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菲出土的青銅侍者(約前470年)和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破風牆上的阿波羅像及宙斯像堪稱這一時期雕塑的代表作。以往雕像依靠對稱而獲得的平衡,如今被自然姿態的風格取代,雕塑家大膽地用一條腿負荷整個身體的體重,處於中位線上的脊柱向一側扭轉,肩、臀、膝不在一個水平麵上,而是富有韻律地向上、下交錯傾斜,眼睛和嘴也不再保持嚴格的水平,雕像的各個細節都按照自然而富於變化的原則來處理。
哈莫迪奧斯和阿裏斯托基頓像是最早的運動型的雕塑,這兩個人是刺殺暴君西帕卡斯的英雄,雅典人為他們建立雕像以誌紀念,原作原來放置在雅典市場上,已丟失,留存下來的是羅馬的複製品。這座雕像左臂高舉過頭,構圖氣勢非凡,在人物軀體的塑造上第一次真實可信地表現出了強勁有力的身體動作。
據曆史記載,這個時期最著名的雕塑家有卡拉美斯,畢達哥拉斯和米隆。米隆是古典前期傑出的雕塑家,他的主要活動時期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米隆的突出貢獻在於他使希臘雕塑最終擺脫古拙的樣式而確立古典風範。其作品主要包括各種神像和人像,此外,他還擅長於製作動物雕刻。但他的原作都沒有保留下來,我們現在隻能見到他幾件作品的羅馬摹製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擲鐵餅人》,此外還有他為雅典衛城所作的《雅典娜和瑪息阿》。米隆的另一些作品可見於文字記載。
米隆的名作《擲鐵餅人》,根據魯西安的詳細描寫,我們可以從羅馬的仿製品中辨認出幾件摹製品。這件作品表現的是投擲鐵餅的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米隆選擇了一個轉折性的瞬間,運動員為投擲而大幅擺動雙臂、快速旋轉身軀,他的身體運動已達到極限,在下一個瞬間他就要擲出鐵餅。米隆抓住的這個瞬間概括了擲鐵餅這一動作的整個過程,顯示了運動員最典型的姿態,最強烈地層示了運動員肌肉的健美和力量。擲鐵餅人的雙臂張開,仿佛一張拉滿的弓,加強了觀眾對於鐵餅就要被飛速擲出的聯想;鐵餅和運動員頭部的兩個圓形左右呼應,支撐身體的右腿如同軸心,使大幅弓起的身體保持平衡,這樣的構思設計顯示了米隆的藝術匠心。這是一個非常難處理的動作,米隆能在構思和塑造上達到如此完美的程度,顯示了他對於人體結構知識的極度熟悉和高超的雕塑技巧。
奧林匹亞神廟雕刻是古典時期前期建築裝飾雕刻,這座神廟建於公元前460年,東西山牆上各有一組裝飾雕像。
伯利克裏統治時期是希臘最繁榮的時期,在伯利克裏的支持下,雅典開始了一係列偉大的建築活動,在戰爭的廢墟上,新的廟宇建立起來。雅典衛城得到整修,宏偉的巴底農神廟(前447年~前432年)和山門(前437)的建設也都在這一時期展開。出現了俯瞰古代市場的海菲斯坦(前450年~前440年)和愛琉西斯的米斯特裏大廳。在這種空前的創造活動中,藝術家的熱情被極大地激發起來。優秀的雕塑家應時運而生,一時如群星燦爛,而菲狄亞斯是其中最偉大的雕塑家。
菲狄亞斯被伯利克裏任命為巴底農神廟的總設計師和監督人。他生於公元前490年~485年之間。傳說他曾與米隆同拜阿格拉達斯為師。他雕塑的人物姿態寧靜而高貴,表情肅穆儒雅。雕塑技法細膩精湛,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菲狄亞斯是理想化造型的巨擘。據古代文獻記載菲狄亞斯曾親手製作過幾座雅典娜神像,矗立在雅典衛城上巨大的雅典娜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列姆諾斯的雅典娜神像和巴底農神廟的雅典娜神像是他的晚期作品。列姆諾斯的雅典娜神像,等身大,青銅鑄造。原作已失,從現存摹製品上約略可見其風貌。巴底農神廟的雅典娜神像是一座巨大的木頭雕像,高36英尺,雕像的皮膚部分包裹著象牙,眼睛用彩色寶石製成,鎧甲和衣服是黃金製成,盾牌和甲胄上還塗繪有大量耀眼的色彩。雅典娜的金盔上是一隻半獅半鷲的怪獸,她的盾牌裏盤踞著一條巨蛇,蛇的眼睛也用光芒四射的寶石製成。這座巨大雕像被安放在神殿的底部,當人們走入神殿時,雅典娜女神的莊嚴美麗將所有的人征服了。
菲狄亞斯的代表作宙斯神像,高10米。這座雕像的內部是木結構,身體用象牙片構成,衣服飾以金葉子,這種特殊技巧稱為“克裏舍列凡丁”。這件作品充分體現了菲狄亞斯宏偉的構思及完美的表現手法,但原作已不複存在,而羅馬的仿製品沒有傳達出原作的精神。菲狄亞斯的作品古代學者曾稱其為最美,但那些無與倫比的雕像早已被毀滅了。他製作的青銅雅典娜隻有基座幸存下來;巴底農神廟的雅典娜流傳至今的幾個尺寸不等的大理石摹製品;至於宙斯神像,直到為作黃金衣飾而製的陶土模子發現之前,我們隻能在羅馬硬幣和獎章上看到它的摹本。
巴底農神廟的裝飾雕刻主要有三部分,即東西山牆上的兩組雕像,柱廊內狹長的連續的飾帶浮雕及外牆回簷上的間板浮雕。這三部分雕刻各具特色,又相互協調,共同構成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建築雕刻整體。
西破風浮雕表現了雅典娜同波塞東為爭作雅典的保護人而進行的戰爭。東破風浮雕表現了雅典娜的誕生,這些浮雕大部分在1684年土耳其和威尼斯的戰爭中被炸毀。但在被毀之前它們被描繪下來,這樣使我們可以知道原作的構圖。東破風的構圖設計大膽新奇,破風的兩個角中,一頭是日神赫利俄斯驅使馬從海中升起。另一頭是月神塞勒涅駕馭著馬正在下沉,這樣打破了以往采用使人物身體傾倒來解決構圖問題的辦法。
回簷上的間板浮雕共有92塊,均為高浮雕,幾乎表現的都是戰爭場麵,它們是勒屁底人的堪陀兒、神祇和巨人、希臘人和阿馬戎人的戰鬥場麵。這些間板浮雕大部分已毀,僅存南麵的一少部分。在第四個係列中,描寫了特洛伊的陷落,但已經很少留存。這些場麵不是直接表現,而是用象征的手法來描繪希臘戰勝波斯的英風豪氣。其中對於堪陀兒的栩栩如生的刻畫,說明了藝術家對表現人物感情的強烈興趣。
飾帶浮雕在建築物內部四麵延展,長15956米,高1米,現在有一百多米保存較為完整。表現的是4年1次的為雅典娜獻祭新衣的節日大遊行,場麵宏大。飾帶描繪的情況和曆史記載中的情況完全相符。西南角以騎者的行列開始,沿著北麵和南麵出現了長長的騎馬行列和馭車行列,還有托著盤子,領著牲畜的獻祭者;東邊是莊嚴的少女行列,她們正受到地方長官的接待儀式的高潮是在神祇的集會前向雅典娜獻上新衣。在整個長長的構圖中,運動感和靜穆之美完全地結合在一起。
在這幅長構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希臘雕塑家對於透視縮短的完美深刻的理解,形象的最遠部分縮小,並用從裏向外逐漸凸出的技法雕刻,凸出的部分在高度上一致,但在浮雕的深度上、形象之間,互相切割掩映,變化無窮,使人產生形象在相互運動著的意象,這樣就會感到在騎馬的行列中,這些騎者列隊成排,鏗鏘有力前進的意象。運用這種連續傳達的手法,標誌著傳統的二度空間被三度空間所取代。在布列形象方麵顯示出傑出的智慧和技巧,他們希望自由表現的人體姿勢和動態能夠反映出人的內心世界。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學習雕刻,他認為藝術家應當仔細觀察感情支配人體動態的方式。從而用人體表現出心靈的活動。
巴底農神廟的雕刻曆時15年才全部完成,在間板(前447年~前443年)、飾帶(前442年~前438年),破風雕刻(前438年~前432年)中可以看到其前後發展的脈絡。衣飾的變化較為明顯,折襞逐漸增多而變化豐富,富於透明感而又具有深度。這個時代的其他雕刻作品上也反映出這種發展特點。到了公元前5世紀的最後25年,人物的衣飾已經薄如蟬翼,透過它似乎可以見到富於生命感的肉體的顫動。
雅典衛城內除了巴底農神廟外,一些小型建築物的裝飾雕刻也相當精美。如厄瑞克透斯神廟的6個《女像柱》(作於前417年~前409年)、衛城入口處的尼開神廟圍欄上的《係鞋的尼開》浮雕就是其中的代表。這兩處雕刻製作的時間較晚 (約前420年後),其風格同巴底農神廟為同一體係。《女像柱》為大理石雕刻,高 231厘米,這些頭頂橫梁重壓的女立像,體態優美,一條腿彎曲,另一條腿負擔著身體的重量。她們神情端莊安詳,衣紋下垂,風韻翩翩。這種將雕刻同建築巧妙結合的設計,使建築物增添了優美生動而富於變化的內容。
在菲狄亞斯的時代,他的學生和助手們被他的光芒所掩蓋,往往不為人們所熟識,但他們也有不少傑作傳世。克雷西拉斯善於創作肖像雕刻,他曾為雅典政治家伯利克裏作有胸像,線條單純,刻畫洗練,傳神地表現出了伯利克裏作為大政治家堅毅而文雅的非凡氣度,現有羅馬摹製品傳世。阿爾卡邁奈斯是菲狄亞斯的門生,他的風格抒情優美。《花園中的阿佛羅狄特》是阿爾卡邁奈斯的傑作,從僅存的不完整的仿製品中依然可見他在表現女性優美體態方麵的卓越技巧。克列西拉斯,他的作品有普林尼提到受傷的阿馬戎(有摹製品存世),衛城的伯利克裏肖像;阿爾卡美奈斯,他的名字發現了帕加馬和以弗所的兩座羅馬海爾姆型頭像(HERM墩通常是方的,上置頭像)的銘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