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雕塑藝術6
第六節西方19世紀雕塑
法國19世紀雕塑
法國新古典主義雕塑是由意大利人卡諾瓦和他的學生傳來的。卡諾瓦訪問過法國,對法國雕塑界影響巨大,許多法國雕塑家到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過,他們也成為新古典主義雕塑的忠實傳播者。在法國大革命前後,曾在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過的亨利·姆爾西埃·特巴底(1771~1825)和查理曼·安東維奴·卡拉曼爾(1776~1821)較為著名,他們為法國政府創作的將軍像和寓意像,都顯示了卡諾瓦藝術風格的影響。
拿破侖失敗後,波旁王朝複辟,國力也隨之衰弱,雕塑家們要向以往那樣從國家得到訂件變得不太容易。路易十八的新政府需要宣揚往日皇室的光榮,雕塑家們不管政見如何,都必須努力恢複過去的法國風格。
在法國大革命中,所有的皇室騎馬像都被摧毀,複辟後的波旁王朝準備將它們重新恢複起來,如《亨利四世》青銅像就是佛朗索瓦·勒莫特根據1614年的原作重新製作的。
19世紀上半期,在新古典主義雕塑失去發展活力的時候,浪漫主義雕塑出現了,並在20年代~40年代期間發展到了頂峰。浪漫主義雕塑發展的中心在法國,但德國和英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浪漫主義雕塑的最大特點是它強調雕塑家主觀情感的抒發和追求雕塑的繪畫性效果。浪漫派雕塑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呂德。19世紀上半期除呂德外,法國還有一些活躍的浪漫主義雕刻家,其中以動物雕刻著名的巴耶和肖像雕刻家大衛·丹熱及布列奧等人的成就最引人注目。
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呂德(Rude,1784~1855)是一個煆冶作坊主的兒子,少年時代他一邊在父親的煆冶工房裏勞動,一邊在家鄉提喬的美術學校裏學習雕刻。鐵工勞動的熱烈情緒融入了呂德後來的雕刻作品當中。
23歲時呂德來到巴黎著名雕刻家皮埃爾·卡特裏埃的工作室學習。之後他先後兩次獲得了羅馬獎,但因資金短缺而未能到意大利去留學。呂德在帝國時期,出於對拿破侖的崇拜,曾在拿破侖身邊工作過一段時間,波旁王朝複辟後,他為了自身安全到比利時躲避了一段時間。
呂德《馬賽曲》 經過12年的流亡,呂德回到法國,他在 1830~1831年的沙龍中展出了石膏像《拿波裏少年漁童》,引起很大反響,兩年後他完成了這件作品的大理石像。這件作品題材新穎,富有獨創性,是呂德最初的浪漫主義作品。
而令呂德名垂千古的作品是法國明星廣場凱旋門上的高浮雕《馬賽曲》。原本呂德受命以拿破侖從埃及凱旋為主題在凱旋門上做一組浮雕,他最初構思了4個草圖:《出發》《歸還》《保衛國土》《和平》,但最終未能實現,隻做了《出發》,另外3件由其他雕塑家來做,結果顯得支離破碎,使呂德大為不滿,憤而以《馬賽曲》取代了《出發》這個名稱。呂德所作的著名高浮雕《馬賽曲》是一座歌頌法國革命的紀念碑,它磅礴的氣勢非常震撼人心。藝術家將一座石牆變成了一個英雄史詩般的幻想,織成火焰般的意境。《馬賽曲》被安放在法國明星廣場的大凱旋門上,是法國人愛好自由的象征。
《馬賽曲》中的人物並不多,有6名誌願兵和寓意女神共同組成。表現誌願軍在女神的指引下不畏艱險和死亡奔赴前線。馬賽曲的構圖獨具匠心,呂德巧妙地運用了聯想和呼應的手法,人物互相半掩著,這樣就把所有的人物都編入了一個複雜的構圖中,人物的動作強烈,而且姿態各異,但是結構明確嚴謹。由於人物的彼此交錯遮掩,整個隊伍仿佛活動起來,有如一股勢不可擋的人流,從平麵的牆上向觀眾湧來,使人有種向上升騰的感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雕塑中所有道具的細節,如長槍頭上的雄鷹、憤怒長嘶的馬頭、軍人胸前的獅爪、盾牌上的獅形立體圖案,都與人物融為一體,增加了雕塑的感染力,渲染了氣氛,既烘托了千軍萬馬之勢,又保持了穩定和完整統一。這座雕塑被法國視為民族的象征與驕傲。
在完成《馬賽曲》後的20年中,呂德還創作了《聖女貞德》(1852,現藏盧浮宮博物館)、《涅耶元帥》(1853)等著名作品。這些作品為呂德贏得了極大的榮譽,1855年的萬國博覽會上,呂德獲得了金質獎章。同年11月,這位72歲的偉大雕刻家與世長辭。
安托瓦涅——路易·巴耶(Antoine Louis Barye,1796~1875)出生於巴黎的金工藝人家庭,從小向父親學藝,對雕刻有著濃厚的興趣。1815年他曾在畫家格羅的畫室中學習過一段時間的繪畫。1818年他進入美術學院,試圖獲得羅馬獎但未能成功。1831年他開始為金匠在珠寶上做小型動物模型,同時將業餘時間全花在巴黎動物園裏畫速寫、學習動物解剖。在1831年的沙龍中展出了他的作品《老虎吞食恒河鱷魚》並獲得了成功。而後,他於1833創作的《獅子撕碎巨蛇》再次震驚了沙龍。他的這件作品具有象征意義:獅子象征人民的力量,而巨蛇代表波旁王朝的惡勢力。法國政府為秋勒公園訂做了這件作品的青銅像。那時,由於政府不再作雕塑家們的保護人,巴耶隻得靠向私人收藏家出售小型青銅雕塑維持生計,後來他自己建立了鑄造廠。除了動物題材的小型青銅像外,巴耶的作品還有取材於古典神話的《德修斯和米諾陶》、盧浮宮博物館“鍾亭”上的《拿破侖控製曆史和藝術》的柱礎和《拿破侖騎馬像》。
大衛·丹熱(David’d Angers,1788~1856)是一位肖像雕刻家和徽章雕刻家。大衛·丹熱青年時代受過嚴格的學院派訓練,並受卡諾瓦的影響較深。他對民主主義和現實主義抱有堅定的信念,在藝術上追求富於感情的表現手法。作品宏偉、壯烈,主要是用肖像、浮雕、胸像的形式表現民族人物,並且往往采用裸體的形式。
作為一位肖像雕塑家,丹熱認為一座雕像的外表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靈魂,每一座肖像都是天才的紀念碑。他的代表性的肖像作品有表現爭取希臘自由的《女英雄瑪爾可·波查裏斯雕像》(1827)、具有希臘風格的《雨果胸像》,巴黎聖賢祠三角牆浮雕《祖國,伴隨自由和曆史而產生的祖國,賜予自己的偉大兒女萬古長春》(1837)則表現了一群法國人從祖國手中接受花環。
丹熱所作的肖像雕刻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青銅徽章,有五百多個,其中主要是表現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和思想家的。在偉人聖賢祠中保存著丹熱所作的大革命中的許多重要人物像章。
丹熱做雕像通常都是依照真人創作,不得已時才利用資料來作,而為了創作一些人物肖像他甚至要出國訪問,如作《歌德像》時(1833),他就親自到歌德的故鄉去考察了一番。從米拉波到青年拿破侖,對於這些早已去世的人物,丹熱隻好依照一些形象資料來進行創作。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是歐洲雕塑史上繼米開朗琪羅之後最具世界性影響的雕塑大師。他是古典主義雕塑的最後一位大師,同時又為現代主義雕塑開啟了新的道路。
羅丹出身於貧窮的基督教徒家庭,他早年的藝術道路也充滿了艱辛和坎坷。羅丹從小熱愛美術,後來進入巴黎工藝美術學校,在這裏,他的啟蒙老師普通美術教員荷拉斯·勒考克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他的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一生。在這段學習期間羅丹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但由於沒錢買油畫顏料,他隻好轉學雕塑,勒考克介紹他到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那裏去學習,使他受到了良好的基礎訓練。3年後羅丹投考巴黎美術學院,但落選了,此後兩次投考也沒有被錄取。這對立誌成為雕塑家的羅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失望的羅丹進入修道院要做一名修士,明達的修道院院長認為羅丹很有才氣,勸說他還俗繼續他的雕塑事業。年輕時的羅丹為了生計,不得不在當時學院派雕塑家卡裏埃——貝勒斯的工作室中當助手,按照卡裏埃的風格製作雕塑,然後刻上卡裏埃的名字賣出去。這樣的生涯持續了3年,它使羅丹的雙手變得越來越靈活有力了。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羅丹來到比利時,他在那裏又做了一段時間的建築裝飾雕刻,之後他依靠積蓄來到意大利。