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雕塑藝術2-2(1 / 3)

第一章世界雕塑藝術2-2

後期埃及雕塑(前1090年~前332年)

隨著第二十王朝的終結,埃及國勢衰落,藝術也開始走下坡路。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到三十一王朝(前1090年~前332年)之間國家分裂,外族入侵,國勢衰危。埃及藝術也在這段時間緩慢地走向衰落,但這一過程持續了1 000年,其間埃及藝術在二十六王朝即賽易斯王朝還經曆了一次小的複興。

在這1 000年中埃及的若幹藝術中心趨向衰落,埃及先後被亞述人、希臘人所征服。入侵的外族欽慕於埃及藝術,但埃及的造型藝術卻開始大量模仿希臘藝術。同時埃及藝術對地中海東部和西亞地區發生了極大的影響。

埃及從第二十五王朝開始進入了鐵器時代,隨著金屬鑄造技術的發展,金屬雕刻也有了很大發展。當時的人像和神像是經過分段鑄造,然後拚接起來的。

新王國時期法老的棺木開始采用金屬,其金棺表麵有大量精致的雕刻,這些雕刻大多包含了死者的雕像。到二十二王朝後許多青銅像留存下來。這些青銅雕像通常是經過整體鑄造,而後加以雕刻製成的。當時家家都供奉著青銅小神像,這些青銅小神像的製作也具有了商品化的傾向。

《卡羅瑪瑪女王立像》(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作於二十二王朝,高35厘米,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青銅雕像。女王身著高貴的緊身服裝,體型優美,端莊華麗。雕像的全身用金、銀、琥珀進行了鑲嵌裝飾,雕刻工藝相當精湛,繁而不亂。

《塔庫謝特立像》(現藏雅典國立美術館)高69厘米,青銅和金、銀混合鑄造,作於二十五王朝。這件雕刻塑造了一位儀容端莊,體態豐腴的女性形象。她豐滿軀體的優美起伏完全通過薄如蟬翼的衣服透露出來,這件雕刻極寓感性美。

《孟圖姆哈特立像》(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灰色花崗岩雕刻,高135厘米。孟圖姆哈特是底比斯的總督和祭司,他曾奮力抵抗亞述人的侵略,但未能如願,亞述人離開後,他修複了被破壞的紀念物。為紀念他的功績,埃及人為他作了不少雕像。這件雕像是其中之一,它較為寫實地再現了孟圖姆哈特的真實形象,雕像的造型單純簡練,強悍的身軀充滿力量感。孟圖姆哈特雙目炯炯,神色嚴峻,反映了動蕩年代中的人物特有的性格特征。這件雕像也反映了二十五王朝埃及藝術曾開始由衰微趨向複興,力圖恢複古埃及精神的情形。

賽易斯時代埃及藝術家力圖恢複古老的藝術傳統,但他們的作品充滿了寫實精神和質樸的氣息。花崗岩雕刻《祭司頭像》(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是這一時期雕刻的代表作品。在這件雕刻中充滿了寫實精神,祭司頭有些肥胖,他緊皺雙眉,臉上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神情嚴肅,仿佛陷入沉思。這件作品顯示了作者善於捕捉對象性格和精神特征的卓越才能。

公元前332年亞曆山大征服了埃及,從此埃及藝術開始全麵仿效希臘藝術。

古代希臘雕塑

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歐洲南部的希臘出現了二百多個奴隸製城邦國家,其中實力最強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希臘主要包括希臘半島及其附近島嶼和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區,那裏盛產色澤優美的大理石和黏土,為希臘雕塑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古代希臘創作了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藝術。

古希臘雕塑主要是服務於宗教目的,為神廟作建築裝飾,製作安置在廟宇中用於祭拜的雕像。希臘的雕塑通常是與建築結合在一起的,並同建築一起被保存下來。

希臘的紀念雕刻通常被用來慶祝戰爭的勝利、表彰在運動場上競技奪魁的運動員或是紀念重要的政治事件,如兩國之間締結合約等。也有一些矗立在曠野或是家族墓地中的紀念碑,這樣的雕刻通常是裝飾著浮雕的大型石瓶、圓雕手法製作的雕像裝飾有植物紋的石碑或是石板。

瑰麗多姿的古希臘神話世界是希臘雕刻所表現的主要題材;時代風俗和人們日常生活,如運動員競技,勇士的戰鬥、照看兒童的婦女和墓碑前的哀悼者也是希臘雕塑主要反映的內容。希臘藝術通常是用神話中的戰鬥場麵來暗示曆史上的戰爭。著名人物的肖像雕刻,最早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這類雕像一直到希臘化時代還主要是陳列在公共場所,而不是放在私人宅邸中。

希臘雕刻的材料主要是石灰石、大理石、青銅、陶土、木頭、黃金和象牙,有時也用到鐵。在大量的各種材料的雕刻中,僅有石雕幸存下來,青銅雕塑多遭熔鑄,鐵質雕塑多因鏽蝕而被毀掉了。

希臘雕刻藝術的發展過程長達一千多年,可以劃分為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3個階段。

古風時期

希臘雕塑的古風時代大約是在前660年~前480年之間。希臘的大理石蘊藏十分豐富,希臘人很早就會用大理石進行雕塑。希臘在公元前 7世紀就產生了大型石刻,早期大型石雕中的人物造型明顯借鑒了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藝術的成果,而埃及雕塑對希臘最初的雕塑影響更大。埃及雕塑中一些典型人物姿態在希臘雕塑中反複出現。男青年正麵立像,在古希臘被稱為庫羅斯,它們遵循了埃及造型的正麵律,人物的肩膀比較寬闊,左腳微微向前,胳膊緊貼身體兩側,肘部微微彎曲,手或緊握或靠身軀放平,但埃及的石像身後一般都有支撐的石柱,大部分雕像腰間圍有腰布,而希臘男青年像則完全是裸體;同時代的希臘女青年像被稱為科雷。現藏盧浮宮博物館的一件《科雷》(約前650年)雙足並攏直立,頭上垂下厚重的發辮,上身赤裸,下身穿著長裙,腰間還係著寬大的束帶,這個形象也明顯帶有埃及雕塑的影響。

希臘雕塑家雖然最初模仿了埃及藝術,但他們很快便開始追求用自然真實的手法來表現人類的形象,並在這方麵顯示出傑出的才華。到古風時代中期(前580年~前535年),希臘雕塑家經過長時間地不懈努力。終於在表現人體及其動態的技巧上有了明顯的進步。

這一時期雕塑的代表作品是發現於塞拉、特奈亞、沃洛門德拉、米洛和羅得島的幾個青年立像。這些雕像是用方石雕刻而成的,人物形體更富於肉體的質感,細部完全采用圓雕的手法,改變了以往用平麵線刻和圓雕塑造體積的手法並用的做法,青年像的頭部有一片裝飾性的波動的發綹,引人注目。而發現於阿提卡的柏林少女立像形象更加豐滿,形體和衣飾雖然屬於圖案式的風格,但是更富於深度感。一座失去頭部的薩莫斯女立像風格雖是東方式的,但它的形象富於希臘藝術特有的優雅,立像的身體仍是筆直豎立,但它的衣紋的變化微妙。既有力地顯示了形體起伏,又使整個雕塑富於韻律感。

在公元前6世紀下半期,也就是古風時代晚期 (前540年~前480年),希臘藝術家終於能夠較為熟練而自由地塑造合乎人體解剖規律的形象了。這時雕塑人物的姿態逐漸擺脫了呆板的直立模式而變得自然靈活,希臘雕塑家還將對裝飾性效果的追求同對自然真實的追求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端莊優雅的風格。這個時期末,人物的雕像開始具有了運動感,東方雕塑延續千年的正麵式對稱結構被打破,一些雕像雖然仍保留著正麵式。但身體的兩側不再對稱,頭部和身體的上部微微轉動,兩條腿表現為負有重物的姿態。

《克羅索斯像》(約前525年)阿提卡等地出土的男青年立像同早期的雕像相比胸部的體積增大,背部不再平板,有了起伏。發現於雅典衛城的少女像具有代表性,它與柏林女立像一脈相承,姿態沉靜,麵部表情生動,衣飾的變化尤其微妙,雖然富於裝飾性, 但是隨人物的動作變化和身體的起伏變化,令人感到整個雕像十分優雅精致。

這一時期的建築雕刻有了發展,神廟東西兩麵牆上方的三角形山牆通常裝飾一組高浮雕或圓雕。這個時期末,愛吉那的阿菲婭神廟的破風牆雕塑非常有代表性,而留存至今的不是原作而是托爾瓦德森的修複品,兩麵破風牆可能都經過重建,但它們之間的圖形一直保持了微妙的聯係。破風牆的中央屹立著雅典娜,雅典娜的兩旁是希臘人同特洛亞人戰鬥的場麵,戰鬥雙方在雅典娜兩側分別組成對稱的圖形。戰鬥者的姿態動作與傾斜者、躺倒負傷者的動作相互呼應。保存最好是海格裏斯,他位於東麵破風牆靠近角落的地方,正蹲著引弓射箭,形象有力,又加強了構圖的和諧。

建築雕刻的另一種形式是飾帶浮雕,裝飾在希臘神廟柱廊內牆的上邊,也有的裝飾在外牆上。德爾菲的錫夫諾斯寶庫浮雕飾帶,是在外山牆下邊連向兩側的浮雕帶。約作於公元前6世紀晚期。表現的是希臘諸神同巨人之間的戰鬥,這件浮雕中的人物、獅子、戰車的表現都相當真實。而且這件浮雕打破了平麵的局限,通過不同高度和層次的浮雕表現縱深空間,豐富了浮雕的表現力。

埃伊納神廟雕刻是古風時代末期的雕刻,該神廟建於公元前490年前後,是為祭奉雅典娜而建,這座神廟東西山牆上各有一組雕刻,這兩組雕刻大部分已經被毀掉了。現存慕尼黑的赫拉克勒斯和受傷戰士是東麵山牆上雕刻,這些人體雕像達到了較高的寫實水平,能夠準確地對人體的動態和情緒進行表現。但在表現手法上仍然保留著古風雕刻的一些特點,如戰士的臉上還保留著古風式的微笑,人體的細節刻畫上仍可見古拙的特點,顯示了從古風向古典過渡時期的特點。

古典時期

公元前480年希臘取得了曠日持久的希波戰爭的勝利。雅典也隨之確立了在希臘各城邦中的領導地位,希臘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期。古典時代早期(約前480年~前 450年),希臘藝術家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能夠熟練地運用人體結構的全麵知識,在雕塑中表現出了完美和諧的技巧,人物雕像的動作、表情、衣飾以及構圖更加接近自然真實的人。但從他們手中出現的雕塑還有超出自然真實品格之外的堪稱靜穆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