米的摩崖巨像,其中一座雕像已經被毀,它們表現的都是法老拉美西斯本人。這些雕像屬於紀念性雕刻,但麵部為肖像雕刻,具有寫實的特點。雕像麵向東方倚山而坐,凸出於千岩萬墼之間,高踞於尼羅河最高水位的水麵之上。尼羅河恰好在雕像麵前轉彎,河中航行的船隻在很遠就能從正麵望見巨大的法老雕像,使過往的人們感到法老的巨大威力。法老巨像的兩腿之間和旁邊有法老王族的立像,其中包括王後像。巨像的腳邊是神廟的入口,入口的上方雕刻著太陽神的立像。進入神廟內部,大廳中立著8尊高55米的奧西裏斯神像柱。大廳的牆壁上是歌頌拉美西斯戰功的浮雕。

阿比多斯的西提一世的神廟中保存著埃及最優秀的浮雕,被稱為“埃及最華麗的殿堂標本”。浮雕遍布於神廟建築的牆麵和柱子上,色彩豔麗,浮雕中的人物凸出於背景之上,立體感很強。

新王國時代建立起來許多巨大的建築,作為建築裝飾的浮雕和各種大型雕像也增加了。由於雕刻的數量眾多,尺寸巨大,而且多為千篇一律的軍事題材,這使得雕刻家們隻能偏重雕刻的大效果,而疏於對細節的精心琢磨。十八王朝末到十九王朝保存下來的雕像,高度達到5米以上的很多。這些雕像意在誇耀法老的威儀,但由於過分誇張,反而降低它的崇高性,藝術質量也相對低落了。這一時期的著名雕刻作品有塔尼斯神廟高達18米的巨大神像、盧克蘇爾神廟高6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像等。此外在一些花崗岩、雲斑岩等岩石礦上,發現了可能是正待搬運的巨像和方尖碑,其中一些尚未雕刻完工。

拉美西斯二世坐像(現藏都靈古代美術館)高194厘米。黑花崗岩雕刻,是十九王朝雕刻中的精品。法老拉美西斯的形象較為寫實,反映了阿馬爾奈藝術的影響。他頭戴峨冠。微微俯首低垂視線,似乎是在接見他的臣民,他身上穿的是一種很薄的蛇紋服裝,顯示出了他健美的體魄。在這件用堅硬花崗岩製成的法老坐像中,雕刻技術發揮到了極致。

在拉美捷姆神廟出土的一件石灰岩半身女雕像是十九王朝女性雕像的傑作《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這件雕刻高73厘米,據推斷表現的是拉美西斯的王妃。這件雕刻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雕像的王冠和冠帶是用無數細密的線條雕刻出來的,胸前佩帶著用象形文字排列的五層重疊的胸飾。王妃的發髻也非常的繁複細密,而她的乳房前端露出有菊花紋樣的裝飾,用以顯示衣服的輕柔和緊貼。如此華麗的裝飾顯示了這一時期雕刻的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